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管理费就差「贱」如纸了

2020年以来,已有16只债券型基金(去重)调低了管理费。其中,调低幅度最大的是中欧睿尚定期开放A,从1.5%调降至0.7%。

债券型基金普遍管理费要比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低,仅高于货币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目前,已经存在与指数型基金费率相当的债券型基金,有些是债券类指数基金,有些是定开型债基。

通过对所有债券型基金现行费率进行统计性分析我们发现,债券型基金费率中位数和众数均为0.3%

最低费率有0.13%的,是华夏亚债中国A/C,是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

最贵费率为1%,共有17只债基(非去重),多为混合二级债基,其中包括2只中长期纯债基金,分别是国泰农惠定期开放和诺安稳固收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诺安稳固收益,这还是一只浮动费率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0.3%的费率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这只是管理费率。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日常费用还有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一般来说,持有一只债券型基金一年的日常费用中位数为0.5%,均值为0.64%。

其次,公募债基费率专户化,专户费率更加低。对债券专户来说,千三的费率也是比较普遍的,通过与同业了解,近期还出现了万五甚至万二的债券专户,费率越来越低。

最后,为什么新发基金要2亿基本规模才能成立,因为如果低于2亿,基金公司可能亏本,甚至连2亿都会亏本。我们都知道现在基金经理流行“拖”,也就是一人挂名多只基金,尽管基金业协会已经对基金经理挂名进行限制(最高10只),但这种情况依旧相当普遍。

我认为,相比于股票型基金而言,债券基金经理多管理一只基金的边际成本和难度相对来说是更大的。比如,我们知道债券市场是典型的场外(OTC)市场,债券交易要明细比股票的场内竞价交易复杂和繁琐得多,交易效率也更为低下一些。


为什么我说债券型基金2亿规模,管理费0.3%,还可能亏呢?

2亿规模,管理费0.3%,一年下来是60万元的收入,如果这只基金是某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唯一一只基金的话,可能连基金经理的薪水都不够。不要惊讶基金经理工资这么高,这在业内或许只是中游水平,股票型基金经理的薪水更高。

基金运作,还有需要交易室、研究部、中后台、市场部,甚至电商部、运营部等其他部门的配合和支持。而这些部门,除了市场部,是所谓的“成本部门”,也就是不直接产生收益的。成本部门薪水肯定比基金经理低,但也是要吃饭的,一点工资不发不可能,还违法。

再说说基金的市场部,可能有些基金会把渠道和机构都设置在市场部下边,这样市场部是一个一级部门,下边分成渠道和机构两个二级部门,也有独立开来,但这不重要。问题是,渠道需要出差,机构业务服务需要拜访机构,这些都是有成本要花钱的

我们前面说到,相比于股票型基金而言,债券基金经理多管理一只基金的边际成本和难度相对来说是更大的。因为其实债券基金经理可能会管理几只不同风格或类型的基金,但股票基金经理个人风格比较明显。目前全市场上市的A股共有3833只,但债券有近2万只。债券相对于股票而言,流动性是差很多的,买一只债券需要的分析或许不少于股票,债券在很多情况下是0和1的游戏,买入后可能就不好剁了。

大多数基金只能收取固定管理费,不能提取超额业绩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千三的管理费真的只是辛苦钱。


债券型基金费率竞争将愈演愈烈。

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债基不好发。

目前的大环境是利率处于绝对位置的低位,债券的收益率较低,给以配置为主的公募债基带来相当大的挑战。并且,在同业监管未见放松,2015-16年的“委外”模式走不通了,都给债基募集带来挑战。也就是说,钱不好拿了。

截至2019年末,债券型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高达89.60%。机构投资者占比如此之高,可想而知议价能力有多强,这也是债券型基金费率较低的重要原因。除了货币基金,不少基金公司是靠着债券型基金“撑规模”的。

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摊余成本法债基大规模成立,叠加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较年初已经下行60bp,公募基金的避税吸引力到底还有多大,摊余成本法债基的吸引力还有多大实在不好说。由于目前债券收益率曲线足够陡峭,基金公司发行的摊余成本法债基只能选择拉长定开期限,以期通过加久期的方式提升收益。

第二,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个数越来越多,理财子、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和信托都在争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公募债基处境还是比较艰难。

之前我们也说到过,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是绝对收益,基本上是投资者实际上能拿到的,而公募基金的业绩基准基本“没用”。银行理财预期收益“虚高”,债券基金比较基准“没用”

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可以看到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基本上是跟着债券收益率走的,目前处在2016年水平附近,比2016年高。但是债券收益率已经低于2016年水平,更不用说非标的收益率同样更低,并且选择更少。

近期债市调整,前期疫情影响股市,再加上现阶段银行理财要清理资金池、进行净值化改造,某些产品的募集也出现了募集困难的情况。募集规模仅小几千万的理财产品,规模不到1亿的私行产品不在少数,但所谓“预期收益率”仍高,机构都在争夺财富管理市场份额。


债基真是越来越地摊货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