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锡群 | 传承货币金融理论,创新数字货币实践

衣锡群

2019年6月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之后,我曾邀请龙白滔博士撰写了专题文章《从货币金融体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评价Libra》。此文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也引起了经济学家朱嘉明教授的注意。我与嘉明于1980年代曾在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同为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嘉明与白滔投缘,并与他结为师徒之谊共同探索数字货币的理论前沿,之后嘉明鼓励并指导白滔撰写了此书。因此嘉明与白滔的师徒之谊和这本书的问世,与我都有一定关系。我从事金融工作多年,曾担任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独立董事,对银行体系有一定了解。对金融科技创新(包括数字货币),我也保持极大关注,也因此与白滔认识于2014年。为此书作序,甚是自然。

本书最大的价值和最鲜明的特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桥接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与数字货币创新实践。虽然比特币发明迄今已经11年,但数字货币金融理论还未曾见到有系统性思考。白滔在清华接受了系统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育和训练,并且在金融科技领域有10多年的相关经历,让他可以从工程和技术层面理解传统金融现象和各种数字货币创新。另一方面,白滔在长达2年的时间中以自学的形式系统地研究了货币和银行的理论知识和运行实践,并且针对数字货币金融现象灵活运用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白滔过去并无系统的金融理论训练,这反而成为他在运用理论时的优势,因为不用束缚于各种学派的理论框架。

本书为货币金融、央行和数字货币等理论领域较为前沿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书中指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货币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年美索不达米亚的宫殿和寺庙的债务安排,这突出了货币的信用本质而不是商品属性,货币起源于政府权威而不是私人交易。本书也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贷款创造货币”的机制和基于这项事实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贷款创造货币”的理论准确反映了银行业运行实质,并且可以准确解释加密资产交易所的金融本质和重大系统风险来源,也能准确解释各个发达经济体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不同的态度和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对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金融稳定性的影响。这些理论,少见于主流货币金融教科书,但已经体现在前沿学术论文和央行报告当中。针对这些理论,本书做了较好的学术普及和运用。本书也有一定的思考原创,例如,对原生通证实为通缩经济模型的批判和修正,将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运用到基于数字资产抵押发行稳定币的机制,基于通证思想设计的普惠金融等。本书对数字货币国际学术领域和央行届的成果有一定的体现,例如数字货币带来传统货币竞争范式的转变,影响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关键的概念“数字货币区”,央行数字货币的原理、分类(批发和零售)、设计原则和宏观经济影响,以及央行公共产品。

本书内容相对完整,是数字金融相对完整的参考手册。针对主要的数字货币金融现象,本书都从传统货币金融原理出发分析了其金融和经济学本质,以及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本书指出通证兼具货币和证券的双重属性,并且提出了修订规则以防止通证被用作金融骗局。本书也从货币金融理论出发,分析并得出结论加密资产交易所其实是凭空创造资产(或货币)的商业银行,但缺乏行业自律和中央监管,极高的杠杆比率是其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来源。相比较第一代加密资产(如比特币和以太坊等),稳定币具有相对法币稳定的价值,因此可能实际地充当法币等价物。但是全球稳定币在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融资、法律确定性、健全的治理架构、数据隐私、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对公平竞争、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稳定性等也带来额外的公共政策挑战。本书也讨论了批发和零售央行数字货币对现有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性、银行中介行为的影响、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

本书素材、内容和观点具有一定全球视野。本书货币金融理论层面体现了货币金融学界和央行届前沿和先锋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基于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主导的货币制度,本书有关数字货币的分析,不仅体现了G20央行针对全球稳定币带来的法律、监管和公共政策的挑战形成的共识,也分析了最主要三大经济体(美欧中)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的共识与分裂,以及造成分裂的相关思考。本书跟踪并分析了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欧元区国家央行、国际清算银行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高级官员在过去半年期间就加密资产、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普惠金融、数字化、金融主权、大型科技公司、超主权货币、欧洲一体化等热点题目的发言或工作报告。

我很高兴看到嘉明与白滔师徒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能为中国读者带来一本专著——《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也期待他们的师徒情谊常青,持续为我们带来创新的思想和深刻洞察。

2020年1月12日


数字货币:从石板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传承与创新

新书电子版已全面上线国内各大电子书平台,“数字经济公社”微信公众号提供纸质书在线预售,清明节前发货。敬请期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