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一个见证多朝代兴衰的地方(上)

在之前的文章各大一统王朝最大疆域(附图)里说过,宋朝疆域面积比秦朝还小,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没有燕云十六州。那下面我们来聊聊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

什么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具体指的地区:

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也就是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

古代中原王朝的外部危险主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燕云十六州就是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没有它的中原王朝受到北方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是后周、北宋前期一直想把燕云十六州收复的原因。

个人理解

我对燕云十六州这个词的理解是:特定时期对特定区域的称呼。

特定区域前面提过了,特定时期是自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开始,到朱元璋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段时期。这段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提到燕云十六州的次数较多。

下面,我们来讲讲围绕燕云十六州发生的一些历史。

当时背景

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重,后唐陷入混乱。身为李嗣源女婿的石敬瑭想借机夺取皇位,但他知道自己兵力不足,因此他就想寻找外援。


当时燕云十六州还未丢失


丢失:燕云十六州的第一个主人-契丹人

(我前面说过,我在这里把燕云十六州看成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称谓。因此,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开始算起,燕云十六州的第一个主人就是契丹人。)

当时石敬瑭最好的外援就是辽,于是他遣使向辽求援,并开出两个条件:

1.事成之后,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并以父礼事之。

2.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

辽太宗喜出望外,因为他不仅白捡一儿子,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被困于太原。他向辽求援后,辽太宗立刻带兵南下,击溃了后唐军队。同年11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石敬瑭也很守信用,先向辽太宗称臣,并以父礼事之,然后分两次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于是,石敬瑭就这样把后面的王朝给坑了。


“儿皇帝”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已经丢失

后周及北宋的多次尝试

  • 周世宗柴进的尝试

954年,此时的后晋早已灭亡。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柴进继位,也就是周世宗。他认识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于是他先对国家进行一系列改革,然后积极准备北伐,以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

959年,周世宗开始北伐,北伐取得了初步胜利,他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可惜,在战争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周世宗染病,不久去世。仅过了一年,北周就灭亡了。


周世宗北伐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宋,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黄袍加身

  • 宋太祖赵匡胤的尝试

他一直致力于统一战争,制定了“先易后难,向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一开始宋太祖并不想直接用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而是想用钱把燕云十六州赎回来。但他的计划还没完成,就去世了。976年,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

北宋

  • 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一次尝试

979年,赵光义灭亡了北汉,后来就一直在准备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同年,宋太宗亲自率兵北伐,可惜在高粱河战役中,宋军大败,宋太宗受箭伤,乘驴车逃走。第一次北伐失败。


高粱河战役

  • 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二次尝试

986年,宋太宗再次兵分三路北伐,他自己并没有亲征。可惜,这次北伐还是失败了,宋朝名将杨业被俘,宋军损失惨重。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雍熙北伐)


这两次北伐失败,使得宋朝君臣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心。自此,宋对辽由攻势转为守势,再也没提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

  • 澶渊之盟

1004年(宋真宗时期),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南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澶州打败辽军。在宋真宗的主张下,宋朝与辽进行了议和,后来签订了“澶渊之盟”。约定中,除了宋每年给辽岁币以外,还有在法律层面上,宋承认燕云十六州归辽所有。之后,宋与辽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同时宋不再提收复燕云十六州。


辽南下攻宋


北宋末年,宋徽宗也尝试收回燕云十六州,这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由来。但这次尝试不仅没收回燕云十六州,而北宋也因此灭亡。

这篇文章还没完,我下篇文章继续讲燕云十六州。

如果我前面哪里写得不对,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