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英雄赖宁,为何被移出教科书?原因非常简单:不建议“模仿”

“赖宁身上有一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这种品德永不过时。”

人只有献身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英雄总是层出不尽,但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英雄,他们身上都必不可少几大品格,那便是舍己为人、心怀大义,救火英雄赖宁的事迹想必家喻户晓,小小的少年用自己的一腔孤勇给世人留下了一面正义的旗帜,一度被当成典范加以歌颂,然而他的事迹为何会被移出教科书?

难能可贵少年心

我们往往会通过课本来认识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中学时代书中记载的英雄人物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众多优秀品质,且融会贯通到此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些英雄身上的凛然大义、奉献精神,才潜移默化出更多的英雄。

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赖宁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31年前的一场山火中,年仅15岁的少年面对燎原大火毫不胆怯,奋不顾身的加入救援活动中不幸身亡,身已死魂永存,即使过去31年,人们也一直深切怀念着这位小英雄,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也会从课本中熟知他的事迹。

赖宁出身于四川省石棉县,他从小成绩优异,从小学开始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因为经常帮助别人,人缘极好,大抵年轻的少年心中都渴望经历一段探险历程,赖宁也不例外,他十分喜欢冒险,常常到山上去探索未知世界,既热心又勇敢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科学梦,赖宁爱好广泛,对地质、生物、化学等方面十分钟爱,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他是一个德智体美劳齐发展的好少年,是别人家的孩子,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

孩子在资质方面超群出众不少见,难能可贵的是赖宁身上有一种非比寻常的奉献精神,他拥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年纪轻轻的他曾写信给当地政府要求打击非法捕捞的行为,石棉县天干地燥,失常有火灾发生,赖宁曾3次上山救火,他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得到夸奖,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为社会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

山火燎原夺性命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的一座山林突然发现火情,那天风很大,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山上树林连着树林,一片接着一片,山下还建设着一座石油油库和一座卫星电视台播台,如果不及时将火势控制住,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用多言,石棉县几乎全县出动,上山扑火,此时的赖宁刚刚写完作业和母亲打了声招呼就要下楼,母亲卧床在病,仔细叮嘱他千万不要卵泡,他应了之后准备出去找伙伴们玩耍,刚出门便远远看到冲天的火焰,天边一抹妖冶的红光,刻不容缓,赖宁随着同学们急忙奔向火场

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工作,大家在现场找了些趁手的树枝灭火,但是火势涨的太快,凶猛逼人,赖宁和他的伙伴们一次次冲向火海,一次次被山火劝退,县里的领导看到火势情况之后为了安全着想便强制要求用汽车送这些孩子们下山,然而赖宁哪肯轻易放弃?他偷偷留下车继续奔向火海,经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山火终于被扑灭,但是赖宁却不见了踪影

直到第二天,众人上山搜寻才找到这个少年,但是他已经被这场大火夺去了性命,他头靠着山坡,右臂仅仅挽着一棵小松树,眼镜丢失了,左手撑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这个年轻明朗的少年以这样的姿态永远存留在了这场大火中,也永远存留在了世人心中。

英魂不散永存世

那天母亲的叮嘱是最后一次,日后操心的话也无人可言,赖宁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自我奉献的事迹被广泛传扬,从此荣光不断,同年,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殊荣,多年以后,石棉县建设一座广场,冠以“赖宁”之名,以此纪念这位救火英雄。

他的英雄事迹也被传播到中国每一个地区,传入千家万户,也传在课本之上,以此弘扬这种值得万千人学习的舍生取义、奉献社会的精神,但是近年来教科书中却移出了赖宁的事迹,大家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完善,未成年人的三观尚未形成,他们会通过课本来明辨基本的善恶,赖宁的精神虽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行为不值得未成年人模仿所以他的事迹不能过度弘扬,

未成年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远远不够,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他们来讲,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应及时上报,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见义智为”,为了防止更多的未成年人在面对危险时不顾一切勇敢向前,为了防止悲剧再现只能出此下策把救火英雄赖宁的事迹移除

赖宁牺牲多年,他的父母每次参加演讲时说出的话都让人各位心疼,他们希望赖宁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平平安安长大成人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儿子被移出教科书一事,赖宁父母更是看得很淡,在他们心中,儿子永远都是英雄。

不止是赖宁的双亲,在世人心中,这位小小少年也将永封英名与世长存,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赖宁身上那种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但要做到在险境中临危不乱,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赖宁的一生虽短暂,却又比所有人都长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