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繁国,擅长制作马腹带,商亡后被全体发配为奴

繁(Pó),商代有繁氏,殷商子姓后裔。学者考证认为繁氏源自商代攸方,根据卜辞记录,攸方在商代晚期立国,很有可能是商王为了防御东夷势团或便于东征而设立的,其地在今河南永城县南、安徽宿州西北一带,商王朝在此作为根据地对东夷地区实施征伐长达十年之久,卜辞中称为“鄙永之地”。在周部族东进之际,攸方为保卫商王室主权与周部族作殊死一战,末代攸侯喜及族人因此而下落不明。《左传.定公四年》载:“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qí)氏,樊氏,禨(jī)氏,终葵氏。”说得是三监之乱平定后,成王重新划分疆土,封康叔到卫,周初武王所封的三监——卫国、鄘国、邶国本是殷商旧地,各种不同氏族的殷民集中在此,鉴于武庚叛乱事件,王室在分配、管理殷民的问题上显得格外重视。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被迁往鲁国,包括繁氏在内的殷民七族则发配到卫国,由卫康叔集中管理。


“繁”的甲骨文形同一个头戴饰物跪着的女子,正在编织绳索的样子,这种丝绳可以作套马的带饰之用,所以“繁”也指马腹带,叫“繁缨”。据古籍记载,商代繁氏是专业编制繁缨的部族。《礼记·礼器》载:“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 铜器“师虎簋”铭文中有“繁荆”一词,荆,荆条,“荆”字带刀,说明有动作,把荆条割下来(取材),荆条是一种小灌木,性柔韧,粗细适中,不易断,耐用,古人就地取材常用来制作刑杖、绳索、或编织箩筐、篱笆。也可以从荆条中提取纤维织布,制作各种衣物饰品,繁缨可能就是用这种布料制成的。繁氏是子姓攸族分裂出来的一支,可能是商王畿内负责替王室贵族编制繁缨的一个家族。远古时代,一个氏族部落都有其擅长的特殊技能,比如索氏是个搓绳的部族,长勺氏、尾勺氏都擅长制舀酒器,樊氏擅长制篱笆等等,部落因此得以发展,氏族得以壮大。到了商周时期,这种特色更具显然,当权者为了便于管理,有效发挥其技能,将它集中起来,为贵族势力所用,这些从事手工业的家族也往往带有职业世袭的特征。


繁的甲骨文


卫地繁氏族人的去向?古代有个繁水县,因境内有繁水而得名,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北一带,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繁水在废繁水县南五里。自内黄县流入境,又北注于永济渠。”繁水在《水经注》中称为“浮水”,“浮水上承大河于顿丘县北,下流至东武阳东入河。”顿丘县,即今天的河南清丰县,清丰县以北就是南乐县。繁水、繁水县等地名的由来当与周初入卫的繁氏一族有关,说明至少到东周之际有一支繁氏族人因各种原因东迁了。


“繁伯鬲”铭文


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宿州市褚兰镇境内出土了两件铭文相同的鬲,铭文考释为“繁伯武君媵之姒宝鬲,子子孙孙永用享。”经考证为春秋繁国铜器,因此被称为“繁伯鬲”。那么春秋繁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这是一件出嫁女子的媵器,说明当时繁国和某国有姻亲,从铭文繁伯武为自己族人女子制作媵器来看,这件铜器当是从繁国嫁入到此。春秋时代,宿州境内曾有宿国(南宿),宿国是风姓之国,春秋初受鲁国挟迫由宋国出面帮忙自山东北宿南迁而来,那么繁国联姻之国会否是这个宿国?还有繁国与殷商繁氏有没有关联?它是卫地繁氏南迁所致还是西周异姓繁国的承续?都有可能。西周中晚期开始,由于声势浩大的徐戎淮夷叛乱,王室实力逐渐衰落,诸侯内部开始动荡,许多异姓氏族势团蠢蠢欲动,兼并、复辟之风盛行,卫地繁氏趁此时代机遇南迁到此也有可能。这里本是当年攸国故地,是繁氏族人的老家,爬山涉水回归故土重建家国在先秦时代不乏其例。春秋繁国的结局可能跟宿国一样亡于宋国,终因史料不足,其来历、去向只能靠臆测,但现代繁姓确是源于此。

文/堰风

殷商古国——阮国,商王朝设在西北部的爪牙,周人趁机取阮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