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蠡测(第2章)

就真理之指呈,《道德经》堪称奇葩与绝妙。其阐述真理之模式独一无二,语言精妙不可思议。怎奈误解者众,相应者稀,甚是可惜!虽仅五千言,实含概万千,包罗万象。古来注解,及至数千家,或哲学,或养生,或用兵,或救世,或气功,立足不同。盲人摸象尚是象,以蠡测海且是海。凡此种种,多是依文解义,仅论手指。岂不痛心哉!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

普天之下,谁都能够区分美和丑,并执着认为那些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其实这就错误了;谁都能够分辨善和恶,并执着认为那些善的就是善的,恶的就是恶的,其实这就不对了。

有与无因相因而出生,难与易因对待而有异,长与短因较量而不同,高与下因比较而位差,音与声因互补而和谐,前与后因跟随而错落。

圣人是怎么言行的呢?他们总是秉持着无为的智慧来施为运作,他们总是通过行为示范来进行教化。

伟大的道啊!世界万物繁衍昌盛,他从来不去主宰;生生不息,他从来不据为己有;利益一切,他从来不自恃其能;成就一切,他从来不居功自傲。

正是这个“不居”,却有什么离他而去呢!

【简析】

道的特征是什么呢?无为、无言、不辞、不有、不恃、不居。道不造作,道不张扬,道不主宰,道不控制,道不自恃,道不自傲。道没有我!

尽管无为无言、不辞不有、不恃不居,天地万物、宇宙万象什么离开过他呢!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一处也没有离开过。空间与时间,他无处不在、无时有离。道是永恒的,道是遍一切处的。

凡夫与圣人有什么区别呢?凡夫总是执着在事物表象上去分别与取舍。我们根据自己所受的广泛教育与自我学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日月星辰、山河湖海、春夏秋冬、雷电雪雨、花开花落,乃至社会与人文、经济与科学、政治与军事,乃至是非对错、好坏美丑、净秽正邪、前后左右、高下长短,乃至愉快与悲伤,祥和与苦厄,轻松与紧张,自在与压力,自由与限制。如此等等,透过概念的认知,概念的增强,概念的固化,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对环境与自我的塑造与建构。我们似乎找到了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一个甚佳的位置,然后将我们安置于此,并与环境交互、与自己交互。

分别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美妙功能,但我们却用它来捆绑自己。我们陷入了对立与差别的本身。如果我们用我们所建立起来的概念、观念去执着评判周遭的一切时,我们实际上就掉入了自我精心设计的概念牢笼。我们无法觉知到我们认知的缺陷,无法觉知到我们的标准仅仅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每个人都有一套这样的标准体系,谁的又更对,谁的又更错呢?

当我们执著在美与丑、好与坏时,我们就远离了真实。我们不知道这个美与丑、好与坏都是自己概念体系中的一个狭隘成员而已。美与丑,好与坏本身都不是问题了,问题是我们的固执与不开放的心灵。

这个世界因差别而美好,万物繁茂昌盛,无限多姿。高山流水,竹林小溪,海上明月,庭院小阁,黄沙大漠,宁静小湖,万马崩腾,丝竹管弦。“美好”固然奇妙而让人向往,“丑陋”也是道与自然。

圣人遵道而行,圣人即是道,道即是圣人。圣人无为、无言,道何尝不是呢!道不辞不居,圣人也是一样!

道无为、无言,不是道离开了这美好与丑陋之外,别有一个道。这是很多人理解的“道”,他们觉得道无为、无言,所以他们就要远走于深山老林、枯坐于悬崖深洞;他们觉得道无为、无言,所以他们就可以什么都不做。殊不知,他们已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对有的困惑,变成了对无的追逐。前面是邪见,后面还是邪见。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ez)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