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行记

小时候读古文,总感觉《论语》中的文字晦涩难懂,当然,那个时候的读书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参加工作后,陆陆续续读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丧家狗》等后,对论语、孔子的思想才有了肤浅的了解。

想要去了解孔子,仅读书是不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地去踏寻、去感受,有时远比读书收获的多。山东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大凡造访曲阜,十有八九都是冲着“一圣人”——孔子而来。曲阜“三孔”,先后去过两次,第一次是2012年的6月13日,上午自兖州前往曲阜,下午前往“三孔”,对孔庙、孔府、孔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第二次是2016年6月27日,在和妻子于25、26日成功登泰山、观日出后,上午前往“三孔”。


孔庙

摄于2012年6月。

“三孔”指的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因其典型的东方建筑特色和宏伟规模,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万仞宫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个成语。原意是围墙有万仞高,后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一般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

摄于2012年6月。

进入仰圣门后的城墙及城门。

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他的故乡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真是名至实归。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孔庙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 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进入孔庙,首先是一个巨大的石坊,上书“金声玉振”四个大字,玉字的一点点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摄于2012年6月。

"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过“金声玉振”石坊继续前行,就是棂星门。

摄于2012年6月。

门前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摄于2012年6月。

继续前行,就是“太和元气”坊。“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和谐,“元气”意为宇宙原始物质的自然之气,喻儒家思想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之本。

摄于2012年6月。

“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圣时门。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字,“德侔天地”意为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道冠古今”是说孔子这道为古今之冠。推崇孔子德行如同天地,孔子之道古今第一。在孔庙圣时门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

摄于2012年6月。

迎面三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称"壁水桥"。

从侧面拍摄的“壁水桥”。

过壁水桥就是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继续前行,就是大中门。

摄于2012年6月。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时改称“大中门”。大,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乃公平正道。今门系清代所建。

摄于2012年6月。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迎面即为“同文门”。

摄于2012年6月。

摄于2012年6月。

过同文门,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摄于2012年6月。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碑额高约160厘米,宽228厘米,浮雕云龙,碑身高约460厘米,龟趺高125厘米。这座碑下面驮碑的动物叫赑屃(bi xi)。

“文革”动乱,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谭厚兰带着红卫兵到孔庙,砸断了这块石碑,中间有段明显的裂痕,是后人修复的。据网上介绍,谭厚兰为文革初期北师大红卫兵领袖,在戚本禹、林杰授意下(一说在康生授意下),以中央文革小组名义,率队到曲阜造“孔家店”的反。1966年11月7日,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集会誓师后,谭厚兰率领200多人出发,11月9日到达曲阜,冲破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庙管理处组织的阻拦队伍,冲进了孔庙并驻扎下来,成立了“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召开了“彻底捣毁孔家店”万人大会,然后开始动手砸孔庙。这种行为被报告到中央文革小组,12日谭厚兰直接给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打电话,说他们要砸孔庙。陈伯达当即指示:“孔坟可以挖掉。”于是三孔一场大劫难开始了:国务院1961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被用绳子拴住拉倒,毁为数段;孔子像被捣烂烧毁;孔林孔坟被挖;孔府许多古画古书被烧。作为砸孔庙、孔林、孔府的总指挥,谭厚兰在曲阜呆了二十九天,共破坏文物6618件,烧毁古书2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70余件,珍版书籍1700余册;砸毁包括孔子墓碑在内的历代石碑1000余座,捣毁孔庙,破坏孔府,在孔林中刨平上三代坟(孔子及儿子、孙子),挖掉下三代坟(安葬在孔林的最后一个“衍圣公”孔令贻及父亲、祖父),扒出五具尸体:孔祥珂及夫人,孔令贻及其妻妾,鞭尸批判,曝尸示众。从棺材中清理出的元宝、翡翠、手镯等随葬品装满了一箱子。这一箱子东西引发了半个月后一次群众性的扒坟狂潮,把孔林的3000余亩、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孔氏家族墓地的地下随葬品洗劫一空。

从汉代到民国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孔庙、孔府、孔林都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反而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后的文革期间,让孔庙面临灭顶之灾。看到上面文字的描述、以及成化碑上的断痕、铆钉、水泥,心里隐隐作痛。万物皆有生命,生命都会终结,但世上一定有永恒存在的东西,比如思想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或许会遭遇各种磨难,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但,这个思想文化的韧劲足以与这一切抗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摄于2012年6月。

洪武碑亭位于奎文阁东南、成化碑之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建,后碑亭又被毁,清雍正年间又重建,今之亭和碑为民国时期改建。亭内正中立《洪武诏旨碑》,碑高约7.3米,立于明太祖洪武四年。朱元璋认为,孔老夫子乃天下宗师,"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他高度赞誉了先师,申明了对孔子的崇奉原因。

过奎文阁后,院落内有龙凤树各一棵。用手机拍摄的龙树。

凤树已经枯死。

摄于2012年6月。

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勾心斗角。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摄于2012年6月。

过十三碑亭,就是“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杏坛。"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 (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孔庙大成殿

过杏坛后,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摄于2012年6月。

摄于2012年6月。

大成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遂更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kuàng)殿并称为东方三大 殿。

故宫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摄于2017年12月5日。

故宫太和殿,摄于2017年12月5日。

岱庙宋天贶殿

岱庙宋天贶殿,摄于2016年6月26日。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大成殿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

大门楹联为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前后内金柱分悬清高宗书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傅先诗、范宜人在《孔庙遣怀》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这使我们从他伟大的躯体上,看到的是千古不灭的文化。所有在他眼前走过的游客好像都在说:我来了,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寻找一部人类的伟大历史。”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qíguān)氏的专祠。

两侧厢房。

摄于2012年6月。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九进庭院。

摄于2012年6月。

沿圣迹殿往南回转,在大成殿的东侧,就是孔子故宅。相传孔子曾居住在此。现遗存有“鲁壁”、“孔宅故井”、“诗礼堂”。

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幸免。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了孔子故宅,发现了这批简册,称为“故经书”,亦谓“鲁壁藏书”,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摄于2012年6月。

摄于2012年6月。

“鲁壁”过后往南就是诗礼堂。因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人因此建此堂,以为学习诗礼之所。至此,孔庙就全部览完。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占地约327亩,南北长达一公里多,仿皇宫之制,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组成,共466间楼阁殿庑,周匝垣墙,配以角楼,苍松古柏,森然罗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它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堪称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从网上搜到一张孔庙平面图,好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孔府

摄于2012年6月。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孔府在布局上十分具有特色,前部为处理公务的场所,后部为日常生活场所。堂厅的建筑布置具有典型明清时期衙署建筑的风格。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可称园林佳作,也是园宅结合的范例。此外,孔府内还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历代服饰、用具等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

大门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上图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 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也有“文章通天地”一说。

院子中一株高大的古槐。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 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摄于2012年6月。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会打开。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 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

摄于2106年6月。

过重光门,便是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摄于2012年6月。

三堂。之后进入一个不大的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六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太湖石后的房屋即三堂。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摄于2012年6月。

摄于2012年6月。

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第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特制的水槽——石流。

内宅院。有道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 前上房内,明间敞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明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衍圣公的治家格言和为人准则。

前堂楼。过前上房,便进入了前堂楼院。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玉雕、牙雕等。里套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挂在壁上。

摄于2012年6月。

后堂楼。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七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三间。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着孔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

后花园。孔府花园在孔府内宅后院,又名铁山园。其实铁山园内并无铁山,只在花园西北隅有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此石系清嘉庆年间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在重修花园时移入的,他自己从此也以"铁山园主人"自称。花园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修扩建孔府时同时修建,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李东阳当时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因为李东阳的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公夫人,为了女儿,他才如此大卖力气,修建花园。此次修建之后,到明代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也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为当朝首相。他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园更为可观。

园内有一株近几年400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生一株槐树,因此又名"五柏抱槐",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墙上有一幅路路通的壁画,画中有一个喇叭形的路口,神奇的是你无论站在画前的任何地方,路口都是正对你的。


孔林

孔林本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由于是孔林,所以只拍摄了上面的一张照片,进入孔林后再没有拍摄照片。


曲阜“三孔”,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在每一个角落,甚至连花木鸟兽都受影响。“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里能言语的,岂止石头,花木鸟兽,都蕴含着道不尽的渊源。浓浓的儒家文化让人忘却世间纷扰,洗去内心浮躁。此时,耳边仿佛响起朗朗的诵读《论语》之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一篇: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行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