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臭名昭著的诗人: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却只是为了一首诗?

野史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诗人刘希夷曾写过一首诗,名叫《代悲白头翁》,其中有这样几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次,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无意间看到了这首诗,并且觉得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得极为巧妙,因此便想让自己的外甥将这首诗的“著作权”转让给自己,但刘希夷死活不肯,于是,宋之问恼羞成怒,吩咐自己的家奴将刘希夷用土袋压死,抢走了这首诗的原稿。

为了一首诗,不惜杀害自己的外甥,闻之不禁令人唏嘘。但这个故事只记载于野史,因此其真实性不得而知。笔者认为,这个故事应当是后人杜撰的,否则《代悲白头翁》一诗流传至今,不可能仍然署着刘希夷的名字。

但即使如此,宋之问其人也绝非善类,否则这个故事也不会被安放在其名下。宋之问,唐中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在仕途上,为了获得加官进爵的机会,他极尽谄媚之能事。武后喜欢靡丽逢迎的诗风,他便专门写此类诗迎合武后;张宗昌、张易之兄弟得宠,他便时常与其饮宴,过从甚密。

后来张柬之逼宫,武后被迫禅位,二张兄弟被杀,宋之问也因为与二张的关系而遭贬谪。但在他被贬不到一年,他便从半路逃回来了家乡,并且依靠出卖朋友、向宰相武三思泄密重新回到朝廷。还朝之后,他又依附上了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彼时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争权,宋之问因此遭到了太平公主的忌恨。后来中宗去世,玄宗杀韦后和太平公主即位,宋之问因为曾依附安乐公主,遭到株连,也被赐死了。

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诗人,劣迹斑斑、逢迎谄媚、卖友求荣,落得一个被赐死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了。但事实上,这个劣迹斑斑的诗人并非是一无是处,他曾对诗词格律的最终形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宋之问的作品当中,虽然很大一部分都是逢迎谄媚的糟粕,但其擅长五律,在被流放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很多因感而发的诗作,这些事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而且结构严谨,被视为唐朝律诗体例的最终完成者。例如: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写于宋之问第一次被流放逃回家乡之前,马上到家乡时,去愈加惶恐,想和过路人打听一下家乡的情况,却又怕被人认出,不敢发言。其中“近乡情怯”被化用为成语,沿用至今。

再如:

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这首诗也是写于宋之问被流放期间,此诗便是其五律的代表作,诗歌格律严谨,已经十分接近唐律的最终形态。

基于宋之问对唐朝律诗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些人认为,对宋之问的评价应当是功过参半的,而且其功绩应当是主要方面,但也有人认为,文学的发展是客观的,即使没有宋之问,诗词格律也会最终成型,因此,对他的评价应当是批评大于赞誉。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价宋之问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