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众人痴迷的「散景」究竟是什么?它的魅力足以让你因此爱上摄影

文章原创首发于头条号【影像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请关注【影像派】

前言

遥想当年,笔者还是一名摄影门外汉,在网上闲逛时偶然间浏览到了一些摄影发烧友的作品,我被其中质感柔和、过渡自然的虚化效果所吸引,人物背景中疏密相间的光斑,犹如夏夜的海上星辰,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从那时起,它便激起了我对摄影的兴趣,遂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通过不断留心观察,我发现原来那些光斑并非都一样,有大有小,或圆或扁,甚至可以是多边形。此后方知,它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有名词——散景

那么:

散景到底是什么呢?

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它的形态为何如此多变?

在摄影中又应该如何加以利用呢?

这些,都是今天文章想与大家闲聊的话题。

一、何为散景?

1.1 散景之定义

散景,一个摄影专业名词,《兰福德基础摄影(第9版)》(Langford's basic photography)对其定义如下[1]:

(摄影中)表示焦点之外渲染方式的一个描述性专业术语。此词源自日语,意谓晕眩或模糊不清

我们先从字面上拆解:顾名思义,「散」即分散、不聚焦,对象指光;「景」即景象、画面,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散景」描述的是焦点之外的画面

为了便于理解其含义,我们可结合摄影操作将其具体化:

当使用快镜头(即大光圈镜头)且以最大光圈(比如f/1.8,甚至更大)拍摄目标时,照片在焦外区域所呈现出来的柔和、虚化的效果,即为「散景」。它是镜头对焦外点光源的一种渲染方式

虽如此,但不能将散景简单等同于「模糊」,皆因前者不仅表示不清晰、不聚焦,还暗含镜头焦外虚化之审美品质(aesthetic quality)。而品质之优劣,则取决于不同的镜头素质与光圈设计。

图1-1

1.2 散景之轶事

散景的英文为bokeh。英语中可以表示「模糊不清」的词有很多,为何偏要用这个看起来有些别扭、乍看还容易读错的单词呢?这里有段小插曲

英语世界的人很早就开始讨论镜头焦外成像所形成的虚化现象,但并无找到一个合适的、既有的可用单词。「blur」虽有模糊之意,却多用于表示由运动而产生的模糊。后来,人们索性直接借用了日语中的摄影专业术语——「ボケ」。日语维基百科对此词条的定义如下:

写真におけるボケ(ぼけ、英: bokeh)とは、レンズの焦点(被写界深度)の範囲外に生みだされるボヤけた領域の美しさ、およびそれを意図的に利用する表現手法である。


(译文:摄影中的「散景」,指的是在镜头焦外范围内所形成的模糊区域之美感,以及利用模糊而刻意为之的一种表现手法。)

可见,「ボケ」 一词,其意不止于模糊、虚化,还暗含「赏心悦目」之审美内涵,即日语所说的「ボケ味」。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若根据其罗马拼音而直接使用音译「boke」,英语世界的人们大多都会因习惯而发音错误(读成bow-k)。鉴于此,为更好地还原日语的原本读音,防止人们望文生义而误读,1997年,时任《摄影技术》(Photo Techniques)杂志编辑的Mike Johnston首次将「boke」改为「bokeh」,并对其发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bo之发音犹如bone,ke犹如Kenneth,两个音节皆重读

从此,bokeh一词进入了主流摄影界的视野。

由此观之,西方学者的专业精神以及治学严谨之态度,不得不令人叹服。

对于散景,我们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便要解决另一个层次的困惑:为什么?

二、散景之形成及影响因素

2.1 散景的形成

先来看一组光路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illustration by Todd Vorenkamp

定焦镜头前有一点光源,若光源位置恰好处于焦平面内,则镜头折射后的光锥恰好聚焦于像平面(或传感器)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若光源偏离(或近或远)焦平面位置,在不改变其余参数的情况下,光锥的汇聚点均无法恰好落在像平面上,而是形成一个比光源面积要更大一些的模糊光斑,此即为点光源所形成的散景

散景的形成,本质上是光线在透镜中遵守光学物理规律的必然结果,若更进一步,在数学上,则涉及到了卷积(convolution)方面的问题,后者比较复杂,不在我们讨论范围。无论是在光学仪器上,抑或是在人眼构造中,只要目标处于视野焦点之外(失焦状态),就会形成模糊的影像。此时,若该物体为一个点光源,其形态则是一个虚化的、近乎圆形的光斑,是为散景

散景虽然都是相同规律下作用的结果,但并非千篇一律,而通常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那么,影响散景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2.2 散景的影响因素

从散景的形态大小的角度而言,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影响因素。

2.2.1 光圈形状

光圈的形状,具体是指镜头的光圈叶片所围成的平面几何形状,后者直接影响了散景的最终形态。

先来看一个小试验[2]:

现用一枚光圈结构为「三角形」(顶点朝上)的镜头拍摄一个点光源,则有三种可能的成像(如图2-2-1所示):

1、若像平面处于焦平面之后(位置a),则会在像面上形成一个三角形顶点朝下的光斑,散景最终图像为顶点朝上的三角形;


2、若像平面处于图中的位置b,恰好处焦平面内,则成像为一个清晰的点;


3、若像平面处于焦平面之前(位置c),则会在像面上形成一个三角形顶点朝上的光斑,散景最终图像为顶点朝下的三角形;

图2-2-1

图2-2-2为使用一枚具有三角形光圈的镜头(经改造)所拍摄的画面:

图2-2-2,Photo by Harold M. Merklinger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我们平时拍照很少看到这种三角形光斑呢?

理由其实很简单:

1、三角形的光圈设计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难度,但是此结构在圆形的镜头中无法获得最大的孔径面积,制约了通光量;


2、三角形的散景看起来比较突兀、生硬、不自然,缺乏美感

可见,并非技术上无法实现,而是无此实际需求。我们不仅看不到三角形的,同样也看不到正方形或长方形的。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接近圆形的光圈,采用多边形设计便成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如五边形、六边形,甚至有八边形、九边形。光圈叶片愈多,其形状愈趋近圆形(关于光圈方面的科普文章,请参见《关于光圈,这是我为你整理的最详尽的干货,值得摄影爱好者们收藏》[3])。

图2-2-3为使用4枚不同光圈结构的镜头拍摄的散景,从左上至右下,镜头光圈的叶片数量分别为5片、6片、8片和9片:

图2-2-3

有兴趣的读者其实可以自己DIY一个自己喜欢的光圈,比如很多女孩子喜欢的「心型」,操作很简单:在一张硬质卡纸(黑色不透明更佳)中心剪一个「心型」小孔(如图2-2-4),盖在镜头前即可。

图2-2-4

有了它,你便可以拍出「爱心满满」的心型散景了:

图2-2-5

同为散景,亦存在「审美品质」的优劣之分。

通常而言,光圈叶片越多(趋于圆形)、镜片材料与打磨工艺越精湛(抗球面像差,光线更聚焦),则散景显得越圆润、平滑、自然,更能给人视觉上的愉悦感——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优质散景

2.2.2 景深

光圈的物理结构决定了散景的形状,而「景深」则决定了散景的大小虚化程度

影像派曾在旧文《关于景深,这是你需要深入了解的干货,开启你的影像语言之门》中提到过:

1、景深是指主体(即焦点所在位置)的前方至后方之间的清晰范围。


2、有那么几个因素可以影响景深大小:镜头与主体间的距离、光圈大小和镜头焦距。

景深越浅,焦外物体越模糊,则散景也越模糊,弥散圆(可简单地理解为点光源的成像大小)也越大。因此,浅景深与散景,两者存在这样的关系:

a、有散景或散景明显的场景,则景深必浅;

b、浅景深状态下,焦外若有「点光源」,则「散景」必现。

由于散景直接由点光源衍生而来,所以,在谈论散景时,我们一般都默认存在点光源,无论它处于前景或背景中。

由此可见,景深的深浅直接决定了散景的有无(或者说散景的明显与否)。进而不难得出一个推论:

影响景深的所有因素同样作用于散景的形成,如距离、光圈、焦距。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3个因素与散景的关系:

(1)距离

距离是指点光源与主体间的距离,点光源可以位于背景中,亦可位于前景中,或兼而有之。距离越远,则焦外点光源形成的弥散圆越大、虚化效果越明显,散景越突出。

如图2-2-6,左侧背景中的点光源(LED灯串)距离主体(雕像饰品)8英尺,而右侧则为3英尺,可见左侧的散景比右侧更大、更明显,虚化效果也更平滑、漂亮。

图2-2-6

(2)光圈

光圈对散景的影响是直接且显而易见的:光圈越大,点光源的光斑便越大,虚化越明显。图2-2-6为散景随镜头光圈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图:


图2-2-7


因此,很多摄影爱好者痴迷于大光圈镜头,皆因它能实现细腻的虚化和美丽的散景

(3)焦距

在关于景深的文章中,影像派已经写过一个知识点:镜头焦距越大,则景深越浅,主体(焦点所在)背景越模糊。同理,镜头焦距愈大,则散景愈突出、虚化效果愈佳

如图2-2-8,使用同一枚镜头的4种焦距(70、100、135和185mm)拍摄同一场景,点光源的散景效果如下所示:

图2-2-8

与单一改变相比,若同时改变其中两个或多个影响因子,散景的变化幅度将更大、更明显。

如图2-2-9所示,既增加主体与背景LED灯的距离,同时亦增大镜头光圈,对比最左和最右两张图可以看到,散景的大小和虚实变化非常明显(由小到大,由实到虚):

图2-2-9.Photo by Jean Fan

三、散景的作用

散景有着模糊、朦胧、丝滑、柔和的视觉效果,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散发着些许梦幻般的诗意,令许多摄影爱好者为之着迷。我们研究「散景」,是为了通过全方位地了解,从而更好地在摄影中利用它

散景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作为主体和作为陪体

3.1 以散景为主体

这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不然。此处的「主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焦点」,而是从构图角度而言。画面只有模糊的散景,而无任何对焦点——这无疑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大胆尝试,如同一幅「印象派」的作品。若散景能传递「美的讯息」,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1)相机

对准点光源,拨至M档,将光圈调至最大(效果更佳)或使用长焦端,拨动对焦环或变焦环至画面失焦,拍摄即可。如图3-1-1所示:

图3-1-1

(2)手机

手机镜头虽无大光圈,亦无光学上的可变长焦,但同样也能拍出散景,尽管视觉效果不能与单反相机比肩。

先将手机镜头对准手掌,要靠得足够近,以确保镜头无法自动对焦,而后迅速将手机移开并对准远处(距离越远越好)点光源拍摄。效果如图3-1-2所示:

图3-1-2

3.2 强迫透视

基于散景的属性,它作为「陪体」出现在摄影中更为普遍。除了在前景或背景中作为一种陪衬,强迫透视(forced perspective)是它更具创意、更有趣的玩法。所谓「强迫透视」,是指利用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使目标显得比实际更远、更近、更大或更小的一种技术,多应用于摄影、电影制作和建筑等领域。

比如,远处圆形的彩色散景,通过强迫透视,让人感觉它们就像是刚吹出的一串七彩的、漂亮的肥皂泡。如图3-2-1所示:

图3-2-1

再比如,通过DIY五角星光圈,让星形散景如同一片梦幻的星星。如图3-2-2所示:

图3-2-2

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陪体,你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散景为自己的摄影作品加分、添彩。

四、结语

今天的这篇文章,影像派主要与大家聊了「散景」这个非常写意的话题。希望大家阅读完此文,不仅明白了何为散景,对这个专业摄影术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懂得了如何控制散景、如何在摄影中更好地利用散景。

但愿你也会因「散景」而爱上摄影

参考文献

[1]Michael Langford,Langford's-basic-photography(the-guide-for-serious-photographers)9th edition,Focal Press.


[2]Harold M. Merklinger,A Technical View of Boke,Photo Techniques magazine,1997.


[3]影像派,《关于光圈,这是我为你整理的最详尽的干货,值得摄影爱好者们收藏》,头条号

【往期文章精选】

一册在手,拍花无忧 | 花卉摄影完全手册(上篇)

一册在手,拍花无忧 | 花卉摄影完全手册(下篇)

想快速入门摄影?这8大经典构图法你不可不学!

学习这5种平衡思维,提升的绝不仅仅是你的摄影构图水平

照片主体不突出?光是背构图法没用,弄懂这些「吸睛点」才是关键

25张图,4000余字,全面拆解各类「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技巧


若喜欢我的文章,请大家为我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

头条号【影像派】,专注分享原创摄影作品及各类摄影知识。

加入【影像派】,一起感受摄影的魅力与精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