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的《玉卿嫂》惊心动魄姐弟恋 洞悉人性的深情和悲情

电影《玉卿嫂》(1984)的台湾版海报

台湾新电影经典之作《玉卿嫂》(1984),却因大胆床戏引起轩然大波并惨遭修剪,唯一完整拷贝从此在台湾电影资料馆冰冻保存,,2012年7月7日《玉卿嫂》首次以完整版在台北电影节首映。然而,当时(1984年)被认为“破坏中华妇女形象”的床戏,如今看来依然大胆受争议,甚至被资料馆认为尺度足以媲美李安导演2007年的拍摄的电影。

【因《玉卿嫂》相恋 相伴至今】

《玉卿嫂》由李行监制,原本由但汉章执导,因导演与原著白先勇意见不合,后换成张毅。白先勇在与意见很多的电影人沟通疲惫后,决定放弃不管,张毅因此获自由空间,拍出一部艺术精品。李行也说,张导精雕细琢到折腾的地步,为几秒钟画面,每天从山上运竹子下来打光,但也因该片而让他与杨惠姗相恋至今,成创作与人生路上的伴侣。

《玉卿嫂》完整版首度在台湾观众眼前公开,原著作者白先勇盛赞杨惠姗演活了女主角,杨惠姗听后笑言:“虽然之前拍了百部电影,似乎只演了一部《玉卿嫂》。”将此片视为毕生代表作之一。

那时台湾影坛狂吹“白先勇热”,《玉卿嫂》同期还有另一部同由白先勇原作改编的白景瑞导演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4),杨惠姗不免被拿来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姚炜相提并论。杨惠姗回忆当时压力确实大,不过尽力把角色演好,成绩有目共睹。当年台湾电影还不能在大陆上映,白先勇日后与大陆文艺人士碰面,却几乎人人看过《玉卿嫂》,白先勇也称赞此片是现今极难得再见到的“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

导演张毅在《玉卿嫂》拍片外景地拍摄前指导杨惠姗

白先勇在原著中,钜细靡遗描述玉卿嫂与年纪比她小的庆生做爱的激情,张毅也忠实拍出这段对剧情具关键意义的重要床戏,惊人尺度甚至让台湾电影资料馆担心重新曝光后,会影响杨惠姗如今已深入人心的琉璃艺术家形象。张毅与杨惠姗三度合作的《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我的爱》(1986),至今都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但汉章和白先勇观念冲突 张毅接棒】

《玉卿嫂》是美籍华裔作家白先勇的名作,发表在1969年台湾《现代文学》刊物上。而电影《玉卿嫂》的导演张毅发挥细腻见长功力,为创作生涯登上高峰;电影的女主演杨惠姗由内而外的演技功力,更是经典。

《玉卿嫂》是属于白先勇早期的作品,他在《蓦然回首》一文中里谈及此篇创作的经过:“有一年,智姐回国,我们谈家中的事,她讲起从前的一个褓姆,人长得很俏,喜欢带白耳环,后来出去跟她一个干弟弟同居。我没有见过那位褓姆,可是那对白耳环,在我脑子里变成了一种蛊惑,我想带白耳环那样一个女人,爱起人来,一定死去活来的一一那便是玉卿嫂。”

在电影《玉卿嫂》(1984)中杨惠姗和小少爷容哥(林鼎峰饰)

《玉卿嫂》发表到拍成电影距离有15年,其间它先后以话剧舞台剧形式在香港上演。由于小说视觉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人历久难忘,而且又是一个东方式的恋爱故事,相当古典式的戏剧。1971年,留学美国的电影学人陈耀圻和白先勇以及华裔女明星卢燕、作家谢家孝组建青云电影公司,筹拍《玉卿嫂》,剧本也写好,仅因出资人董浩云公司一艘轮船在香港起火燃烧,损失甚巨,拍片也不了了之。

1984年台湾新电影浪潮中,各电影公司开拓不同题材,台湾资深导演、制片人李行主持的天下电影公司,出资扶植中青年导演拍有艺术追求的电影,他恣意要把白先勇的《玉卿嫂》搬上银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学成回台的但汉章,早在去美国之前,就和李行相交甚笃,担任过李行的副导,学成本想导白先勇的《谪仙记》,李行提出让他拍《玉卿嫂》的构想。在合作过程中,由于但汉章和白先勇一些观念上的冲突,改由张毅改编导演。

【展现南方小县城的历史感 忠实原著】

忠实于原著写活玉卿嫂内心激情世界,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因素之一。《玉卿嫂》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有两个原因:小说中的玉卿嫂的形象、性格已经非常鲜明,易于声像化。《玉卿嫂》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叙事、情节也比较生动。

在电影《玉卿嫂》(1984)中,杨惠姗和她的小情人庆生(阮胜田饰)

而张毅的聪明在改编原小说的过程中融合了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体现原著精髓外,加进一些自己的见解,深化角色的情感、以及观众对角色的认同和同情。既不落俗套,又有艺术品味。首先张毅一改原著时代背景模糊的叙述,影片中交代“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后,由于社会大变动和小县城保守闭塞的冲突,方给玉卿嫂和庆生(阮胜田饰)的恋爱发展成悲剧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把原著变为视觉艺术时,注意从布景、道具、构图、灯光、镜头角度、人物言谈风貌、服装、习俗等方面,呈现当时社会的规定的情境。淡黄的调子,精致的古董器皿,拿到太阳底下翻晒的一册册线装书;竹林幽径,有的人摇着扇子道人长短,玉卿嫂乌油油发根下的玉坠子,映照鸭蛋脸水秀眼睛的妆台镜子,到庆生住处通路旁摇曳的竹林,远景深处的炊烟晨雾,节庆中的鞭炮烟花,都刻意仿古,表现出一种历史感、中国南方小县城的地域特色。

在电影《玉卿嫂》(1984)中,杨惠姗和她的小情人庆生(阮胜田饰)

电影与原著不同之处,还在于一改原著那种玉卿嫂性格的刚烈主色调,处处从精神到行为上控制庆生的强者的心态,而电影则细腻刻划玉卿嫂,以强调实际感情又很脆弱的一面,杨惠姗饰演的玉卿嫂经常以柔细的声音说话,语尾经常有些喑哑,更多地表现玉卿嫂是受社会环境、世俗、感情纷扰而抑郁的少寡,不完全像原著中描绘的那样:“狠狠的管住庆生,好像。恨不得拿条绳子把他拴在她裤腰带上,一举一动,她总要牢牢的盯着。”

【被压抑的女性激情 自我毁灭】

张毅的电影则强调这种欲情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白先勇强调炽烈的欲情是主动的主动追索,而张毅的电影以同情的角度洞悉玉卿嫂受压抑的欲望。电影不仅呈现玉卿嫂生活上主宰庆生,对庆生有复杂交融的母性,导致对爱和情人的占有欲的双重情感的爆发。但由于庆生年岁比她小十多岁,如同姐弟,感情纽带纤薄,自然而然玉卿嫂感情有苍白脆弱的一面。

玉卿嫂受蓉哥(林鼎峰饰)家的佣人欺凌,还不敢声张,到庆生那里还要偷偷摸摸,突出玉卿嫂那种寄人篱下、被世俗不容的压抑的心态。一旦她的情人使她终生的寄托破灭,手刃庆生同时也自我毁灭,就是有情可原的了。

而白先勇的玉卿嫂是旧社会另一类型的女性,她只是普通的年轻寡妇,白先勇能细腻地刻划玉卿嫂的内在情欲,而导演张毅能通过蓉哥的眼光,剖析玉卿嫂的内心希望和破灭的感情世界。玉卿嫂戴白耳环,一尘不染的洁净打扮,除了在李家长工企图对她非礼,她挣脱后有些狼狈外,多数场合她是那样地素净优雅。

她十分在意衣着打扮,避免在外表上,与小她的庆生年龄上有太大的差别。得知庆生别恋之后,夜晚照镜拔白发,将之焚烧灼伤手心,与庆生相会前的刻意打扮,以及打算与庆生同归于尽前的细心妆扮,都显示玉卿嫂求美的心理及追求爱的完美和外冷内炽的感情世界。

张毅还善于用比喻镜头,表现人物关系的演变,如放风筝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蓉哥和庆生跑到前头放风筝,玉卿嫂紧随在后面,烟雾越来越浓,以致找不着他们,风筝隐喻庆生企盼想飞,无拘无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和生活道路。蓉哥告知玉卿嫂庆生另结新欢,玉卿嫂使劲扼衣,稍后她杀鱼,蓉哥焚毁庆生扎给他的灯笼,暗示了玉卿嫂毁灭式的结局,又起到戏剧张力累积乃至最后爆发铺垫的作用。

【《玉卿嫂》是唯一的作品 演技爆发】

台湾已故的影评家、导演但汉章在《文学到电影的崎岖之路》一文中,曾高度评价张毅的这部电影,但汉章说: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是近年中国片的热潮,《玉卿嫂》在我看来应说是个佼佼者。此片深刻把握原著的风格韵味与情感,将文字生动而灵活地转化为影像与声音,带领观众进入小说里现实与心里的空间,成功传达了原作的意会和意境,在白先勇近年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众多作品中,《玉卿嫂》无疑是最接近原作精神的一部。”

他又说:“人物刻划的含蓄和运镜理戏的冷静客观(几乎每场戏都用长镜摆定拍摄,凝聚剧力颇为见效),或许减缓了影片的节奏,无火爆性却无损全片令人心驰神往的中国风味,《玉卿嫂》色彩素雅,画面简洁,散发出古老而又亲切的乡愁,较诸唐书璇的《董夫人》(1970)犹比过之,若不是导演具有深切的民族情感,是不会达到这样成绩的。”

虽然杨惠姗主演过一百多部电影,但杨惠姗在以后接受采访时说她只演过一部电影,那就是《玉卿嫂》。“因为那是我和张毅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以前拍过很多部戏,由于演员档期不一样,经常是各拍各的戏,然后再剪辑。所以我常常要对着一个拳头或者替身表演,感情没法投入。”而当时身为导演的张毅教会了她很多东西。这部电影拍了一年半,张毅一分钱都没有赚,反而还赔了钱进去。

在电影《玉卿嫂》(1984)中,杨惠姗和她的小情人庆生(阮胜田饰)

杨惠姗印象最深的是拍《玉卿嫂》中年夜饭那一场,因为不够资金,所有的菜都是用西瓜做的。“我们把西瓜切成细细的,红的一部分,白的一部分,青的又是一部分。而且西瓜还不够多,还得在碗里垫上别的东西,再把西瓜丝撒在上面。”张毅说,这样弄得镜头切换很困难。“我觉得自己好可怜!”杨惠姗笑道。

白先勇强调激烈的欲情,张毅强调这种欲情受约制于社会道德规范,在掌握自己命运,前者主动,后者较被动,在视野上前者洞悉人的悲情,后者则以同情角度眷怜受压抑的欲望,两者各擅胜长。也见出电影版的诠释有其另一些层次的开发。杨惠姗准确把握角色性格特征,通过表演二度创作使得玉卿嫂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杨惠姗还自己配音,用轻柔沙涩的声音(似乎贴着麦克风耳语录下来),对庆生总是好言软语的劝着,求着,低回着。

杨惠姗在电影《玉卿嫂》(1984)中有段出浴戏,而且杨惠姗在电影中的4分钟激情戏也重新曝光

加上导演张毅再三强调的镜头,如:纤纤玉手与柔缓细心的折帕动作,对镜轻装打扮的优雅,甚至晒衣服熨衣等动作,无不映现传统女性的优美形象。有的评论说杨惠姗是玉卿嫂,玉卿嫂是杨惠姗,足见杨惠姗通过内心体验,把握住玉卿嫂情感和性格发展,使文学的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爱恨激烈女性的视觉形象,由于杨惠姗诠释玉卿嫂这角色时,形神近似,人们把杨惠姗就当做玉卿嫂的化身,刻在心板上。

【张毅掀桌抗议 无奈放弃】

导演张毅生于1951年,原籍北京,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影剧科毕业。原为小说作家,出版过《源》及《台北兄弟》,又从事过编剧,拍成电影的剧作有《源》、《人肉战车》、《大追击》等。1982年台湾新电影浪潮涌现,在具有里程碑的代表作《光阴的故事》四段式的影片中,他导第四段《报上名来》,也是较精彩颇见功力的一段。

其后他作为新电影的骨干之一,活跃于影坛,先后导演过电影:《野雀高飞》(1982)、《竹剑少年》(1983)、《玉卿嫂》(1984)、《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我儿汉生》(1986)、《我的爱》(1986)等。后来因台湾电影生态环境不尽人意等原因,与杨惠姗、美工、导演王侠军一起从事琉璃工艺品的研制生产。

杨惠姗以《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获得第22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并从上届影帝李修贤及好姊妹林青霞手中接过奖项——她也是台湾金马奖历史上第一位连庄凭《小逃犯》(1984)和《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拿下最佳女主角的女演员

影片《玉卿嫂》是诸多以现代文学为蓝本的女性题材的电影中堪称翘楚,是同时代电影中极少数能以大宏观的时代背景阐述个人观点的经典之作。

当时不少金马奖评委,对杨惠姗在《玉卿嫂》中演出的一场床上戏大感不满,不但镜头上予以修剪4分多钟,并且还以有损妇女形象为由,不让杨惠姗凭此片提名金马奖;张毅当年还跑到新闻局掀桌抗议,并表示那段情欲戏非常重要,却发现负责电检的都是非专业人士的公务员,自知不可能讲得通而放弃。金马奖评委则把杨惠姗主演的《小逃犯》送上当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宝座——最后《玉卿嫂》在第21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童星奖(林鼎峰)、最佳原作音乐(张弘毅)、最佳录音奖(王荣芳)。

但在同年(1984)的第29届亚太影展上,杨惠姗终于凭《玉卿嫂》获最佳女主角奖,张弘毅又获得最佳音乐奖。1985年张毅导的《我这样过了一生》在第22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杨惠姗)四项奖。杨惠姗也是台湾金马奖历史上第一位连庄凭《小逃犯》(1984)和《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拿下最佳女主角的女演员!

当年的《中外影画》杂志,虽然标题上以金马奖影帝及影后为主打内容,但杂志封面却用没获奖的电影《玉卿嫂》(1984)的剧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