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装备PK第二回:火炮

鸦片战争中,绝大多数战斗是清军与英军的炮战。英军舰队携带的火炮性能优越,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自卫接战到求和投降,清军愣是没打掉一艘英国舰船。同样是使用火炮,清军用的还是海岸炮(理论上来说可以造得比舰炮威力大),结果为何会一败涂地?

这同样要从双方火炮的制作质量说起。

清军的火炮同其使用的鸟枪一样,也来源于明朝。晚明时期,葡萄牙人将西洋火炮传入中国,时人称之为“红夷炮 ”。明金宁远之战,袁崇焕用红夷炮不仅成功击退后金军,努尔哈赤也中炮身死。后金切身感受到红夷大炮的威力,与时俱进学习明朝的铸炮技术,用来对付明朝。


红夷炮

红夷炮其实就是加农炮(源于拉丁文Canna,意为“管子”)。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要拜加农炮所赐。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加速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榴弹炮也应运而生。

南怀仁,字敦伯,又字勋卿,

西属尼德兰皮特姆(今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人,

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


康熙时期,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帮助清朝监制了许多火炮,仿制的仍是西方的加农炮。加农炮适用于定点清除,榴弹炮适合打击隐蔽目标,两者是平行发展。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同清军一样,是使用加农炮作战。


尽管双方所铸火炮样式和机制原理大体相同,但由于清军火炮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清军的岸炮在英军舰炮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的冶炼技术大为改观,铁质非常好,成为铸造海军重炮的良好原料。在铸造工艺上,英国已使用铁模等工艺,并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有标准的工业流程。再则,基础科学的进步,对火药燃烧、弹道、初速度等方面的研究,使其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火炮尺寸,准确安装火门位置,发挥火炮最佳效果。最后,英军装备的炮弹品种齐全,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


再来看清军的火炮。清人的冶炼技术无法跟英国相比,铁的提纯含杂质特别多,造出来的火炮粗糙,气孔气泡多,演放时容易炸裂,伤及士兵性命。怎么化解这个难题?清军想出两个办法:一是加厚火炮管壁,清军的火炮常常是重达数千斤;二是铸造铜炮,铜炮威力很大。青铜炮和黄铜炮比铁炮好使,欧洲人也知道,但它不适用于铸造重型炮。由于铜资源远没有铁资源丰富,清军的铜炮亦是少数。


虎门炮台八千斤重炮

清军的铸炮工艺仍是使用泥模,铸件毛糙,未对炮膛进行深入加工,炮弹射出后弹道紊乱,射击精度差。清军火炮身管与口径的比例极不协调,火门位置及其开口也存在严重缺陷。这是因为清军只知一味模仿,而不知其原理。


另外,火炮的炮架瞄准器具也是抱残守缺。炮架作为调整火炮射击方向和高低夹角的器具,清军完全不放在心上。瞄准器具要么没有,要么只有星斗(确定射击方向)而无炮规(确定高低夹角),士兵纯靠自身经验来瞄准。


实心弹

清军装备的炮弹品种十分单一,只有效能最差的实心弹(最为廉价)。制作的也非常粗糙,存在弹径偏小的缺陷。


在火炮的制作质量上,英军拉开清军恐怕不止一个档次。由于承平日久,清军不会定期维护更新这些火炮,很多时侯都是任其风吹日晒,“自生自灭”。战争爆发时,很多火炮竟是清初甚至是明朝遗留下来的,指望如此“老古董”去和英军较量,无异于以卵击石。因而,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没有打中任何一艘英国舰船也就不难理解了。


了解中英双方火枪、火炮之间的差距后,下一节我们讲火药。人人皆称火药起源于中国,可讽刺的是,谁都没料到英国最终会拿它来敲打我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