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余年》追求的平等,看“尊卑观念”对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影响

年度热剧《庆余年》迎来第一季的大结局,剧中最吸引人的是男主范闲和叶轻眉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却依旧保持着现代社会最珍贵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庆余年》中的“平等观”

剧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范闲刚到京都的时候,便十分有礼地向院子里的丫鬟和小厮传达了“人人平等”的观念,但这个观念过于“超前”,把丫鬟小厮们吓得不轻。无奈之下范闲只好回归封建社会更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将众人训了一顿。这下丫鬟小厮们可都放心极了,道:“这样可比刚才亲切多了”

《庆余年》片段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从战国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的“尊卑观念”、“等级制度”,对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转变。而这些思想,不仅可以从多影视剧中感受一二,还能从灿烂的中国“人物画”艺术中,找到“尊卑观念”的深刻影响。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

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国人物画的变化中,也能反向推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原始时期:

人物画初成型,追溯的早期人物画有《人面鱼纹盆》、将军崖岩画等。

2.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人物画正式成为独立画科,它上承秦汉传统、下启隋唐先河,并开始具备了记功录事的作用,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政治目的,并诞生了众多人物画大师。

警示女子应重视德行的《女史箴图》

3.隋唐时期:

人物画走向成熟,在人物的比例设计上,呈现出“主大从小,尊大卑小”创作原则,整体已具备极高水平。

4.明清时期:

清中后期人物画受西方绘画影响,呈现出了中西画法融合的艺术特征。

清·郎世宁《乾隆皇帝戎装大阅图》

中国人物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却始终有一点贯穿始终——决定画面中人物大小之分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尊卑、主次。

1/“尊卑观念”的艺术外化

事实上,不仅仅是从封建社会开始,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开始,平等的人便有了阶级地位的区分,在顶层思想与统治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上尊下卑”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随着阶级的固化,“尊卑观念”深入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为尊者,通常被描绘成高大威猛的形象,而在古代,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人物画,当属帝王画,他们被认为是“天选之子”,享有天下山河与财富,代表着“圣明与高大”;为卑者,是供其驱使的“下人”,代表着“愚昧与渺小”

唐代初期的画家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是对这种“尊卑观念”的最好艺术外化表现。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且均有奴仆伴架,所绘共计46人。从人物的大小差别上,我们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帝王的“高大至尊、肃穆庄严”奴仆的“卑贱弱下、低眉顺眼”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前朝如此,后宫自然纷纷模仿。在唐代画家周昉描绘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位簪花的宫廷贵妇以绝对的人物比例优势,彰显了自己尊贵的身份。全图6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人物线条流动华丽,十分细腻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尊贵生活场景。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除了人间的“至尊”们,同样的艺术创作理念,也被运用到了“神仙体系”的绘画之中。在元代画家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所绘的《朝元图》中,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壁画以8 个高3米的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又绘神仙286尊,笔法细腻、气势恢宏。其中主像被描绘成人间帝王的形象,一如既往的庄严肃穆,群像环立四周,彼此呼应,让人更将实现聚焦8位主像之上。

元·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朝元图》·局部/永乐宫壁画

2/“画面主次”的创作考量

为了表现主题描绘对象,中国的画家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主要人物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其次是放大其人物比例,实现“大而突出”的视觉效果。这是为了吸引“观赏者视线”而做的艺术化处理。

唐代画家孙位所绘的《竹林七贤图》中,刻画了魏晋士大夫“飘逸洒脱”的文士风骨,图中四个封建士大夫分别坐于毡毯之上,身旁随侍一位小书童。通过这样的处理,既让画面人物比例尽可能合理化,又在人物比例上,最大限度地放大了四位士大夫的“尊贤”。值得一提的是,《竹林七贤图》曾被焚烧,仅剩“四贤”。

唐·孙位《竹林七贤图》

难道中国画没有“近大远小”的概念吗?事实上,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很早就提出了“近大远小”的绘画透视概念,却最终走了与西方绘画艺术完全不同的表现之路。这是由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共同衍化而出的,你可以说中国画艺术更“唯心”,重视创作者“内在精神”的传达;西方艺术表现更“唯物”,追求“复刻还原所见”。

雷诺阿《红磨坊的舞会》

这样“近大远小”的透视处理技法,在明代画家杜堇的《梅下横琴图》中也有着类似的表现。近处的山石大、而远处的人物小。在这之中,画家却又严格地遵循了“尊大卑小”的创作理念,放大了抚琴人的人物比例,实现了画面主体的聚焦

明·杜堇《梅下横琴图》

中国画欣赏的标准不在于“像”,而在于“神”、在于“逸”,这是品读中国画的前提。如果仅以“科学化”的严谨“比例”来衡量中国画,那是无法体会中国画之神髓的。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