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老人,“网红”地球传承非遗文化,三幅巨作为新中国献礼

我想,人对艺术的贡献不只在于创造和传承。更重要的,通过单孟渤老人,我感受到好的文化所营造的氛围是舒适而愉悦的。而这种舒适和愉悦,更是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力量。@何日清风

01、每一个学徒刀下的妙笔生花,都是单老师的倾心相教

前些时日,我有幸上了五节单孟渤老师的刻瓷文化体验课,收获颇多,不管是雕刻技艺还是刻瓷精神。

每每一入教室,窗明几净映入眼帘,数张古朴的方桌位居中央,房间四周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其中几件黑瓷板的人物刻瓷作品格外吸引眼球。

每人的面前都有一个刻瓷工具箱,里面装着几只不长的刻刀,一把古朴的小锤,两个略大的电子雕刻笔,配上各种型号的金刚钻磨头,而另一边放着的则是一块或大或小的瓷板,一个隔音耳罩,和一副防尘眼镜。

教室中每个人的工具箱

全副武装之后,课程便是正式开始了。老师从刻瓷历史,讲到刻瓷文化,再到古今传承的改变和创新。当然,单老师的现场示范教学,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虽然只有五节,很短。但同时也很长,因为学到的,远远超过时间所承载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完成了五幅作品,由简到难。瓷板上一笔一刀刻下的,是坚持与毅力,亦是精致和严谨。

第三节课我独立完成的作品:《马到成功》

02、刻瓷与蛋雕的传承,本就需要一点“偏执”

①刻瓷和蛋雕,都是中国非遗传承文化

刻瓷,是中国非遗文化。这一古老的技艺最早源于清代。匠人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从而创造出各种形象和图案。

传统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要题材,而现在创新的刻瓷技艺,在保有传统技法的同时,也因为中西方美术的不断结合而得到了创新。

而蛋雕,同样是有关雕刻的中国非遗文化,但是显而易见,与刻瓷不同的是,它的雕刻在蛋壳上面进行,难度更大,所需技能更高。

而单孟渤老人,是刻瓷和蛋雕双料非遗传承人。

②他与新中国一起成长

而单孟渤老人今年七十一岁了,伴随着新中国一起出生,一起长大。

单老一直热衷于绘画和雕刻,可惜因为一直忙于工作,也仅仅是当做空闲时的娱乐而已。一直等到退休,终于有时间全身心投入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上了,也从此,单老开始了雕刻的钻研之路。

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单老终是练就了“一把刻刀、两手绝活”的技艺,也成为了济南蛋雕、刻瓷的“双料”非遗传承人。对雕刻的热爱,改变了他的后半生。人到古稀之年,他仍没过上清闲的养老生活,而是工作室,传承非遗。

上百万笔刻痕,两三个月的专注与严谨,单调枯燥的动作不断地重复,只为了呈现出一副完美的作品。不是夸大,有时候看起来一根毫不起眼的头发丝,就已是十几上百刀了,何况一整副人物画。而更加难度大的蛋雕——蛋壳上面雕刻——玩的更是心跳。

老人说:“玩蛋雕的都知道,蛋雕作品只有100%,没有99%。”

确实,蛋壳之小,蛋壳之脆,力大即碎,何况要到上面用刀雕刻大千世界不同人物的肖像?难度可想而知。

③“网红”地球,带火了非遗文化

到处寻找合适的蛋壳,悉心钻研雕刻的力度和角度,碎了无数个蛋壳之后,单老的作品横空出世——《世界地图》。

“这个地球的经纬线非常细,宽度只有0.6毫米,不允许有一跟折断,难度很大,目前是最大的。”

今年3月,这个镂空地球仪在网上走红,同时也带火了蛋雕这项技艺。

单孟渤说,“不管是蛋雕和瓷雕都是非常小众的,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

可是单老,用全新的视角,以让人惊艳的作品,使雕刻这门技艺,再也不是阳春白雪。

④以匠人精神,为新中国献礼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三年前,单孟渤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完成一套有大意义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最后,他选定了开国大典中的一个珍贵瞬间作为创作源泉,并将这一难忘瞬间刻在瓷盘上,为之取名《开国大典》,以及同系列的《祝福祖国》《共和国不会忘记》。

刻瓷作品《开国大典》

而每每谈起自己对雕刻技艺的坚持,老人总提到一个时髦词——“匠人精神”。

比别人多几分执着和严谨,就比别人多几分把握。

单孟渤老人的雕刻事业起初并不被身边人看好,总被称为“不务正业”。刻瓷噪音之大,时间之长,总扰得左邻右舍甚至家人不满。

可老人没有就此放弃,他带着刻瓷家当,搬进了地下室。

关起门来搞创作,光线昏暗,寂寥无人,数十年如一日,老人的雕刻技艺也愈发精湛,成为了国内享誉盛名的雕刻大师。

他说,“感觉一闲下来,就手痒,总想着还是刻几刀舒服。”

他说,“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忙过,也从没像现在这么充实过。”

他也说:“创作嘛,就要耐得住寂寞。

蛋雕作品《共和国不会忘记》

03、半路“出家”:当你满怀热忱,便已成功了一半

单孟渤老人回忆说,他从小就喜欢玩雕刻,上学时候的桌子上、橡皮上、钢笔上全是他刻的花呀鸟呀等等图案。可是,当时的他,虽然心之所向,可从没有想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按部就班,考到了当时的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他与雕刻的缘分,源于1992年去淄博,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当地艺人表演刻瓷技艺,这让单孟渤老人顿时移不开眼了。

于是,回到家,单老便开始了自学刻瓷技艺,并虚心请教中国刻瓷大师丁邦海等人,几年的如痴如醉,单老半路出家,却依然刻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作品。

不仅仅止步于此,单老觉得刻瓷采用的“点刻”技艺耗时过长,他希望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又是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之后,单老改良的“平刀刻法”,虽然不如“点刻”法感觉细腻,但更有一种肆意与狂放之感,在动态的作品中效果更加突出。

重要的是,“平刀刻法”的一刀,等同于“点刻”法的数十刀,大大缩短了刻瓷时间和工作量。

而单老最擅长的,便是黑瓷人物肖像雕刻。

黑瓷白胎,黑瓷只有1mm的厚度左右,而正是利用雕刻力度的微小变化,使作品中呈现不同色度的黑白灰。不用任何颜料着色,而人物神形兼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质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说,别的非遗传承项目大多是“传家宝”,一代代传承下去。而单老之所以半路出家,还能成为颇有成就的民间艺术家,这离不开“热忱”二字。

“只要你想学,多晚都不算晚。”单老总是这样说。

刻瓷作品:《老》

04、刻瓷传承,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匠心

单老退休之后,就成立了一间专门自己的工作室,各地的爱好者上门拜师学艺。带徒之余,单老也穿行于世界各处宣传蛋雕、刻瓷艺术。

单老说,他最有成就感的是,在当地老年大学给老人上刻瓷课。

老人们大多没有绘画基础,可是一接触这个,便被深深吸引了。单老在那儿开了三年的课,倾心指教每一个人。现在,很多人的水平已经能够达到简单手艺人的水平了。

同时,单老还受高校相邀,作为特聘教师,在学校开设了刻瓷文化体验课,这也正是我文首所提到的。

单老说,他希望,这门技艺能不断地传承下去,传遍中国,传到国外,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喜欢。

第五节课我独立完成的作品:《月下之舞》

我想,人对艺术的贡献不只在于创造和传承。更重要的,通过单孟渤老人,我感受到好的文化所营造的氛围是舒适而愉悦的。而这种舒适和愉悦,更是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力量。

雕刻谁初料,纤毫欲自矜。

刻瓷,蛋雕,你好。

如果有对单老或者刻瓷和蛋雕感兴趣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文|@何日清风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