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简史:变乱时代的胎动

古格王朝简史(01):变乱时代的胎动!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讲古格王朝的历史。

这个身居阿里的王朝,绵延长达六百多年,横亘了中原地区五代、宋、元和几乎整个明朝。

在悠长的岁月中,古格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一度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旗手;以古格命名的壁画类型,成为了西藏地区绘画艺术的巅峰;以古格银眼命名的造像,是各位藏家心中的珍玩。

但这个强盛帝国,几乎是在一瞬间烟消云散,留给后人无数的谜团。我们将从这个王朝肇始说起,看看这个灿烂帝国的晨昏岁月、烟云过往。

一、碎裂的时代

由松赞干布开创的吐蕃王朝,是整个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西藏历史影响之深远,以至有学者将西藏历史分为“前吐蕃时期”、“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三段。

但再辉煌的王朝也有残阳落日,当诸神黄昏乐章奏响时,谁都无法阻挡暗夜的到来。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佛教徒射出的利箭,不但终结了末代赞普的生命,也让这个疆域扶摇万里的大帝国戛然而止。

吐蕃王朝碎裂的如此彻底,以至于其后400余年,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将其拼接起来。

而在此期间,王室贵胄们不得不劳燕分飞,在边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小政权,偏居于阿里一隅古格王朝,便是其中的代表。

卫藏地区(前后藏)长久以来便是西藏的统治核心,自从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拥圣城而摄全藏,是每个西藏政治家的梦想。

但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吐蕃王朝王室的后裔却无力在卫藏立足,不得不远赴环境恶劣的边疆建立政权。

这当然不是因为,王室后裔觉悟高,放弃优越的生活去建功立业,而是拜一场,席卷全藏的属民暴动所赐。

末代赞普朗达玛时期,奉行对外扩张达一百多年的吐蕃王朝,已走到了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境地。

当他为减轻国家负担,而实施“灭佛”计划后,利益受损的佛教势力发动了刺杀行动。

随着他的死亡,吐蕃国内矛盾总爆发,以权臣纳囊氏蔡邦氏为首的势力,分别在拉萨和山南,拥立王子云丹沃松登上王位,史称“伍约之争”

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记载,云丹占据伍茹(拉萨)、沃松占据约茹(山南),“伍茹和约茹之间发生战乱,一家王室分裂为两派。”

《智者喜宴》也称,当时“母后派系的臣民相互对峙,各自拥立二干子为主,云丹占据伍茹,沃松占据约茹,伍、约之间时常发生火并,其影响波及吐蕃整个辖土。”


“伍茹”和“约茹”,均属于卫藏地区。

“伍茹”以拉萨大昭寺为中心,下辖有十个千户。

其中的吉堆、吉麦(吉指吉曲,即拉萨河)分别指拉萨河上游和拉萨河下游,这两个地名沿用至今。

而沃松占据的“约茹”,以雅隆河流域的琼结、乃东地区为中心,也下辖的十个千户。

这一地区又称“洛卡”(汉语称山南),是吐蕃王室悉卜野家族的发源地。

因此,云丹与沃松的纷争,也被称为“伍约之争”

相关内容详见:《吐蕃王朝崩溃后的乱局——伍约之争和流散的王系

二、烈火燎原

其实,云丹、沃松政权爆发争端的区域,仅限于卫藏地区。甚至,仅限于“卫”(前藏),连后藏(藏)都不涵盖。

但别忘了,动乱的外延是会扩大的。尤其这种动乱,还发生在吐蕃王朝的政治背景之下。

虽然,外国藏学家将吐蕃王朝定义为“帝国”。但必须要看到,吐蕃帝国的政权结构,与汉族建立的帝国存在巨大的不同。

吐蕃王朝200多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赞普有能力改变,吐蕃豪门势力过大的痼疾。

这些伴随着吐蕃王朝建立而来的豪门,其势力盘根错节,不但位高权重,拥有大量封地庄园,甚至可能还拥有私人武装力量。

以至于,历代吐蕃赞普不得不倚重其能量,用世代通婚的方式,来达成政治妥协。

如果吐蕃王朝能够持续保持稳定,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豪门大族,自然如食甘饴。但变乱遽起,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便成了很多大族的不二选择。

纳囊氏、蔡邦氏、没庐氏、贝氏等怪兽级别的豪门,决定下场赌上一把,吐蕃的动乱迅速变成了星星之火。

最先爆发的的是吐蕃统治的河陇地区,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感觉有机可趁,遂“自立国相”并想在赞普宝座上玩耍一番。

随后,他与鄯州节度使没庐·尚婢婢展开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河陇之战(842—866年)。

最终,两个吐蕃军阀都没落下好结局。

尚恐热的脑袋被送去长安报捷,尚婢婢则流落青海草原不知所终。

但二人的血腥缠斗,给河陇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唐史•吐蕃传》和《资治通鉴》记载:“自渭州至松州,所过残灭,尸相枕籍”;“恐热大掠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戳,积尸狼籍”;“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也彻底将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砸得粉碎,给张议潮的沙州起义,举旗归唐创造了条件。

相关内容详见《河陇之乱(一)——吐蕃军阀论恐热、尚婢婢的自相残杀

随后,河陇地区的动乱向西藏本土蔓延。

公元869年,惨遭动乱之苦的吐蕃属民,再也不堪忍受。平民首领韦•科协列登,首先在安多地区实施暴动。——《贤者喜宴》

随着暴孽的火种,在属民心中点燃,任何过去固有的宗教、法律和道德规范,都不足以阻挡其宣泄的力量。

暴动的浪潮,如草原上滚动的火种,瞬间便成滔天烈焰。

《贤者喜宴》中,用了一个非常文艺的修辞,来形容暴动的风潮,“一鸟凌空,众鸟飞从”。

与多康地区的暴动相比,林芝属民的暴动,则给了吐蕃政权最后一击。

因不堪忍受贵族领主的肆意压榨和孽待,琛贡弥楚在山桃树下振臂一呼,“让我们去看,黑夜里盛开的山桃花吧!”

随即,漫山遍野的火把流动起来。在山南无边的黑夜中,形成了一道道愤怒的洪流,冲向贵族的庄园、谿卡。

这些滚动的火焰,组成了这个季节最灿烂怒放的山桃花。

每年三月,当我们在林芝欣赏漫山遍野、如烟似梦的山桃花,可曾想过一千年前的暗夜中,在约如用鲜血绽放的山桃之花。

相关内容详见《吐蕃王朝崩溃后的属民大暴动——“一鸟凌空,众鸟飞从!”

三、离散的王系

山南地区的属民暴动,彻底摧垮了吐蕃王室的统治基础。

伍茹的云丹政权和约茹的沃松政权,都难以在其根据地立足,各王室成员逐渐向周边地区逃散。

而此时,大贵族逐渐开始攫取暴动势力的领导权,并将暴动的打击力引向自己的竞争对手。

伍茹地区,大豪门没庐氏贝氏因地盘划分问题兵戎相见,贝氏抢先联络了暴动民众的首领。在两个大族私兵交战时,洗劫了没庐氏的家族庄园,导致其被迫退出伍茹地区的争夺,远走家族老巢象雄故地阿里地区。

而实力相对较弱的沃松政权,则在核心控制区惨遭属民打击后,无奈放弃约茹,向后藏地区迁徙。

暴动对其政权的摧毁如此彻底,甚至位于山南的琼结的吐蕃历代赞普陵墓,都成了暴动属民分赃的对象。

《红史》记载:“于阴火鸡年(877年),诸陵墓尽毁”。

《西藏王臣记》则载:“反上起义之最后,大多数陵墓亦被挖掘毁掉”。《智者喜宴》上也有类似记载:“民变开始至第九年,即火鸡年(公元877年),许布达孜等四氏商议瓜分陵墓,陵墓多被掘毁。”

纳氏掘毁东嘎沟尾之陵;

许布氏掘毁狮型之坟墓;

珍却库氏掘毁法王之墓家;

尼瓦掘毁俄希之墓一半;

没庐、觉二氏未掘占有的松赞之家。”

不久,分得陵墓的各方势力,对历代藏王墓进行了大规模盗掘。

纳氏挖掘了赤德松赞、达布聂斯、朗日松赞之墓;尼雅氏挖掘了敦卡达陵墓许布氏挖掘了都松芒波杰、赤德祖赞陵墓;珍却库氏挖掘了珠杰陵墓尼瓦氏得到芒松芒赞陵墓,挖掘了一半,不只因为何故放弃了挖掘;没庐氏觉氏分得松赞干布的陵墓,因敬畏松赞干布的威名,没敢发掘,故而完好保存。

避居后藏的沃松政权首领贝考赞(沃松的儿子),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在后藏大兴土木,修建了后世史书交口称赞的“曼隆八殿”

结果,后藏地区的属民不堪忍受,发起了暴动。

他们假托得到了神灵的帮助,以“杀绝王公达官,摧毁曼隆八殿”为口号,一举击溃了前来镇压的官兵,直接击杀了贝考赞。

至此,沃松王系成员不得不再度逃散。

贝考赞的长子扎西孜巴贝逃向娘堆地方,形成了雅砻觉卧王系,生子三人分别立嫡,史称“下部三德”。

次子吉德尼玛衮逃向阿里,成立了阿里王系,他的三个儿子也分别立嫡,史称“上部三衮”。

吐蕃崩坏的历史背景,是王系纷飞的原动力。

因此,五世达赖喇嘛才会在《西藏王臣记》里说:“传从此辈时起,圣主聂赤赞普之后裔,则不复统御全藏矣”。

这些流散各地的小王系,在之后数百年间,一直在边远地区辛苦经营,并逐渐形成了古格拉达克亚泽芒域贡塘等几个王朝。

下一章,我们讲从古格王朝创始人——吉德尼玛衮讲起,看看这位《落难王子的远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