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辽大战:军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后晋为何被契丹给灭了呢?

儿皇帝石敬瑭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开国皇帝石敬瑭驾崩,他29岁的侄儿石重贵在宰相冯道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在处理了叔父石敬瑭的国丧后,石重贵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不过,在后晋特殊的历史外交框架下,石重贵要想创立自己的时代,如何处理与宗主国契丹的关系,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后晋是在契丹的支持下灭了后唐所建立的,此后成了契丹的附属国,石敬瑭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爹,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从此,后晋与契丹建立了牢固的臣属关系,天天像孙子一样被契丹呼来喝去。

不过,石重贵对这种臣属关系并不是很认可,自己当上皇帝后,就想改变叔父对契丹的既定国策,谋划与契丹建立一种平等的外交关系。

按照规矩,本国的皇帝死了,后晋必须得派使臣去契丹告哀事宜。告哀是一种很正常的外交礼节,但涉及一个外交等级的问题。石敬瑭时代,后晋是向契丹称臣,告哀书自然要向契丹称臣;此时石重贵主政,多数大臣还时主张继续向契丹称臣,反正脸早就丢尽了,不在乎再丢一次。

但是,石重贵听从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景延广的建议,坚决不再向契丹称臣,但是他个人可以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孙。石重贵做出这么一个决定,也不能说完全错误,毕竟后晋好歹算是统一了中原的大国,如果还继续向契丹称臣,这与后晋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石敬瑭当初之所以愿意向契丹称臣,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实力不够强,当时地盘只有河东一地,根本无法与契丹相抗衡。但是,自从后晋统一中原后,幅员辽阔,人口千万,更有数十万精兵。以这样的实力,保守地说,不说碾压契丹,至少完全有实力与契丹人掰一掰手腕。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石重贵才敢走出与契丹人翻脸的一步棋。

后晋不再向契丹称臣的消息,自然是让耶律德光非常生气,立刻派人到汴京给石重贵扣了一顶帽子,说你石重贵继承皇位不合法。理由是晋是契丹的臣属国,其继承人必须得到宗主国契丹的认可,你当初即位,并没有通告契丹,因此你不配当后晋的皇帝。

不过,石重贵根本就没有把契丹人扣的这顶帽子当回事,甚至都懒得接见契丹的使者,而是由景延广出面,严厉警告契丹人不要妄自尊大,更懒得费口舌,直接威胁契丹人说:“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他日不禁天子,则取笑天下,当成后悔矣。”我晋朝军事力量强大,你要想打就只管来打,别到时候你契丹打不赢晋朝,就让天下人耻笑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对于耶律德光来说,先不说石敬瑭受惠于契丹,就连石重贵能得到后晋的重用,也有耶律德光的因素在内。当初石敬瑭攻打洛阳,欲留一子侄看住老巢太原,石敬瑭就问耶律德光的意见,耶律德光手指石重贵,说“此儿眼大,可守太原”,从此,石重贵在军中就平步青云。现在石重贵这样“报答”他,站在耶律德光的立场,石重贵简直就是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再者,后晋向契丹称臣:一,可以给契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臣属关系不再了,对于经济落后的契丹来说,会是严重地打击;二,有利于耶律德光塑造“天可汗”的伟大政治形象。可现在石重贵否认了两国的臣属关系,等于是打了耶律德光的脸,这让耶律德光的老脸往哪儿搁?因此,耶律德光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兵灭晋,再扶持一个听话的人当中原的皇帝。

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前锋将赵延寿、赵延照将兵五万入寇,逼贝州。”耶律德光终于发动了战争,而石重贵却不太想打了,他之前之所以对契丹强硬,主要还是想给自己捞取一些政治形象,而他本人并不是真的想开战,幻想耶律德光能忍住,但他没想到耶律德光吃不下这口恶气。于是,石重贵就给耶律德光写了一封求和信,希望能与契丹恢复关系,但是,耶律德光回了句:已成之势,不可改也!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石重贵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了,他原以为契丹人非常厉害,但后面的几场仗,后晋简直是把契丹人给打得屁滚尿流。

第一回合

契丹军队从雁门关入侵河东,意图开辟西线战场,结果被强悍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暴打,契丹人丢下三千具尸体狼狈逃回。

第二回合

契丹的东线战场,一开始倒是打赢了几场仗,一路打到黄河马家口,并准备在马家口修筑城堡。这对后晋来说,那是非常不利的。后晋的守将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守贞,他根据敌军的情况制定了战术,当时契丹有一万步兵在修筑工事,另有一支契丹骑兵来回巡逻,充当安保的工作。李守贞的打法非常粗暴简单,集中优势兵力击溃了契丹骑兵,然后将契丹修筑工事的1万步兵给包围了,“契丹大败,乘马赴河溺死者数千人,俘斩亦数千人”。契丹人兵败马家口,河西岸的数万契丹主力根本不敢过河送死,吓得溜之大吉。

第三回合

契丹兵败马家口之后,耶律德光不甘心,亲自带领十几万契丹精锐在澶州城北与晋军大战。石重贵为了激励将士的士气,将马家口大捷中擒获的578个契丹兵,当着耶律德光的面“悉斩之”。这场仗的结果就是晋军胜利,我们不妨来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以精骑左右略陈,晋军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地。契丹稍却;又攻晋陈之东偏,不克。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昏后,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

虽然契丹骑兵厉害,晋军就用强弩收拾他,打的契丹骑兵找不着北。耶律德光迫于战局不利,开始收索战线,不久就拔营北去。

这一仗晋军之所以取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契丹人的一个失策。契丹因为兵败马家口,为了泄愤,就到处烧杀抢掠,“所过焚掠,方广千里,民物殆尽”。这激起了汉人将士的极大愤慨,“由是晋人愤怒,戮力争奋”,当时晋军对契丹兵的态度是能杀死的,坚决不要俘虏,战斗力无比旺盛。所以,尽管契丹引兵十几万来攻,硬是一点便宜没有捞着,反而是损兵折将。

第四回合

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耶律德光灭晋的决心很坚定。开运二年,契丹军直扑后晋昭义军的地盘,“杀掠殆尽,入邺都境”,急需挽回面子。但很遗憾,后晋强悍的节度使又结结实实地给契丹人上了一课。晋军前锋慕容彦超和皇甫遇率数千骑兵北上迎敌,在漳河南岸与数万契丹兵打了一场遭遇战,双方兵力对比是一比十。晋军“自午至未(旁晚),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虽然契丹兵力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打得很吃力,硬是一点便宜没有捞着,互相死伤严重。一直到晋军主力前来增援,胜利的天平立即转向了晋军,契丹人再也没有屠杀百姓时的勇猛,溃败而逃,他们的溃逃,给后方的契丹主力带来了心理恐慌,契丹人大叫:“晋军悉至矣!”全都被吓跑回了老家。

第五回合

晋军的节节胜利,这让石重贵做梦都没想到啊,原来契丹兵的战斗力不过如此。北面招讨副使马全节向石重贵提议,说契丹兵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且多不中用,不如乘机直取幽州,收复旧河山。

不得不说,这个提议正合石重贵之意,如果能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将成为千古一帝。于是,石重贵立刻下诏亲征契丹,任命自己的姑父杜重威为主帅。耶律德光听闻石重贵要来夺取幽州,干脆来个先下手为强,这次下了血本,八万契丹骑兵精锐即刻南下,蹄声阵阵,黄尘飞舞,场面非常震撼。而晋军主帅杜重威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听说契丹骑兵有八万,还没有交战就带着一万多人撒丫子逃跑。

晋军一直逃到了一个叫白团卫的村庄,契丹人仗着人数上的优势,将晋军团团围住,意图饿死晋军。

晋军粮食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许多将领不满杜重威的窝囊,纷纷向杜重威请战。当时的天气是乌云盖顶,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简直就是一副地狱末日之景象。晋军一个叫药元福的将领认为,契丹人一定认为我们不敢在风大时进攻,只要我们以骑兵对彼之步兵,出奇制胜,定能大胜,符彦卿非常认同药元福的观点,认为可以一试。但是杜重威还在犹豫,下不了决心,而李守贞已经烦透了杜重威的磨叽,直接上马,甩开杜重威下令士兵上阵杀敌。

晋军在李守贞、药元福的带领之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向了契丹的骑兵铁鹞子军。契丹骑兵没有想到晋军会出击,根本就来不及上马,只能舍马就步,挥舞着短刀迎战晋军的骑兵。

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契丹人,被晋军一路追杀二十多里,死伤无数。耶律德光骑着骆驼侥幸逃脱,不过他的八万骑兵的战马、甲仗等军用物资全部被晋军获得。

可以说,契丹八万骑兵被一万多晋军给追着打,让契丹损失惨重。契丹述律太后就劝儿子耶律德光与晋和好,再打下去老本都要赔光了。而石重贵也打累了,“契丹连岁入寇,中国疲于奔命,边民涂地”,就派人与耶律德光进行和谈。耶律德光同意和谈,但是要石重贵交出罪魁祸首景延广,同时还让晋朝割让成德军四州、义武军两州。

作为战胜国,晋国自然是不会答应,那就接着打吧。

第六回合

开运三年,耶律德光再次领兵来犯,契丹人还是之前那帮人,并没有变得更强,后晋的节度使们照样把契丹人的脑袋当菜砍。河东刘知远在阳谷将三万契丹人打得找不着北,斩敌七千多;张彦泽在定州和泰州两次暴打契丹,斩首两千。

但可惜的是,晋军最高统帅还是那个怕死的杜重威,他暗中与耶律德光勾结,帮助契丹人灭了石重贵,而耶律德光扶持他当中原之主。杜重威耍尽心机,把石重贵用来保命的一支精锐部队禁军给骗到手了,带着晋军主力投降了契丹人,这一天是开运三年(94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其他晋朝大将一看连主帅都投降了,再打下去也没必要了,都纷纷放弃抵抗了。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几天时间内,后晋数十万精锐竟然全部向契丹投降了,而石重贵迫于形势,一边骂着无耻的姑父杜重威,一边含着热泪写下投降书,结束了一个本可以名扬千古的时代。

后晋作为五代第三个中原王朝,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都是远远强于契丹,但最终却被契丹给灭国了。表面上看是杜重威等大将的背叛,但后晋的灭亡,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后晋不向契丹称臣,朝廷没有做到万众一心。

朝中大臣大多是希望继续向契丹称臣,惟独景延广一个人反对,“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也就是说,整个朝廷,只有皇帝和景延广两人坚持不向契丹称臣。这样吵来吵去,宰相之一的赵莹说应该立一个字据,“莹知其(景延广)言必起两国之争,惧后无以取信也。”

一个国家要准备应对敌国的战争,赵莹竟然还要求立一个字据,这样做的背后深意,无疑是给自己留一个保命的证据。在他的眼里,晋国必定要被契丹打败,就提前给自己准备了后路。

更可恨的是,晋朝高层的这次会议,竟然有内鬼提前给耶律德光通风报信,赵莹就是其中之一。当耶律德光见到赵莹的密报后,表现得“益怒”,而这个“益怒”,说明早在赵莹之前,已经有人给耶律德光通风报信了。

石重贵身边这么多的内鬼,他竟然一无所知,不亡国,就没有天理了。

其次,石重贵镇不住那帮骄兵悍将

在五代十国时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谁实力强,谁就可以当皇帝。石敬瑭能当皇帝,是节度使们都服他,而石重贵突然登上皇位,晋朝那帮功勋大将都不服。

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曾是石敬瑭的心腹大将,根本就没有把石重贵放在眼里。当石重贵准备对契丹开战时,刘知远立马打着备战契丹的名义,招兵买马,等待浑水摸鱼的时机。

还有石重贵的姑父、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一直是心怀鬼胎。当初白团卫村之战,晋军将八万契丹兵打败,事后竟然没有率军追击契丹的溃兵,是带着明显的私心的。他知道如果帮助石重贵灭了契丹,自己的帝王梦想就得破碎了。只有契丹在,他才有翻身的机会,后面果然是他把石重贵给卖了。

第三,石重贵不知道收买军心

当时中原大地发生了蝗灾和旱灾,百姓困苦。但是,即便是如此,石重贵还是派出官方搜刮团,抢来了无数百姓的钱财。不过,这些搜刮来的钱财,并不都是备作军用的,其中大部分都留给石重贵私用了。

对于石重贵的奢侈享受,《资治通鉴》有记载:“四方贡献珍奇,皆归内府;多造器玩,广宫室,崇饰后庭,近朝莫之及;作织锦楼以织地衣,用织工数百,期年乃成;又赏赐优伶无度。

本来晋军多次大胜契丹,士兵士气正旺,作为皇帝也应该来个犒赏三军。但是,石重贵宁愿把钱赏赐给戏子,也不知道用来收买军心。他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将士们寒心,到了关键时刻,就没有将士为晋朝卖命了。

总结

石重贵不想继续向契丹称臣,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过于仓促,毕竟他的主张在统治高层内部并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意见,内鬼太多。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先争取一到两年的战略空间和时间,在此之前,继续向契丹称臣,迷惑耶律德光,肃清朝中的内鬼。可惜的是,石重贵在脚跟还没有站稳的情况下,急忙与契丹翻脸,进而导致国灭,病死于契丹苦寒之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