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西山:人文遗迹之西山石刻——碧云天


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为你讲述浔州府桂平城过去的美景故事!

山山水水,自有诗意;

山山水水,即是风景!

西山山门

桂平城西,有座山,名西山,又名思灵山,位列中国七大西山之一。

在宋代以前的几百年间,西山就是浔州府府治所在,开发得比较早,人文印迹也就很重,而现在桂平城区那时还是蛮荒之地,到了宋开宝六年才开始起建桂平城,城起之后,因山在城之西,所以才正式有“西山”之名。

西山的人文久远,史籍中明确有载的,从唐时的御吏李明远,到宋时的尚书姚坦;从宋时的小山庙到现在大寺院庙阁,从荒芜大山到现在的佛教之名山,无不不承载着那些过往岁月的历史,长久以来,也就成为桂平城区范围内比较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在古代社会,城市文化与山水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具体就是说: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会之所,必结为村落。这也是千百年来,大城小市,小圩小村的发展规律。

正是这种文化影响下,都会,市镇,村落等人居之地的发展,也就依附当地的山势水形,慢慢的发展起来,必定赋予山水更多的人文内涵,才形成现在的城市与乡村布局。如桂平县城所在地,处郁,黔二江交汇,背靠山脉之处,十分附合“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的说法。宋开宝后,一座桂平城建立起来了,西山也不再是重要的府治之所,在山水文化影响之下,成为了休闲之所,也就渐渐走上了风景文化之路,成为一地有名的山川。

大宋一朝,在很多领域有诸多欠缺,甚至治国方面也一样,文治一般,武功又不行,但在文化领域的各方面,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历史高峰,从而享誉千古。那个朝代,就连一任皇帝都能成为书画大家,一手瘦金体,一手院体画,艺术造诣之高,惊艳文化史。只可惜,他出身环境不对,空有一身艺术细胞,却是身处人间第一高位。高贵皇权之下,写字画画可以修心养性,但却治不了国,强不了大宋,最终,没有成为千古的艺术大家,却成为一名亡国之君,惨死他乡。

明时宋濂有评:“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也就在这文风兴盛的时代,古人认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而皆以胜概名,故志山川则必志名胜......”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后来很多地方文献中都可以见到的山水“八景文化”,“风景文化”等等,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并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的持续发展,八景文化也就就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地域文化,全国各郡县地纷纷出现当地的八景之说,风景之说,真是郡郡现美景,县县多风光,这些都成为各地大山名川,小岭细溪的重要的文化标记。

传播,创作这些文化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那必定是一代代往来定居,或暂住当地的文人骚客,官宦雅仕。在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有保障,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地方的人们才会关注自己周边的美好事物,文风兴起,才会衍生出各种美好的思想与审美。他们参观,游阅前人的山水风景文化遗存之后,必定也诸多感慨,也就又创作出更多的人文历史。

对这些文化的最好体现,最常见的,也就是在风景之地兴建各种亭台楼阁和各类石刻了。亭台楼阁工程大,但总有一些限制,保留也不容易。而山水之处,各种自然山石却十分常见,容易改造,何况风雨多变幻,山石不轻移,想要留名长久,山石就必定是文人雅客们首选的展示平台了。

石刻文化出现很早,最初只在是墓陵,建筑石刻领域应用为多,但经历千百年文风的发展,石刻文化与山水风景已经被文人们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在讲究留名传世的思想下,石刻文化就出现在各处山川的各处,成为一地山川的重要部分。风景之地的石刻多以书法常见,一般多是各位文人的手书,字体多变,内容或是写实,或是写意,最后,由匠人完美印凿而成,有时,一方石刻也竟能就成全一地山川。

如桂平西山,虽说地处偏隅,边疆一陲,但因地处府城之地,历代往来任职,交流的流官,文人雅仕众多,他们带来了各地山水文化的见识,在他们的见识推动下,西山风景也就深受这些外来山水文化影响,渐渐有了名山的气味。就以石刻来说,据资料显示,西山之上,自宋到今,近千年时间,大小石刻多达数千方,然而,除了隐在寺庙庵堂的那部分外,现在山道石径途间举目可见的,不过寥寥数方而己,不知这数千方又隐在何处?。

寥寥数方石刻中,可赏价值比较高的(这是学术界的说法),也就几方而己,其中,碧云天,就是受赞比较多的一方石刻书法了!

碧云天,据说是现在桂平西山正楷书法的上上品。而所在的地方,就是民国年间,桂平坊间评述的桂平西山八景中的第四景——碧云石径,(从龙河潭,画亭到石刻处这一段)。为什么这个位置会有“碧云天”的美景呢?要知道,这个位置,并不是高远之处,恰好是一个小山坳之处,地虽平缓,但远不能眺,近又短浅;上即是古寺钟声,下则是林幽石径。如此之地,此情此景,又是谁感悟到了“碧云天”呢?

石刻上的“碧云天”几个大字下的落款,给出了答案:李少莲!

李少莲是何人?现在史籍中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寥寥数语,只知他是湖北景山人,是个秀才,是个文人,清道光年间到桂平,后来娶妻落藉。用现在话来理解,他就是有才华的读书人,这样一位有才华的读书人,为何不在老家湖北景山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要移居到偏僻的浔州府桂平城呢?。

他在桂平城,又从事什么营生呢?有些什么样的经历呢?史籍中都没有交待,就以他文化人的身份猜测,他在桂平必定是从事文化方面的事情。更能印证这点的,就是最后他得到了本地才女崔娟娟的青睐,据说,崔娟娟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通,是当时桂平城知名的才女,如果李少莲在文化方面没有点出彩的真才实料,那是得不到,也引不起才女的注意的,也许正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对才识的相互仰慕,相互欣赏,才子佳人最后走到一起。

同才,关于他们的生活,史书中也没有介强奸,只知道在后来,他们定居于西山上,找了个地方起了个居所,自命名为:别有村,具体位置现在不知道了!在这山水间的悠闲生活,风景间的诗情画意,生活中自然也就有很多书香气息,文化气味,就在这别有村,夫妻俩就合起出了本诗集《别有村诗钞》。

碧云天石刻不远的下方,有个画亭,此处正是当年李少莲与崔娟娟日常读书作画的地方,闲时娟娟抚琴,少莲吟诗。书生与才女,诗意生活,这是多少人的向往!

也许,就在道光壬寅年(1842年),秋日的一天下午,夕阳已降,李少莲与妻仍在画亭之中读书闲情,刚好读到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有胜景,情如人意,临近中秋,又远离家乡,这正好触动了李少莲那根心弦,于是,丝丝乡愁上了心头,画亭之中,举目北望,入目的恰恰就是《怀旧》中的所有要点,秋色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就在眼前,怀念家园的深情由然而生。

碧云天,黄叶地——轻吟起来,《怀旧》情怀也就真真切切的出现在眼前。为了记下这一刻,记下这一份心情,李少莲展纸,娟娟研墨,“碧云天”三字也就应景而书!恰好,画亭上方,龙华寺下方,山道旁有块巨石,位置极佳,于是,“景山李少莲”也就名留西山了。

碧云天石刻所在,旁边还有一联:

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

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

此联具体写于何年,不详,只知是某年中秋节后的第四天,据说是李少莲与友人同游西山后写下的,也许在西山待的时间长久了,其与妻常在画亭中吟诗作画,时常听闻上方龙华佛寺的禅钟声声,日常也一定与出入佛寺的僧侣多有交流,薰陶之下,字里行间,自然也就透出了一丝丝佛家禅境,生产了“尘世路忙,山水间息”,这种避世离俗,恬淡无为的心境

此时的李少莲,禅意人生,也早把自己融入桂平了,因此,落款也标为:郡人李景山!正是他的感悟影响下,后人也觉得碧云天就是此地的意境,于是,这一处也就被称为碧云岭,这百十来米的山道石径也有了更深的人文风景气息,于是,碧云石径被后人传扬。

《游思陵》·李少莲

林际涓涓滴,微风送乳泉。

野鸟啼午树,山馆净寒烟。

诗境清如画,尘心寂似禅。

夕阳无限思,还坐碧云天。

为了唱和前人范仲淹,李少莲也就把自己对碧云天的理解,用一首《游思陵》,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写了出来。当然了,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地位,不同级别的两个文人,所以对某些情怀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咏山咏水,思乡感怀,都是文人所特有的东西,都是相同的气质。

百十年过去,当年的画亭,早已腐朽,但,画亭之意保留了下来;周边的环境,也多有变化,起码山树都已高耸起来了;而李少莲与崔娟娟也少为人知了,但,碧云天石刻还在,一直无声的看着向往来的游人,静静展示着那段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讲述着他曾经代表过的那些历史。


我在桂平,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延伸阅读:

桂平:西山山门

桂平西山:千年古建之李公祠

桂平西山:西山石狮

桂平西山:浔州古八景之——西山晚照

桂平西山:西山水利工程

桂平西山:龙华寺之一——佛缘

桂平西山:龙华寺之二——华南佛都千年古刹

桂平西山:龙华寺之三——“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巨赞法师

桂平西山:龙华寺之四——十八罗汉之缘

桂平西山:桂平古四大家族之谭氏墓

桂平西山:半山亭——征联“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废”

桂平西山:人文遗迹之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与西山

桂平西山:秋柳亭(西山八景之一)

桂平:北山飞来寺

桂平西山:人文遗迹之——乳泉,你知道谁起的名?谁砌的井?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