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没有“三田合一”与“四平”就别谈太极身法

练习太极拳首重身法。在所有身法的要求中,中正与四平是最重要的基础,其他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可以这样说,要想达到“身法九要”的要求,“中正”与“四平”是必须的。

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基础训练要从身法着眼,因为身法是所有动作的本体,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姿势的组成都是通过手法、步法和身法的变化、协调配合而形成的。而身法又是所有这些的中心,手法、步法等都受身法的限制,不能随意而行。所以对于身法的要求必须严格,这样练拳时才能确保动作正确,才能保证训练有收效。

在所有身法的要求中,中正与四平是最重要的基础,其他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讲的就是中正。中正是说当人处于站立状态时,身体的中心线,即从头顶上的百会穴到裆下的会阴穴,应保持垂直对正,即要在一条垂直线上。人体内上、中、下三个丹田正好处在这条垂线上,所以中正又称为“三田合一”(如下图)。


中正与三丹田


中心线在身体前面的映射线与任脉重合,称为中线。如果从人体正面的外部形态上讲,也可以说,中正就是保持身体正面之中线与中心线重合;或者说中正就是保持身体正面之中线垂直。能做到这点,就能“立如平准”“不偏不倚”,使身体重心保持在中央,即身体处于保持平衡稳定的最佳状态。另外,中正的另一个要点是保持中心线在身体背面的映射线与督脉相重合。所以中正就是使穿过督脉的线保持垂直,特别是要保持“尾闾中正神贯顶”。

在运动中,身法、步法处于虚实转换之中,因此中心线也会随着支撑脚的变化而晃动。如果使用行拳时最常用的坐步或弓步,当体重转移达到百分之百时,中心线完全落在承重脚上,这时在身体前面的外部形体状态就是“三尖相照”,即鼻尖、膝尖、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也就是身体正面之中线的映射。这个“三尖相照”即是常用的、检查中正的参考。身体前面的“三尖相照”与后面的“尾闾中正”是技击中保持中正与方向控制的要点,就是准星与舵把,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在身体内建立起感觉。通过这种感觉,在技击过程中,可以自觉、自然地调节身体之中正。这种感觉必须在训练中认真体验。

与“三尖相照”这条垂直线相垂直的、向身体正前方伸展的平行线,有时也称为“中线”。常常可以说是鼻尖正对的方向,或脚尖正对的方向。说是中线,实际上是一个立着的、将人体分隔为左右的虚拟立面(如下图1)。在技击中,出手出脚、劲力的发放时,都常常需要以这条中线或立面为基准(如下图2),如同枪上的准星。比如在做“抱七星”时,前手抬起,大拇指与鼻尖对正;也就是说大拇指在鼻尖前的中线上,或者说大拇指落在身前的这个立面里。这些都需要通过训练建立起感觉,称为中线之感,也可简称为“中”,技击技术的准确性与效率与此有很大关系。


三尖相照与中线


中线之俯视示意图

在推手与技击中常说的“中”或“中线“,在传统中并没有准确、清晰的定义,因此学习时需要认真领会。无论如何说,这些都是从身法上有关中正的练习中练出来的。如果做不到中正,人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偏差过大,使重心出于支撑点外,人就会失去平衡而跌倒。所以说“什么都能变,中正不能变”。拳架训练就是自己找中正的过程,而推手训练则可以简单地视为如何在保持自身中正的同时,破坏对手的中正。所以有时也可以将推手或技击之胜负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争中”的过程。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几大肢体能够在多大的范围内活动,这些活动是技术要求所必需的,也会对中正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十分小心。在身法范围内,应该注意的是与中正垂直交叉的四平。四平是很老的概念,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说法。比如眼平、手平、裆平、脚平;或者是:眼平、肩平、胯平、手平。平是水平线,也有平衡、平稳的意思。有不同说法,说明需要保持“平”的地方就不只四处,也说明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大致相同。这里我们仍使用四平这个说法,介绍几个最重要的“平”(如下图)。


中正与四平

眼平是说两眼要处于一水平线上,实际上讲的是头部要端正。由于颈椎的可活动性,头部可以前后左右晃动,而这种晃动对平衡的影响最大。在训练中有两种情况要注意,第一是很多人都有习惯性地把头偏向一边,前后左右都有可能;特别是头部微微上仰是极为常见的问题。往往由于偏得不大,自己可能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训练中的进步,尤其是高级阶段以后的进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尽早纠正。可以借助镜子自我检查,并使用站桩及盘架子等刻意强化训练去修正。第二是在推手或技击训练中,很多人常有歪头躲避的现象。这种动作看似很快,实则很危险,因为在躲避的同时已然有失中之势。

手平不是讲两手在形体动作上要保持水平,而是说手上要有平衡、平稳、协调之感。是讲感觉的灵敏性,如同天平一般,能权衡轻重缓急。多数技术动作都要通过手来完成,可以说手的活动范围是最大的,因此手的平衡、平稳、协调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手平在训练的初级与中级阶段中,常常是以一种“衬(秤)劲”的方式来练习的。就是当一只手进行某个运动时,另一只手的动作有与之相衬托或者秤平之意。由于手平不是直观的形体动作,而是一种体内的感受,因此在训练中不好把握,特别在初级阶段中,常常不知如何判断对错,必须刻刻留意,细心体认。

手平也带有与肩平相似的意思,即说的是上肢的平衡问题,肩平的说法更清楚。肩平就是两肩要处于一水平线上,讲的是身体的胸、背部要端正。由于肩关节以及腰椎的可活动性,肩部以及胸、背部的活动范围比较大。从技术角度上讲,肩部以及胸、背部的瞬间倾斜是允许的,虽然这些动作会对平衡有影响,但是只要能做到趋于肩平,就无大碍。做到趋于肩平的要点是沉肩坠肘、手平,以此配合提顶,达到胸、背部的端正。耸肩是影响肩平的主要原因。

裆平或胯平都是说胯的平稳问题,裆在骨盆下方,胯在骨盆两侧,它们与骨盆都是固定关系。裆平即是说两胯要处于一水平线上,所以裆平与胯平是一回事,说胯平更容易理解。胯平讲的就是身体的腰胯部要端正,不要倾斜。胯如果不平,腰就会被挤住,则必然不能放松。由于腰胯部分是身体重心所在之地,斜胯就会直接影响身体的平衡稳定。斜胯往往是由于腿部力量不够所致,在训练中,每当遇到有腿部比较吃力的动作时,都要特别注意。再有,如果胯不能保持平,会对抽胯有影响,则步法就无法正确实施,不能做到虚实分清,也就无法达到轻灵活泼。这个问题在初级推手中不明显,但这是高级推手与技击中的大忌,所以必须从一开始就有所认识。

脚平也不是讲两脚在形体动作上要保持水平,而是说脚上有平衡、平稳、协调之意,是讲提脚迈步时的感觉。在两脚上维持身体的稳定平衡,无论步法如何快速、灵活地变化,都能保持平稳。身随步走,步随身换,脚平就是身法与步法之间协调关系。

在达到高级阶段后,中正与四平的外形之形体动作已经不重要了,主要是感觉问题。但是正确的感觉是源于长期、正确的形体动作训练。因此在达到高级阶段以前的训练中,保持形体上的中正与四平是非常重要的,绝不可忽视。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