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有机会成为越王勾践的一等聪明君主,反而被误解千年的笨蛋

文丨曹镜明


说起三国印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如说是《三国演义》的印象;作者罗贯中依据三国历史,进行艺术化处理,创造出这部经典名著作品;可《三国演义》毕竟是本演义小说,不能当做正史来看,来理解,尤其是里面人物的一些塑造,极度掺杂作者的主观情绪,既不具备历史的客观性,又不具备文艺作品里的真实性;完全就是神人,或就是个笨蛋,两极分化严重,当然这也正常,龙套配角就应该为主角服务,主角也应该为纲要思想服务,不然也成不了作品;

以诸葛亮为例,罗贯中就是他的铁粉;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即便是失败了,也非战之罪,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智取汉中”等等;首先,丝毫不用怀疑,诸葛亮真的很厉害,但绝不至于如此夸张;引用陈寿《三国志丶蜀书丶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裴松之注《三国志丶蜀书丶刘备传》中说道:“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不外乎政治才能出色,军事才能一般


如若说诸葛亮是罗贯中的捧出来的“国民偶像”,那原本有机会成为“越王勾践”的一等聪明君主“刘阿斗”,就是牺牲品,为更好的衬托出“诸葛亮”的优秀而存在,更可怕的是,这一“文学形象”逐渐占领主流民众认知,成为“历史形象”

刘禅(阿斗),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刘备之子;继位为帝,拜诸葛亮为相父;后投降魏司马昭。蜀汉灭亡后,受封为安乐公,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在末代皇帝中,刘阿斗是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前朝之帝;不要否认,这就是智慧,所谓“乐不思蜀”何尝不是“越王勾践”?只是时机一直未到!


刘阿斗为啥扶不上墙

刘阿斗的人物形象,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刘阿斗是工具,任人摆布,毫无主见;小的时候,是刘备用来“摔孩子”收买人心的;继位初期是诸葛亮的傀儡,来满足自身的权利欲望;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能臣,更是一个权臣,即便是没有做皇帝的心思,但也绝不能容忍

自己所管辖的事物被别人插手;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尚能压得住他,将他的权力关在皇权的笼子里,可是当刘备死后,何尝不就是放虎归山,你让一个16岁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办?“白帝城托孤”,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将枷锁套在诸葛亮的脖子上?


《三国志丶蜀书丶诸葛亮传》记: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相当精彩的一段对话,刘备先是十倍、百倍的肯定诸葛亮的才能,然后告诉他,如若刘阿斗不可教,就取而代之;或许诸葛亮在当时也有这种心思,但一经点破之后,便也就只能绝了这种心思,一心的辅助刘阿斗,这就是刘备的智慧,中国政治的智慧。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而如若是:石头鸡蛋相碰撞呢?唯有以卵击石尔!当刘阿斗继位之后,必然是傀儡的命运,他也只能做好这个傀儡,不然即彼此面上不好看,又严重内耗锅里,况且还是必输的命运!

故而,在此阶段的刘阿斗形象就跟《西游记》里的沙和尚没啥区别,一个是有啥事就喊“大师兄”,一个有啥事就问“诸葛亮”,与其说是“扶不起”,不如说是“伪装”。


刘阿斗的忍将心比心

本着“精英教育”的原则,刘阿斗的受教育经历也是阵营强大;刘备督促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诸葛亮辅之;又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等书,还令其学武,在《寰宇记》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诸葛亮就不用再提了,昭文将军伊籍也是不凡,在《三国志丶孙乾传》中:“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看看与他相媲美的都是何等人物,就知道他的才能拉,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治理蜀汉民众。


诸葛亮掌权期间,刘阿斗也真应了诸葛亮的那句“事无巨细,躬必亲行”话术,将所有的事都交由诸葛亮来办,自己就当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故而相处的也都很融洽;而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刘阿斗的期望,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刘阿斗完全赞同诸葛亮的政治决定,尤其是在对待“北伐”这项国策上,两人的分歧很大,但刘阿斗一直都“忍住”没说,全力的支持诸葛亮;因为当诸葛亮死后,刘阿斗第一时间就停止了“北伐”这一国策,如此不算,还不再设立丞相一职,并且冠冕的在《悼诸葛亮诏》中写道:“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什么意思?就是说今后就让“丞相”这个官职,随“诸葛亮”诸葛亮一起入土吧!一方面巩固地位,加强集权,对朝政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玩命册封诸葛亮的十几岁的儿子,来招显对于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和对诸葛家的宠爱之心,养一个庸人,赚一个好名声,多好的买卖?


刘阿斗掌权二十多年期间,选贤重能,和平发展,以费祎为尚书令,主持政务,以蒋琬为大将军,主持军务,将权力一分为二,已达到权利之间的制衡作用,使得国家逐渐缓过气来,着重发展内部经济,积蓄国力,缓和社会矛盾,既没有出现过什么较大的社会动荡和战争,又没有出现什么大奸大恶的贪官巨富,颇受朝臣的拥护,民众的爱戴;

与其说蜀汉的灭亡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所致,倒不如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已经被掏空,充满各种隐患的国家,如何叫刘阿斗叱咤风云?


刘阿斗的恨触目惊心

做个明君要比做个庸君难,做个主动放弃皇位的明君,即是聪明人,又是狠人。当刘阿斗继位的时候是千疮百孔的蜀汉,当费尽心血的修修补补后是转手送人的江山,命运何曾垂帘过刘阿斗?当魏司马昭来袭时,刘婵面对北地王刘谌的死谏——背城一战,可是在当刘阿斗仔细权衡之后,还是选择了投降;

作为亡国之君,刘阿斗寄人篱下的当个“安乐公”;同样是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被俘送到京师,获封陇西公,挥笔写下《虞美人》迎来一杯毒酒。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死了什么就没有了,只要还活着就有翻盘的可能。即便机会渺茫又如何?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提到:“不死而殉道,远要比以死殉道难得多”,而刘阿斗的“乐不思蜀”就是以“不死而殉道”的典型,另一个就是“越王勾践”;

《三国志丶蜀书丶后主传》记载: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左右皆笑。

司马昭故意在宴请刘阿斗的时候用蜀国的节目,企图使其难堪;而刘阿斗呢?醉眼朦胧的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就是“乐不思蜀”的出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当刘阿斗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清醒的,是装醉的,心是流血的,牙是咬碎的;


西汉丶司马迁《史记丶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被夫差所擒,后逃回越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自问:“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如此,勾践知耻而后勇,潜心发展,一方面选贤重能,一方面训练士兵,终于灭掉吴国。


“乐不思蜀”与“卧薪尝胆”本无差别,只是勾践成功了,“卧薪尝胆”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励志故事;而刘阿斗失败了,“乐不思蜀”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笑谈,亲手将自己钉在民众口中的耻辱柱上;因为败者没有话语权,就这么简单而已!

可惜刘阿斗一个在和平年代,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兴之主的一等聪明君主,在乱世之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沦为“越王勾践”的拼多多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