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汾阳话——赵骏程遗著《汾阳话与普通话》的伟大价值

小编记得上初中时候的一天,坐在我前一凳的同学带来一本书,是一本已经泛黄了的《汾阳话与普通话》,顿时觉得新奇。和同学抢着翻看,只记得里面有很多看不太懂的注音,还有一些生僻的用字,以及一些「噜」「咧」之类的语气词。

那时候的感觉,是发现一门「土话」居然也能如登大雅之堂一般,写成书,还能和普通话进行对比,真是新鲜。尽管如此,当时的我依然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汾阳普通文人闲着无聊,瞎写的书吧。一门土话,能有甚可研究的?」

第二次再看到此书,已经是N年以后的大学时代。这本「不起眼」的小书被扫描成了电子版,从而开始在网络有了下载。 这时的我已经对方言学、音韵学略有了解(参见之前的推文:汾阳话,我为甚要研究它?)。当我再一次翻开此书,才惊呼:真是一本奇书,它的价值被埋没了数十年!

为甚这样说?且听细细道来:

成书年代

这本《汾阳话与普通话 · 简编》出版于80年代末,这已经早于绝大多数全国其他地方方言志的诞生时代。然而原稿的成书时间更是早在 1964 年就已经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如此早的方言研究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考虑1964年成书时,作者已经68岁高龄。那么试想,作者所记录的,是他本人20岁左右口音成型时的汾阳话,也就是100年前的汾阳话,价值极大。后文我们会通过书中例子来发现100年前汾阳话和今天的不同。

原书作者

作者赵滋枏(1896—1976),字骏程,后以字行,是清华学堂的早期学生。民国时期在汾阳做过很多修志的工作。很早就开始对汾阳方言感兴趣,并不断记录和总结汾阳方言的词汇、语音、语法、俗语、歌谣。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着手整理多年来记录的资料。1961年,已经65岁的赵骏程专程前往北京,就汾阳方言语音分析的问题,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家俞敏教授。俞敏教授对老人家的工作很是肯定,认为汾阳方言的确很有研究的价值。这让赵骏程备受鼓舞,开始下笔著书。

著书条件

60年代初的条件艰苦,人所共知。然而即便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赵骏程老人从资料整理,起草,誊正,稿凡数易,都由自己在乡下亲自执笔。三易寒暑,书稿完成,老人不敢自信,1963年又再次前往北京向俞敏教授请教、审音、探讨疑难问题。至此,40万字的巨著《汾阳话与普通话》终于成书。

书稿后来托人带到北京,希望有机会出版问世。然而不久「文革」开始,书稿保存都成了问题,只好又寄回汾阳。后来的十年浩劫,作为老一辈的高素质文人,赵骏程老先生的处境可想而知。而不幸中的万幸,是书稿一直完好保存,未遭劫难,不得不让人感叹。

书稿保存

书稿后来一直由赵骏程之子赵擎寰保存。赵擎寰(1915—2006)是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在美术工艺系、数学系、物理系任教,一生致力于我国工程制图学的研究和教育,后同卫天霖、吴冠中等人创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工艺系。是当之无愧汾阳人的骄傲。

赵擎寰先生著作等身,知识渊博,兴趣广泛,不仅在制图学方面造诣深厚,学贯文理的他对画法几何、中国古代的工程建筑都有深刻的研究。一生关注教育事业,他还是我国「9.10」教师节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终得出版

所谓「盛世修志」。80年代以来,新一代的《汾阳县志》编纂筹备工作陆续展开,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组建成立。委员会听闻赵骏程的这本遗著《汾阳话与普通话》,非常重视,特派人去北京向赵擎寰教授访求。赵擎寰教授赠以书稿复印件,并在县志编委会缺乏人手的情况下,亲自和与爱人王志敏担任了书稿整理工作。

终于,一个缩减版的《汾阳话与普通话 · 简编》在赵擎寰夫妇、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山西日报青年印刷厂的协力合作下,于1989年得以付梓印刷成册问世。

尚留遗憾

《汾阳话与普通话》赵骏程老人的原稿有40余万字,其中的语汇部分有一万一千条。赵骏程一生在汾阳接触各行各业,工农商学,妇女儿童无不熟悉,书中包含了大量词汇、俗语、成语、词组等汾阳方言特色语汇。据赵擎寰介绍,这部分「语汇」如果稍加整理,就是一本《汾阳方言词典》。可惜囿于条件和精力,《简编》在整理付印时压缩删减了大量语汇。另有「附录」中的一些专题研究材料也都未能纳入《简编》。

小编曾试图多方寻求打听赵骏程、赵擎寰先生的家族后人,期待能寻获剩余未能出版的手稿,让那些沉睡的语汇、资料得以问世。那么早年代记录的词汇,一定有许多是后世早已消失的,或者发音早已改变的。可惜至今未能获得线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除此之外,《简编》虽然得以付印,但并未正式出版过,一直只是以汾阳县志编委会的内部资料在汾阳内部流通,未能被方言学术界所知。因此过去二三十年的晋语研究著作中,都未出现过任何对《汾阳话与普通话 · 简编》的参考或引用。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100年前的汾阳话

前文说到,1964年《汾阳话与普通话》成书时,作者赵骏程已经 68 岁。那么可以推想,他本人20岁左右汾阳话口音的形成时代,大约是1916年。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汾阳话与普通话》中记录的是100年前的汾阳话。事实上,书中记录的汾阳话语音,与今日的汾阳话的确有不少的差异。比如:

1. 普通话 -ang -uang 韵母的字,赵骏程所记录的汾阳话,分别读 -o - uo 韵母,用术语说,叫「宕江摄字能分开合口」。而如今的汾阳话,二者已经混同,如下表所示:

2. 很多汾阳话 v 声母宕江摄的字,赵骏程记录的汾阳话都完好地保留 v 声母,而今天的新派中派汾阳人口音已经不读 v 声母而是读 w 声母了,以小编本人自己的口音为例,书中记录的这些读 vo 音的字,最后一行小编都读 wo 了:

「亡往网忘望」这几个字,现在汾阳依然有不少老派人士依然读 vo,但是以小编为代表的新派,就已经完全都读 wo 了。而据小编观察,其他 v 声母的字,有部分新新派也开始读 w 声母了。汾阳话的 v 声母字来源于古汉语的「微母」,是保留古代汉语特色的一个现象。

3.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的汾阳的年轻人,汾阳话有没有翘舌音声母 zh ch sh? 他多有会回答「没有」。我们在《汾阳方言语音教程》系列视频的 【汾阳方言语音教程】第四课 - 声母 一课中,讲解了 zh ch sh r nr 五个翘舌声母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逐渐平舌化的趋势。到新派这一代,已经只剩下 知zhi 池chi 剩shi 三种音节还保留有翘舌音,其余都变成了 z c s zs nz 声母。比如:

而如上图所示,赵骏程时代的汾阳话可以完好地区分每一组例字的发音,现在的老派和中派口音可以区分部分,而新派则全部归入平舌声母 z c s 了。除此之外,nr 和 r 声母的字比如「拧nreng、女nreu、挠nrao」和「软ru、日req、热raq」也都在新派口音中呈现「拧nzeng、女nzeu、挠nzao」和「软zsu、日zseq、热zsaq」的现状了。

其他语音方面的差异依然有很多,小编在这里不一一详述了。赵骏程先生虽然不是语言学出身,却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了语音分析的方法,对汾阳方言字音进行了准确、详细的记录。借由赵骏程的著作,我们得以追溯体会100年前汾阳话的发音、韵味。小编每次回味这些记录,都仿佛穿越一般,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感到舒畅。

余想

熟悉「汾阳方言」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公众号有一个专题是,也是「关于汾阳话的书面化」计划的一部分。然而赵骏程老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思考方言正字的考证问题。他在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那些词汇俗语歌谣)引起我的兴趣,想求补缺,使其完整。但那时人们对这种口头作品并不重视,只不过认为新奇而已。有的人反而讥议说:「这不过是文人卖弄才华,信口诌来。这些汾阳土词只能说说,何尝有这些字可写……都是口传,时过境迁,自己也未必记得,何况别人,寻根究底,岂不枉费心机。」


不过我总想:既然能说得出来,就能够写得出来,白话小说不就是明证吗?于是每逢看小说,就留意与汾阳话相同的那些词语,摘录下来,日常生活中,不论自己说话,还是听人说话,只要是土字眼、土词语,就琢磨一番,随时记录下来……

赵骏程先生在如此早的年代,就已经明白「方言一定写得出来」的事实,并实际行动去记录、去寻找正字。小编经常在寻找正字遇到困难的时候,来翻看《汾阳话与普通话》,经常发现很多正字难题,赵骏程老先生早已找到,早已解决。这令小编随着不断阅读该书,对书、对作者的敬仰钦佩之情也与日俱增。

书中其余难以言传之妙处尚有许多,无法一一与大家分享。相信对汾阳方言感兴趣的你,也一定想阅读这本书。大家可以通过复制这个链接,下载,同时欢迎随时与小编讨论这本书中的问题和阅读心得。

https://pan.baidu.com/s/16eoxwmjiMoGd7vLH9jhjmg

谨以此文,向赵骏程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欢迎同步关注微信公众号「汾阳方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