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乖孩子才是好孩子

重复,一直是电影圈惯病。

一方面是因为创新不容易,另一方面是为了追热度,哪一种类型片火了,狗尾续貂一大堆。

如赵薇的《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大爆之后,中国式青春片全成了千篇一律的狗血,虐恋、堕胎、打架,层出不穷。

电影里,在阿宝色的柔光滤镜下,一张张无辜清澈的脸庞,演绎着破碎的、疼痛的,全世界与我为敌的青春。

他们的青春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说着不咸不淡,极其膈应的矫情话,情节推动全靠毫无逻辑的打、骂、哭、笑。

在过度美颜的加持下,女孩都是一个样,男孩尽是大长腿,本来几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硬生生的拉长到一个多小时。

可是在以前,青春片并不是这个样子。

至少能从电影中找到共鸣,不仅有质感,还有厚度,远非现在浅尝辄止能比。

如曹保平的《狗十三》,属于传统华语青春电影,豆瓣评分8.2,本来的名字是《狗13》,上映时被迫改名。

虽然片名变了样,但内核没有一丝改变,探讨的依旧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乖孩子才是好孩子。

主角李玩(张雪迎饰演)是一位13岁的少女。

从小父母离异,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影片讲述的就是她被成人世界驯化,失去野性的故事。

李玩喜欢物理和天文,对宇宙和星宿充满幻想,可是,由于偏科,被父亲强制报了英语小组。

气不过的她赌气离去,父亲则不顾李玩的感受,在学校当着她同学的面,对她大声呵斥。

大人们总以为打骂了孩子,只要送礼物就能解决,李玩的父亲也是如此,他买了一只小狗。

一开始,李玩对小狗很反感,但抵不住小狗的萌与可爱,没过几天,李玩便接受了小狗,为它起名“爱因斯坦”。

有了爱因斯坦的陪伴,李玩的生活不再单调。

然而好景不长,爷爷出去买菜遛狗时,不小心弄丢了爱因斯坦,李玩因此生气,发疯似地找狗。

爷爷很伤心,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只养了没多久的狗竟然比爷爷奶奶还重要,为什么李玩不懂事听话,不理解爷爷奶奶的爱。

如果换个角度去看,大人们何曾为李玩考虑过。

爱因斯坦是她孤独成长里唯一的救赎,尽管爷爷疼奶奶爱,父亲努力赚钱,她不缺吃喝。

但是大人们从来没有想过她的感受与情感,哭了、笑了,只能自己对自己说,无人倾诉。

一旦她犯了错,大人们做的只是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

他们用假的爱因斯坦哄骗李玩,而且一家人齐上阵共同演戏。

当她识破大人们的把戏后,得到的不是谅解,而是无休止的责骂与不听话的教训。

她愤怒,不明白为何大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如此不屑,她伤心,决定离家出走,找朋友喝酒解愁。

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带着醉意回来时,父亲动手打了她。

奶奶试图劝阻,反而激发了父亲心底对于李玩不懂事的怨气,随之又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打骂。

这时的李玩还不知道,在这个规则世界里,只有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讲利弊。

打完后,父亲把李玩拉到身边,说了中国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打你,那是因为我爱你,爸爸每天这么忙,你怎么就不懂事呢。”

父母们总以爱的名义绑架我们,他们认为的理所当然,往往会对我们造成惊涛骇浪的伤害。

而这种听起来无意义的道歉,我们又很难判断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从这之后,李玩第一次感受到,成长意味着妥协。

那些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

李玩不是个例。

中国的小孩子,哪一个不是在妥协、害怕、沉默中长大。

我们被生活磨平棱角、失去个性、扔掉脾气、忘记初心,被迫剪掉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我们提高了所谓的情商,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学着违心的笑,这一切都会被当成长大。

家长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这种驯化下长大,灵气荡然无存,可当我们为人父母后,又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这才是教育可怕的地方,难随时代所变。

李玩又是个例。

在中国,很多孩子根本得不到父母的一声“对不起”。

有网友曾评论道:“电影发生大城市的体面家庭,女孩被父亲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

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女孩准备出门找狗,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根本就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更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

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大人们从来没有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跟孩子交流。

他们以俯视的姿态沟通,这种高高在上的行为,一开始就被扣上了不平等的标签。

即使是父母错了,他们也会碍于面子,放不下身段,要么岔开话题,要么一笑而过,要么翻旧账,继续责备孩子。

有时候,孩子要的很简单,只是父母把脸面看的太重了。

随后的李玩,又经历了酒局的虚伪,同父异母的弟弟被偏爱,学到了一些成人世界的道理。

当第二只爱因斯坦被送走时,她没有像以前那样哭闹,只是恳求不要把它送到狗肉店。

她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全家人为她开庆功宴时,一位不知情的大人为她递上了红烧狗肉,其他人都尴尬到不知所措。

而李玩已经懂得了假装并报以微笑,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在某时忽然就长大了。

这个变得不再计较,变得包容大度的过程看起来有些残酷,一部分人把它叫做成熟,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无奈,叫做算了。

因为我们最终都会变成大人们想要雕刻成的样子,把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藏在心里。

试着慢慢收起锋利,适应社会的圆滑,去学习世俗,长成曾经自己讨厌的样子。

日本导演大岛渚说过:“无论在任何体制下,青春都是极其伤身的。”

当内心成长的速度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时,便迎来了青春的叛逆与疼痛,这是青春阵痛期。

心怀大千世界却在现实泥沟中绊住手脚,几经挣扎后越陷越深,不得已伸出援手,被大人们拉上岸。

看着脏乱的自己,才发现那些个性、乖张,不过是成人眼里的不知所谓,最终还是要回到他们的庇护下。

孩子离不开大人,但这种爱有前提,它的交换条件就是放弃成长中的桀骜不驯和天马行空。

其实,成人的世界也不容易。

他们有着自己的苦恼,毕竟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难得多。

他们要去奉承,要去迎合,还要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占比,有着太多的糟心事压在心里,无法诉说。

我们长大了,也就成了他们。

教育的走向应该是双向理解。

作为父母,需要反思,逼着孩子学习,让孩子懂事时,是真的爱孩子还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作为孩子,需要成长,理解父母的难处,正确的与父母商讨,协作安排人生,让反叛和不耐烦远离。

推荐阅读

20年来,国产电视剧一直在退步

吴京的成名作,是国产古装功夫片的巅峰

有些孩子长不到成年,有些人不配为人父母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