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课走向观课,就是从侧重于“教”转向侧重于“学”

前不久,我读了一位教师朋友写的文章,很有感触。这位老师准备到外地去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少年闰土》,在去外地上课前,他请导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磨课。所不同的是,导师没有给他磨"教",而是磨"学"——正是这个磨"学"让我很有感触。

本文作者王清和学生在一起

我的这位教师朋友上完课之后,他的导师问了学生五个问题:有什么学习感受?学到了什么内容?是不是喜欢鲁迅的作品?哪些知识会了,老师还在教?哪些知识不会,但老师没教?就是这几个问题,把我的朋友问得直冒冷汗。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朋友的课上得不好?抑或是课堂上出现了什么状况,不是,什么状况都没有出现,这节不但设计好,而且实施过程也很流畅。按照传统的评课,这完全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然而,在听完了学生对导师的几个问题的回答之后,朋友却再也坐不住了。

为什么呢?因为导师没有以平常听课的方式来评课,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从学生的视角来观课。观察的角度变了,观察对象在观察者眼中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我们大都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来听课、评课,那样的视角下,更多的情况下只见教,难见学。或者说,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那样的好课,严格说来只能算是好教。但教学终究指向于学生的学,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真正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没有学生真正意义的学,再好的教都没有多少价值。所以,当导师改变了观课的视角后,我的这位教师朋友坐不住了。因为原本以为很优秀的教学设计,从学的视角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原本的优秀的教不再优秀了——正因为不再优秀了,才能引起教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去年,我给一位老师的文章写过一个评论,说的也是课堂教学方面的话题。在那篇评论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赛课应该改为赛学,因为赛课的本质诉求在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而改为赛学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评委,都会自觉地把着力点聚焦到基于学情的学习内容的深度、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思维训练的宽度与厚度、学习活动的效度等层面上。

联系起来看,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赛教课,如果从侧重于教的听课走向侧重于学的观课的话,教学理念必然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教学设计会不自觉地走向学习设计,学习会更有成效,当然,课堂教学的面貌也会随之发生极大地改变。


作者:王清(扬州市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