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战役,苏军为抢占登陆场作准备,曼施坦因为何不收缩战线?


始于1943年8月13日的顿巴斯战役,是苏德战争苏军发动第聂伯河战役的前半部分,战役目的是抢占第聂伯河左岸登陆场,为下步解放基辅和收复左乌克兰地区作战略准备。这场战役德军打得很辛苦,开战两天苏军就把曼施坦因打得焦头烂额,第6集团军被拦腰掐断,在曼施坦因一个多月不断请求增援情况下,于9月22日退出了顿巴斯。那么,曼施坦因明知苏军有几倍于己的优势,为何不提前收缩战线作重点防御呢?

首先,从库尔斯克继续作战,到苏军发动第聂伯河战役,曼施坦因是自尝苦果

战争就像是连环套,谁都不知道下个战场在哪里;战场又像个催命符,谁都不知道下一刻子弹会从哪个方向射来。从一定程度上讲,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德军在苏德战场南线的作战,基本都靠曼施坦因在运筹算计,但他没想到把自己算了进去。

1942年夏季战役,虽然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半岛获得大胜并荣升元帅,但他内心却想到斯大林格勒中心战场建立功勋。但这个机会,希特勒给他来得太晚。直到派他到列宁格勒战场去打援无果,11月19日朱可夫发动“天王星行动”时,眼看保卢斯第6集团军被苏军包了饺子,他才临时任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去救急。

从这时开始,曼施坦因一直纠结在兵力不足和协调前线指挥官的关系上,直到1943年3月份打了一个大胜仗,重新夺取哈尔科夫,从而让希特勒看到了希望,把南方集团军群交到他手上。可以说,是哈尔科夫之战奠定了曼施坦因在东线的领导地位,也是这一战让他带德军走向覆灭。

因哈尔科夫的胜利,迫使苏军退守到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并由此于7月份展开了堡垒行动。虽然整个行动都是曼施坦因一手策划并亲自指挥,但希特勒此时的内心却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1943年夏季战役时,欧洲战场形势对德军非常不利,西线盟军准备在西西里登陆,东线苏军全面转入战略反攻,对发动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德军统帅部信心并不充足。

另一方面,德军闪击苏联主要依靠的是装甲打击力量,一旦库尔斯克战役失利,后果不堪设想。正因为此,希特勒才亲自过问虎式坦克质量问题,不断推迟进攻时间加强装甲防护。

从这个层面讲,从库尔斯克战役后半部开始,德军在南线的节节失利都与曼施坦因有很大关系,希特勒重用他是希望能打胜仗稳定战局,但结果是曼施坦因不断把失利怪罪到兵力不足和装甲短缺上,客观上,到苏军发动第聂伯河战役时,希特勒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其次,库尔斯克战役大转折,苏军全线反攻条件成熟,曼施坦因寄希望于援兵

1943年7月13日,让曼施坦因没有想到的是,库尔斯克战役刚打了几天,希特勒就紧急叫停,还调走了部分装甲精锐支援西线,北线莫德尔集团也暂停了进攻,只有曼施坦因硬着头皮继续后半部分的战斗。

继续发动进攻是曼施坦因主动提出来的,如果他是个唯命是从的指挥员,肯定会象莫德尔那样停止战斗,但他偏偏要剑走偏锋。这一仗打下来,就把整个南方集团军群装了进去。由库尔斯克战役派生出的战场一个接一个,让曼施坦因叫苦不迭。

1943年8月份,对于曼施坦因和南方集团军群来说,是个多事的月份。库尔斯克战役还没结束,苏军就接连发动了第4次哈尔科夫战役和顿巴斯战役,就算曼施坦因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接招,几仗下来,本来捉襟见肘的坦克越来越少,宽大的战线兵力严重不足。

从7月到9月,曼施坦因不断向统帅部要援兵,不仅他亲自飞去大本营面见,希特勒也来到前线亲自了解情况,但结果却不如人意。曼施坦因要求增援12个师,还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向哈尔科夫一带增援,都成了一纸空谈。

实际上,曼施坦因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场大战后,苏军已经具备了全线反攻的能力,仅从生产能力来说,苏联的流水生产线得到恢复,仅43年当年就生产了35000架各型飞机,24000辆各式坦克。就这个速度,德军想硬碰硬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展开第聂伯河战役时,要不是朱可夫建议规模小一些,斯大林都准备苏军从北到南全线展开反击。

从这个层面讲,虽然希特勒严令曼施坦因不能后退一步,但作为前线指挥员,仅一味强调兵员不足并不可取。因为,从德军整个战场态势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曼施坦因并没想过如何利用自身条件解决问题,他要求从中央集团军群抽兵南下,自然是得不到认可的。

再次,哈尔科夫和顿巴斯两线作战,收缩战线只能给苏军创造更有利围歼机会

顿巴斯战役,苏军的主要目的是收复顿巴斯工业区,和抢占第聂伯河登陆场。有了上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较量,苏军53个师被曼施坦因吃掉,这次战役苏军做了十足的功课。朱可夫和前线总指挥华西列夫斯基共同商量,用两个方面军当主力,再用两个方面军作侧翼掩护,同时在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展开进攻,使曼施坦因闪击战常用的钳形攻势失了效。

那么,还在苏军没有收复哈尔科夫之前,曼施坦因为何不在哈尔科夫和顿巴斯两者之间作个取舍呢?这与战场环境和希特勒的顽固坚守有关。

一方面,哈尔科夫与顿巴斯都是苏德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苏德战争围绕哈尔科夫大仗就打了4次,伤亡人数在东线战场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战役次数就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了。而顿巴斯更是德军看重的能源基地,这里盛产煤炭和冶金能源,苏联收复后工业基础明显增大。

另一方面,苏军同时打两场战役的目的就是分散曼施坦因的兵力,本来装甲力量就不够,曼施坦因还要来回增援,客观上根本没有力量做到两头兼顾。

总结:顿巴斯战役,曼施坦因不是不想收缩战线,而是他不敢收缩也根本收缩不了。一方面,希特勒不准他后退一步,哈尔科夫和顿巴斯都不想失去。另一方面,曼施坦因不断地强调兵力不足,又显示了他能守得住的决心,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对战场环境的判断。其结果是,哈尔科夫和顿巴斯都没守住,德军南线马肯森集团和第6集团军还受到重创,曼施坦因也从神坛跌落了下来。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朱可夫: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二战顿巴斯战役,曼施坦因为何防御失灵?错过了关键的48小时

二战德米扬斯克包围战,苏军2倍优势为何没围住?德军飞机不当数

二战莫斯科战役后,苏军为何向西反攻受阻?作战半径只有200公里

曼施坦因才能突出,为何当不上陆军总长?鹤立鸡群却为他人做嫁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