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思政课教学标兵鱼亚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有个“四字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2019年,我参加了陕西省中小学思政课"大练兵"活动,并有幸荣获省级思政课教学标兵称号,长期的教学思考加上本次教学展示活动的锤炼,让我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了几点清晰的认知。

本文作者鱼亚强在上课

"亲"字当先,生活取材。课本作为方向性、指导性的"例子",学生对它的认知可能会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生活是两者间的"黏合剂"。教师只有从广袤的生活中拿材取料,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课本,才能引发孩子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这样的思政课才会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比如在讲授《一方水土一方人》时,我融入地域文化,勾连生活场景,激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我们当地文化特色,感受"一方水土"是长武"秦风唐韵"的历史厚重、是渭北"果乡煤城"的物产丰饶,是四季分明的自然交替,是黄土高原的寸土寸草,这方水土是祖国的乡土,这人民是中国的公民。由感知到体验,由课堂到生活,由家乡到国家,基于生活的课堂让孩子能真正领略到思政课的学科魅力。

"润"字为要,教学渗透。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如水之"静水深流",看之浅而意蕴远;教学方法要如水之"时雨化之",用之巧而意图明;课堂语言要如水之"润物无声",听之切而意味长;思政实践要如水之"滴水穿石",持之恒而意义彰。润德、润智、润美、润行,让"润"点化师生的心,浸润师生的情,滋养学生的根。对标"润"教育,我们要遵循"活动—体验—感悟—升华"的道德形成心路,以形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和育人价值的小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为中介(关键),促进学生品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构建,扎下深根。比如《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围绕中国地理进行编排,我为了拓宽学生视野,融入"世界东方"教学板块;为了拉近学生与"美丽中国"的距离,又渗透"人文陕西""德善咸阳""秦陇门户"三个板块。学生们放眼世界,脚踩黄土,自主探究、大体认读五张地图。在总结课堂中,五张地图集体呈现,孩子们被眼前的恢弘场景深深震撼,他们不由得赞叹:"老师,我们中国在世界的东方!""我脚下的土地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这是"润"教育的结果,它导之无形、启之无声,却受用终身。

"融"字作法,学科整合。"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道德与法治课要淡化学科本位,学科间彼此割裂会使学生"熔铸"人格出现低效局面。我们要纵横贯通,以"一体化"创新理念种好理想信念的"责任田",善用其他课程的"鲜味",动用思政课的"情味",散发综合教育的"韵味"。我讲授《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时,用水墨动画《三十六个字》导入,孩子们被灵动有趣的象形字所感染,一下就爱上了文字。"因为热爱、所以行动。"当孩子工整美观地书写完几个现代规范汉字后,我又出示"篆、隶、行、楷、草"等字体的书法作品,同他们一起赏析品鉴。汉字不仅"意美""形美"还有"音美",我又自如粘贴了谷建芬《新学堂课》及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或欢乐轻快、或高远悠扬的旋律中,"音美"不再是干瘪的结论,而是可感于耳于眼的优美旋律。学科融合让三美具有,其美绝美。同时,要让教师们"拧成一股绳",挖掘各学科内含的德育因子,尝试围绕一个主题来将讲一节课,让学科融合广度发展,学生思想深度强化。2019年国庆期间,我校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语文老师讲古典诗词的激扬文字,科学课讲爱国主义的"科技硬核",思政课教师"爱国主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以贯之,音乐课唱红歌,电教老师举办影视欣赏。10月1日当天,学生们眼眸中饱含晶莹的泪光,那泪光里闪动着前所未有的爱党、爱国的拳拳之心。这就学科融合的力量,它让学生思维更广、视野更宽、德育更实、情怀更深。

"行"字可延,品德巩固。大道无门,全在躬行。课堂需要回归生活,让道德外化于社会实践,实践又促使学生道德"自觉""自为"。教师架起课堂与实践间的"桥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适时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动手创造,知行合一。"桥梁"体现在我们引发发现,激发他们质疑探究的兴趣;设置"舞台",让他们在展示中寻找自信;精选"途径",提供给学生输出学科知识的课外实践作业。凡此种种,都将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的肥沃土壤,成为孩子茁壮成长的坚固根基。上完《古老而优美的汉字》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班级硬笔书法展,在一撇一捺中继续感受并传承汉字文化;建议家长与孩子重游身边的历史名胜等,寻找身边的书法艺术。实践让汉字的"古老"代代相传,使"优美"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赞美。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精神力量、思想力量,思政课是塑造灵魂、缔造生命的学科,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生命、祖国未来对话。我们要存道精业,努力打造"亲、润、融、行"的思政"金课",在学科教育与实践中大力培育具有"中国心"的"红孩子"。


作者:鱼亚强(咸阳市长武县冉店九年制学校)

编辑:关中小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