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书中自有黄金屋-文人的美好时代

闲扯北宋历史的另一面(7)宋真宗赵恒时期

宋朝的第三个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上面有他爹赵光义和他伯父赵匡胤的光芒万丈,似乎宋真宗没什么的功绩可显摆。一提起他,最能想起的就是澶渊之盟和泰山封禅。后者是北宋的一大荒唐事,史书已经定性。前者虽定下了宋辽一百年的和平,避免人民陷于战争之苦,但大汉主义者,总把澶渊之盟看成是对辽的软弱,是个耻辱。反正真宗皇帝没太捞着好评,很影响在皇帝榜上的排名。

客观地说,王朝进入第三代皇帝时期,一般都开始承平日久、社会稳定发展的时候了。打打杀杀不再是主流模式,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才是主旋律。这个时候在朝廷里,文官的地位一般都明显上升,武将基本都被列入丘八行列,文武的地位差异明显拉大。更何况在北宋,这个开国皇帝就定下以文制武的国家战略的朝代。

打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因为“宰相需用读书人”,就特别注意选拔人才,还开创了科举的殿试。此后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赵匡胤时期的科举,每次取的进士数量不多,每科也就20个人左右,但举办频率很高,基本每年都考一次。到了宋真宗他爹赵光义时代,更是一下放大了N倍。当皇帝的第二年,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二年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一共录取了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又增加录取特奏名进士和诸科一百八十四人,这一科共计录取了五百多人。摔跤定头名-选文状元还是武状元?

赵老大在位18年,开了15次科举,再加上取连考十五场不中的106人,作为“特恩”,特赐本科出身,一共才录取了400来人,赵老二一次就超过了。此后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这16年间,宋太宗共开了8次科场,一共录取进士、诸科多达6692人。宰相薛居正劝谏宋太宗“取士太多,用人太骤”,然而他哪知道这正是宋太宗的初衷:“兴文教,抑武事“。从赵匡胤开始的,多次考试不中的,也可特赐,称为“特奏名”,士大夫潦倒不第者都有机会捞个官做了,可见北宋的皇家对读书人多好。

宋真宗是长于太平盛世的皇帝,自然更加继承发扬光大了这一原则。有几句特有名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赵恒的手笔。当朝皇帝都劝你,赶紧读书吧,多读书读好书,金钱美女大大滴。

宋真宗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参加殿试的考生有八百四十人,而另外又有“特奏名”多型百余人。宋真宗景德二年即公元1005年,又赐特奏名五次以上应试者本科等“出身”,年老者授将作监主簿。在宋朝,你读书读得差不多,积极参加考试,再不济也会混个官做。

比如宋太宗时,有个赵昌国上书要求应考百篇科,说自个儿一日之内能作出百篇诗文。赵二也是二,真信,给他出了20个试题,每题赋五首律诗。结果赵昌国从早到天黑仅完成了十首,水平基本略高于打油。就这样宋太宗还是特赐及第。宋仁宗的时候,成都一个老秀才,给成都知府献了一首诗,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意思是只要把守住剑门关,烧掉入川必经的栈道,四川就能割据一方。这不是赤果果的挑事吗,搁哪个朝代都得看作反诗不株连九族就不错,成都知府赶紧向朝廷举报。宋仁宗听了仅一笑了之:“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不足以治罪,可安排他去偏远小郡,出任司户参军一职。”

这就是两宋朝廷对读书人有多宽容。北宋的官家如此极力地拢络知识分子,防范失意士人心生异志,免得再出现黄巢这样的,科举没中就开练,弄一出满城尽带黄金甲。

赵恒在位,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糊名”制度,就是真宗朝的一大贡献。早在宋太宗淳化年间,莆田籍官员陈靖就曾上疏,请求在考试中使用糊名办法,得到宋太宗同意,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项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实行。到了宋真宗时期,山东籍的官员周起也向朝廷建议考试糊名。

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江西籍的官员陈彭年任职中书省,上书给皇帝强烈推荐教育改革,得到了宋真宗的同意。他和中书省另一个官员戚纶,一起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条例,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就包括试卷糊名、誊录。新考试规范中的“糊名”制度,就是将试卷中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进行弥封,主考官也无法知道试卷是哪位考生的。为了防止考官认识考生字迹,或者是考生在试卷中留下的特定文字记号,所有考生的试卷,全部由书吏照抄一遍,再呈送考官,这就叫“誊录”制度。这些手段一弄,就杜绝了请托等作弊问题,公平性和公正性大幅提高。

新的考试规则中,把对考生德行的考量也给废止了。只注重考生的考试成绩,也就是考生的才艺。原来的时候考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为成绩论了。如此一来,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录取的进士不一定都是有名望的饱学之士,有的或者德行有亏,说这个弊端是从陈彭年的新条式开始的。这个就有点假道学了。自古以来选官员当然想选贤任能,理想情况是能力和德行都好。可这道德方面的评估,到现在也只有标准没有方法。我们可以拿出一个写着1234条条杠杆的模板,说什么样的才是高尚的道德,但你怎么能在当时就评估并保证这个候选人就是道德好的很呢?要是能做到了,历朝就没这么多贪官墨吏了,纪检委也不需要了。这个怪到陈彭年身上有点冤。

当然陈彭年还是得罪了很多人,因为他的这个方式确实杜绝了很多拉帮结派的。朝廷内部有些想扶植自家考生的也没了道路,断了别人扩大羽翼的方法。后来陈彭年被说为奸臣,一个是得罪了一些人,更重要的是他附和宋真宗的封禅泰山。这个问题说过了,封禅这事被当时舆论和后代史书都定性是个破事了,而陈彭年因为博学,负责编订了封禅礼仪这个烦琐而重大的任务,而且做的倍儿好。陈彭年将几乎所有礼仪都能找到出处,要知道上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数到好几百前的唐朝了。


陈彭年新的科举制度,虽然并不完美,但从保证绝大多数考生的公正性而言,优点还是大于缺点。由于陈彭年的努力,宋真宗时期把科举考试的各种条例完善的七七八八了。自真宗以后,两宋在殿试结束后,都会把前十名的进士试卷另誊录一份,拿到宋真宗影像前焚烧,算是告慰开先河的祖宗之意吧。

文学大家余秋雨有个文章讲《十万进士》,有好事者统计历朝历代的中榜进士数量,只多不少,有种说法大约有16万之多。地方政权的我们不论,看看主流政权唐宋元明清的

1、唐朝,寿命289年,开科268次,进士约7000人,平均每科三四十人。

2、元朝,寿命98年,开科16次,共录取进士1139人,每次取71人左右。游牧民族,不行教化,可以理解

3、明朝,寿命277年,总共开科89次,共录取进士24536人,每次取275人

3、清朝,寿命267年,总共开科112次,共录取进士约26849人,每次取239人。

4、两宋,寿命320年,别看两宋孱弱,加起来高寿。总共开科118次,每次取进士多达39711人,次均336人。

对读书人而言,宋朝才是他们的美好时代。

励学篇(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