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古国——彭国,上古五霸,东方一强,为夏王朝统一奠定根基

我们都听说过彭祖,以活了八百岁而为人熟知,在儒家、道家认为,彭祖不但高寿,而且品德高尚,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即为彭祖,彭祖来自彭国。彭国的起源较早,据《史记·楚世家》载,彭国的祖先彭祖为陆终第三子,帝尧时因功封于彭地,是大彭国第一代国君。彭国的地理位置一般认为在今江苏徐州,古称彭城。彭祖建彭国后,带领族人开荒植被、掘井灌溉、生产加工、圈地筑城,彭地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一强。夏朝时,彭国归顺夏王启,成为夏王朝捍卫东南部的重要屏障,夏启还借彭国替他清除异己,为巩固夏王朝的统治开启家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逸周书·尝麦》载:“夏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大意是夏启的儿子五观,忘记了大禹遗训,把国政大权交于他人,致国家昏乱,岌岌可危,皇天怜悯大禹,将彭伯寿赐予夏朝,要他来挽救夏朝危机。彭伯寿为当时彭国国君,《竹书纪年》记载帝启晚年,五观在西河(今陕西以西,甘肃一带)发生叛乱,忠于夏王朝的彭伯寿帅师征讨,押五观回京,取得了胜利。以上两种记载略有不同,但彭伯寿为夏王朝平乱的事迹是一致的。



因此,夏朝时的彭国地位极高,国力空前强盛,荣登上古五霸之首,大彭国因此得名。《竹书纪年》中有“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的记载,有说法认为伯靡来自彭国后裔,因助少康复国而得以分封列侯,故少康时,大彭国分裂出豕韦国(今河南滑县)和诸稽国(彭国附近)两个同姓之国,彭国的势力就更为盘根错节了。

“彭”的甲骨文跟现代文基本类似:壴+彡。“壴”为象形,看上去像一个人高举双手正在击鼓,“彡”表示击鼓时发出巨大声音,“彭”是一副远古族人正在击鼓的画面。最早的鼓一般用以祭祀,早在蛮荒的部落时期,族人在祭祀之前就以击鼓震声来引起天神的注意,击鼓可以说是最早的礼乐,也是后世音乐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开场乐。后来广泛用于狩猎和军事,成为震慑猎物和敌人的神器。万物都源于大自然,据推测,咚咚击鼓之声的灵感可能来源于隆隆雷声,人们发现,当轰隆隆的雷鸣之声霹雳作响,认为这是天神发怒的征兆,聪明的族人受到启发开始开发鼓器,运用到生活中,鼓的诞生和运用可以说是人类告别荒蛮时代文明初现的迹像。早彭部族应该是善于创造鼓器、擅长击鼓而得名。


彭的甲骨文


到了夏朝晚期,夏王朝的国力日渐衰落,夏桀当政后,暴虐无道,政治腐败,天下诸侯蠢蠢欲动,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即将汹涌而来。商汤看准时机,趁势而起,得到了各地诸侯的响应,彭国也见风使舵带着豕韦国、诸稽国一起投奔了商汤。商取代夏后,彭国成为商朝诸侯,既已成为商朝的盟国,自然得为商王朝做事,《竹书纪年》载:“(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侁人来宾。”商朝第十二任王河亶甲即位后,先后令彭国和他的兄弟国一起讨伐背叛商王朝的邳国、侁国和班国,借彭国之力顺利征服了以上三国。彭国也因此风光了一阵,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彭氏家族的势力在东南方不断膨胀,甚至威胁到了商王朝的共主地位,终引起商王的忌惮,但商朝前期内忧外患不断,国力不稳,商王还不敢直接动它。直等到商武丁继位后,经过东扫西荡,各方异族的反动势力逐渐平息,才正式发动削弱彭国的战争。《国语·郑语》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



延续了八百年国祚的大彭国灭亡后,其地盘被并入了附近的徐国,为后来徐国的崛起充当了助推手。而彭氏族人则被分散到了各地,并以彭为氏,形成彭姓。其中有一支可能西迁到了关中泾渭流域,成为周部族的邻居,后来周部族逐渐强盛,彭氏族人得到了周部族的诸多关照,因此,彭族与周族的关系较为融洽。两百多年来,彭氏族人从未忘记亡国之仇,在商王朝衰落、周部族兴起后,彭氏族人率先响应,成为武王克商重要战备力量的“牧野八师”之一。彭氏族人作为开创大周朝的功臣,必定得以分封列侯,但史籍中并无记载。


彭伯壶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南阳西周申国境内陆续挖掘了一批春秋初期彭氏贵族墓葬,出土了一些带铭彭器,如“彭伯壶”。据推断,周取代商后,彭国可能被封到了南方,替周王室镇守南疆。与西周时南迁的申国为邻,后被申国吞并,彭氏成了申国贵族。直到春秋初申国被楚国所灭,彭氏又投靠了楚国,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彭仲爽,申俘也,(楚)文王也为令尹。”楚文王灭亡申国,俘虏了一个叫彭仲爽的申国大臣,他来自彭氏家族,楚文王任命他为令尹。春秋楚国史上的令尹皆出自楚国公族,唯彭仲爽是外族,而且还是个俘虏,可见这个彭仲爽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文/堰风

西周古国——会国,会人好享乐,亡国后成为反面教材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