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交易应当关注目标企业的哪些细节?


在创业过程中,股权交易和由此导致的股权结构变动是一个高频次事件。加入创业团队或者单纯的财务投资(以下简称“加入者”),都应当对目标企业有一个尽量完整的了解,以降低交易风险。公司的创始人也应当对此有所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提前对加入者可能关心的问题进行梳理、排查。

历史沿革

主要关注两个方面:1、目标公司自设立之日起各股东的出资合法性和实缴情况;2、历次股权交易的合同内容和履约情况。其中,第2项内容的风险相对较为隐蔽。

历史上的股权交易过程中的争议和瑕疵,可能导致加入者取得股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受到挑战。即便加入者是以认缴增资扩股的方式加入目标企业的,其他股东之前的纠纷也可能变相增加投资风险。


经营资质

在目前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行业是不需要前置审批的。但是,如果目标公司所涉行业或者业务需要特种资质或者前置审批,则必须予以重视。

有的时候,是应当需要资治或审批的时候没有获得相应的资治、审批;有的时候,是某个行业或业务的政策虽然暂时明确,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并不稳定,例如,虚拟货币业务、P2P金融业务;有的时候,是某个行业或业务的相关法规提出了要求,但是现实中大面积的没有严格落实,例如单位食堂、预充值卡等。

区分不同的风向类型,并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加入者并不一定要因为这样的风险而彻底拒绝项目,但至少应当充分预估风险并作出相应的法律安排。


主要资产

这里关注的主要是资产的产权问题。资产产权不明晰是很多初创企业的常见现象,例如:

某A公司自称拥有发明专利若干,但实际上,这些专利都登记在公司创始人个人名下,仅仅是授权公司无偿使用而已;某B公司号称自有土地厂房,但实际上土地厂房均登记在B公司创始人控制的另一间公司C名下,由公司B和公司C共同使用。

这些问题,粗看似乎对企业的影响不大,毕竟专利、土地、厂房实际上的确是目标公司在长期无偿使用,但是,权利归属不明晰,一方面会影响目标企业的估值,另一方面也会让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打上折扣。加入者可以考虑将主要资产的产权进行明晰,或者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将目标公司的资产使用权进行固化。


治理体系

大部分企业在初创期是谈不上规范的治理体系的。但是,如果目标企业建立了这样的体系,交易各方就应当予以关注,这主要包括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和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构成约束,因此,必将对加入者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

如果加入者对目标公司原本的治理体系十分认可,那么这一项风险就忽略不计了;如果有异议,则应当针对原治理体系的修订做出法律安排。例如,目标公司的公司章程规定,股东某A虽然持有公司30%的股权,但是享有60%的表决权。如果加入者B不认同这一点,应当要求拟定章程修正案作为交易框架的一部分。


涉诉涉罚

涉及目标企业的已经审结和正在审理的各类诉讼、商事仲裁和劳动仲裁,均应当进行审查。涉及目标企业的行政处罚也应当注意关注。

如果本着更加严谨的态度考量的话,则除了目标公司之外,目标公司的主要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都应当进行相应的涉诉涉罚调查。因为,这些人的债务状况可能导致个人履职能力降低和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变动。


以上仅仅是交易安全性法律方面审查的部分主干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其它诸如劳动关系、环保、消防、财务、税务、重大合同的履行等等内容,都应当进行排查。交易各方可以委托律师等专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也可以按照上文的思路自行排查。

虽然这可能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但是方向对了,慢就是快;方向错了,快就是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