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儿童不良行为的动机,精准定位矛盾点,不被“原始脑”操纵

什么是儿童的不良行为?我们总是把那些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与让父母生气和不解的行为,称作是不良行为。而事实上,孩子做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对发展适应性行为认知上的偏差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习过很多关于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但用起来却各种不顺利的原因。其实,我们离正确的解决方案还差一步,就是了解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就拿最令家长头痛的做作业来说,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不做作业,和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不做作业,体现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可能希望你围着他转,而前者却不希望你关注他。如果家长不能仔细分辨就草率行事,很可能问题没解决反倒起了副作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动机:

动机1. 寻求过度关注 潜台词:妈妈,看看我吧,我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得到关注,但如果孩子只有在别人关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被爱的、被重视的,这说明他是寻求过度关注了,他可能会采用惹麻烦或粘人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

如果家长用讲道理或者责骂来对待,效果可能都是短暂的。但盲目的满足孩子索取关注,只会使我们精疲力竭。因此,要让孩子懂得在其他更有建设性的事情上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而不是用闯祸或者搞破坏来获取关注。



动机2. 寻求权利或者挑战权威的孩子 潜台词:看吧,你根本管不了我!

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对着干,要警惕了!这是孩子在和家长争夺权力。如果大人的态度是息事宁人,可能带来变本加厉的不良行为,看着大人生气的样子孩子会觉得自己赢了;如果大人愤怒地要求他们停止,他们要么充耳不闻,要么绝望的反抗。这样一来,双方就会陷入权力之争当中。正确的方法首先是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冷静下来,然后再解决问题。


动机3. 寻求权利失败后发展为报复 潜台词:你整天训我,我快烦死了,我也要让你心烦!

如果不及时地从权力之争中退出,就很可能进入反复的互相伤害,即报复的循环。大人说了难听的话,孩子肯定会顶回来,或者用更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有时,大人想帮助孩子,却因方式不对让孩子受到了伤害,而滥用惩罚也是容易激起孩子报复心态的重要因素。


动机4. 从不知所措到自暴自弃 潜台词:我总是做不好,干脆不做。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显得比较乖巧,甚至胆小、被动。这时,家长往往过度帮助孩子或者跟孩子一起放弃。但这只会让孩子更加退缩、消极。他们甚至希望家长赶快放弃努力,别再为难他们。



优优兔叨叨: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不要还击,要用友善的态度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积极找出令他们受伤的原因如果是家长的错,就要勇于承认、及时弥补,如果有误解,就要澄清。努力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有效避免不当行为的产生。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期待与你同行,感受亲子关系的魅力,发现育儿路上的美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