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博士谈教育:当孩子做不到时,要看他难在哪,帮他把栅栏降低

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怎么办?

当孩子遇到对他来说,很难的事情时,孩子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那该怎么办?

比如,孩子特别害怕背古诗,背不下来就会哭。


你可能会说“别老哭了,哭能背会吗?”

说完这句话,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孩子仍然是很挫败,甚至很懊恼。

那说“加油宝贝,我相信你可以的”行不行呢?

这个回答,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一个痛哭的人,你在旁边说:我相信你可以挺过去的。这对痛苦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这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轻描淡写的安慰=没有安慰”。

比如,背古诗背的很困难,就是古诗对他来说是很高的目标,第一次达不到,第二次达不到,第三次仍然很难达到,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困难,让孩子产生畏惧情绪。

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他难在哪,要帮他把栅栏降低。

背不会古诗,难在哪儿呢?

也许古诗太生涩,读古诗没有感觉,那我们要试着先给孩子解释每一句的含义,或者,把每一句的画面尝试用孩子的方式画出来,帮助孩子理解。

然后我们可以每天读5分钟,读6遍7遍8遍,这时候还会难吗?

同频共振会让教育更有效,也就是孩子的内在感觉被认同时,才能跟我们产生共鸣。在他认为“好难,我做不到”时,跟他说“这没什么难的”,这不是同频共振。

“妈妈也觉得挺难的,尤其是这个部分,要不我们试一下换个方法,比如……”陪孩子一起找解决方案,站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层面去帮助孩子,这才是同频共振。

也就是说,我看到你难在哪儿,我和你一起分析,一起承担,一起帮你解决问题。

一个不敢交往的孩子,你说“孩子你去交往吧”,他做得到吗?

我们只有蹲下来,理解他,知道孩子交往难在哪儿,才能帮他迈出第一步。

我们可以跟孩子讲:“现在你不敢交朋友,你可以在旁边看一看有什么好玩的。”

你会发现“看一看”这个小的步骤,可以让孩子交到朋友,因为“看一看”这个动作,会让孩子降低接近的压力,然后走近,慢慢孩子就会被吸引到对方玩耍的场景之中,然后参与进去。

看到孩子难,帮助他搭建台阶,帮他做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