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名字能跟「星巴克」旗鼓相当分庭抗礼,那一定是送终鸡


最近构思(摸鱼)的时候,发现我很喜欢的音乐节目Begin Again出了第三季:这次歌手和音乐家们去了意大利小镇索伦托(Sorrento),在街头、餐馆和酒吧为人们表演。


暴击感官但是抚慰心灵是这个节目一贯的风格,想知道有多棒的赶紧自己去看,我就不多说了,但索伦托当地人的一段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


众所周知,意大利人一直认为星巴克从意大利咖啡文化偷师后才得以风靡全球,星巴克也因此迟迟无法进入意大利市场(2018年才开出第一家门店)。不过,不仅产品线灵感源自意式浓缩,居然连logo也跟意大利有关?


不好意思放错了:


还真是。

这只表演劈叉的美人鱼,其实是一只双尾塞壬(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取材于一幅15世纪木雕。和现在这个和谐简化版的logo不同,在写实风格的第一代logo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标志性的双鱼尾(和凸起的小肚子)。


塞壬的核心技能之一是用甜美的歌声迷惑路过的水手们:

“她们诱惑任何到访者,谁若是不知情去接近她们,倾听她们的歌声,就休想返回家园……而塞壬们坐在草坪上,用清亮的歌声迷惑他,周围白骨成堆,还有干瘪的人皮。”


The Sirens and Ulysses, William Etty | 看到白花花美丽肉体边上的尸骨了吗?

这个大招的杀伤力有多强呢?从古至今,听过塞壬歌声还安然无恙的人只有奥德修斯一个,而且还是勉强逃过一劫。

接近塞壬居住的海岛时,奥德修斯依照女神基尔克的嘱咐,用小蜡块封住水手们的耳朵,以免他们听到塞壬的歌声。但他好奇塞壬的歌声,于是让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并嘱咐水手们,不管他如何恳求松绑都不能答应,而要把他捆得更紧一些。

一次谨慎的作死开始了

奥德修斯一行逐渐靠近,塞壬们发现有船驶过,轻启芳唇,发出百合花般的歌声。


被歌声撩拨得心痒难耐的奥德修斯,挤眉弄眼地示意伙伴们给他松绑。伙伴们都不理他,只管划桨,两个水手干脆起身把他捆得更紧。



看这茫然失神的小脸

直到船只安全离开这片水域,水手们才取出耳朵里的蜡块,并放开奥德修斯,他也因此(勉强)成为战胜塞壬歌声的人。

将塞壬当做logo主体,大概也寄托了创始人希望人们像迷恋塞壬的歌声一样迷恋星巴克咖啡的愿望。


由于当时很多顾客反映,那对鱼尾很像张开的双腿,性引诱意味太强,于是第二版logo上塞壬的头发遮住了身体的一部分,第三版直接隐藏了肚脐以下的部分,第四版干脆连Starbucks Coffee都省了。

Logo越来越简洁,标志性的双鱼尾也越来越隐蔽。根据这个趋势,未来的星巴克logo可能是这样的:


扯远了,说回塞壬。

诱惑者塞壬的大本营,好巧不巧,就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湾一带。实际上塞壬的栖息地是神幻之岛,并无确切地理定位,但晚期神话编纂者帮她们把家安在了南意大利:在阿玛菲海岸和卡普里岛之间,有三座小岛,合称为塞壬群岛,也叫公鸡岛


这三座岛看起来跟鸡毫无关系,为什么会叫公鸡岛呢?先卖个关子,一会儿聊塞壬形象的时候揭晓。

开头提到的索伦托离塞壬群岛不远,还是塞壬之一利吉娅(Ligiea)的埋葬地。另外两只塞壬的墓地也在意大利,分别位于那不勒斯和卡拉布里亚。所以,意大利不仅是星巴克产品灵感的源头,还是logo主角塞壬生活和长眠的地方。


中世纪标有海怪的地图




因为其强烈的海洋属性,提到海妖塞壬,人们几乎会自动联想起人鱼的形象。她们或美丽迷人:


The Siren, J.W. Waterhouse

或阴森恐怖: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在古典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塞壬并不是人鱼,而是半人半鸟。还记得塞壬的据点,南意大利的公鸡岛吗?这个“公鸡”,对应的就是塞壬的鸟人形态。


所以海妖塞壬其实是……送终鸡?

荷马史诗中的塞壬是坐在草坪上唱歌的美女,并没有任何禽类特征,怎么就成了鸟人了呢?

这要怪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塞壬让人无法抗拒地走向死亡的恐怖本质,让古希腊人想到了古埃及文化中和死亡息息相关的灵魂鸟“巴”。


high...high five?

古埃及人的生死灵魂观很复杂,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就先不详细介绍了。灵魂中代表每个人独一无二灵性的巴(Ba),能够自由穿梭于现世和来世,形态是长着人头的鸟(如上图)。

就这样,因为都和死亡紧密相连,吸收了埃及元素后的塞壬从美丽的人形诱惑者变成了古怪的鸟人。塞壬最初的造型是人头鸟,长着美女的头和鸟的身体,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


公元前六世纪末,塞壬开始获得女性躯干,经常手持乐器、花环、石榴等,或者空手而立。尽管多数还是长着鸟脚,偶尔也出现人脚。


或许是因为塞壬的女性特征和动人歌声淡化了人们的恐惧反感,从公元前五世纪起,塞壬狂暴可怕的一面逐渐被淡忘,转而成为死者的哀悼者、抚慰者和挽歌歌唱者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塞壬的造型进一步向人靠近:上半身完全是妇女形象,甚至佩戴项链等装饰,只是长着鸟的腿、脚和尾巴。


虽然偶尔以人鱼形态出现在艺术品中,直到公元七八世纪之交的《怪物书》(Liber Monstrorum),塞壬才第一次正式被描述为人鱼:

“塞壬是海中的少女,她们凭借美艳绝伦的容貌和甜美的歌声欺骗水手们。头至肚脐酷似人,为少女之肌体,还有带鳞的鱼尾,以此潜在海水中。”


《怪物书》中的塞壬

时光流转,到了教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中世纪。在那个时期,古希腊文明的元素被传教士们回收利用,为传播基督教义服务。《奥德塞》也是如此——

奥德修斯就像基督,背负十字架(其实是桅杆),凭意志和对上帝的信念战胜撒旦的诱惑(也就是海妖的甜美歌声)。水手们用蜡塞住耳朵不去听塞壬的歌声,表示一个基督徒宁可塞住耳朵也不接受魔鬼的诱惑。

海妖塞壬,成为了世间一切淫逸和享乐的象征。任何爱好,戏剧、杂技、音乐或者其他,都是诱惑,阻止着基督徒接近上帝,所以塞壬就是撒旦的化身。


直接拽头发确实很魔鬼了

为了加强说教效果,塞壬“魅惑”的特征被无限放大了,不仅限于声音的甜美迷人,还有身体的美丽诱惑。要表现肉欲甚至色情的话,跟鸟人比,人鱼流线型的身体线条显然更利于发挥。



别急你看,左边人鱼形态的塞壬是不是妖娆魅惑许多?


港真有点羡慕右边的两米长腿

就这样,在中世纪的造型艺术中,塞壬的人鱼形象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定式,而鸟人形象则被逐渐淡忘了。为了加强警示(洗脑)效果,中世纪时塞壬形象经常被用来装点教堂的柱子和门廊。当时很讲究平衡对称,在这一审美倾向的主导下,塞壬雕塑多为双尾人鱼而非单尾人鱼。





跟单尾相比,双尾分开的塞壬显然诱(色)惑(情)意味更浓。至于教会是否想借此强调塞壬代表的负面含义,并告诫世人远离诱惑……


到底有没有起到告诫警示作用,我是不清楚。不过显然有不少艺术家接收了“美丽诱惑”这一信息,在呈现塞壬肉体的极致魅惑这条路上走得十分顺溜。前方美丽肉体暴击预警:







画面中的俊俏小哥们看上去很安详,但实际上不是已经死了就是濒死状态……美让人心荡神驰而死使人恐惧战栗,这种反差总让人冷不丁一激灵。对比之下,平铺直叙的美多少有些坦荡而无趣,暗藏杀机的美却像无边黑暗中的一点烛火,永恒地诱惑着人们化身飞蛾……

从让人上瘾、无法抗拒这个角度来说,选择塞壬作为logo主角,还真挺明智的。绿色劈叉美人鱼已经深入脑海,不过我觉得,其实呆萌的鸟人也不错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