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宗室辨族到设置六辅破与立,聊一聊后孝文帝时代统治集团的崩塌

写在前面:

之前写了很多围绕北魏帝王的文字,但唯独缺少对北魏孝文帝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享,其原因是大多数人们对于北魏的了解都起于孝文帝“汉化改革”,我是害怕人前露怯,所以我一直没有触及孝文帝的话题。随着对北魏历史的学习深入,加之近日来没有太好的切入口,思量再三决定今天与大家聊一聊有关孝文帝的话题,关于孝文帝的话题不可不多也:汉化改革、迁都洛阳等等,以及由此延伸的汉化改革与北魏灭亡等相关话题,但今天我想避开这些宏大话题,而是节选孝文帝改革中的宗室辨族和设置六辅两项措施作为切实点,来聊一聊北魏后孝文帝时代统治集团的崩塌……


宗室辨族与设置六辅

发生在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其地位之显赫、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是毋庸置疑的。也正因此,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成为北魏王朝的代名词,进入了我们历史教科书中,成为如我一样的大多数人们了解、认知北魏的一扇窗户。随着对北魏历史的学习不断深入,发现孝文帝拓跋宏所推行的众多改革措施中的宗室辨族与设置六辅如同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完美体现了不破不立,宗室辨族是打破原有的权利架构和利益藩篱,而设置六辅又是重新构筑权利核心,以其实现对王朝统治的把握和掌控,那么孝文帝这一破一立的改革,能否实现初衷呢?下面就正式开启我们对宗室辨族和设置六辅的学习分享。

宗室辨族。孝文帝正式掌权后,将整个拓跋宗室家族成员,根据皇室血缘关系的远近,确立了以在位皇帝为基准原点,上至高祖、曾祖、祖父、父为核心宗室,将宗室成员分别置于相应的辈分节点上,分配大小不等的权利。这样一来就将整个拓跋宗室分为在服之内的核心圈和出服的宗室两部分。

宗室辨族的原因。孝文帝推出宗室辨族绝不是异想天开,随性而为的瞎折腾,而是基于对现实环境和未来规划的通盘考量之后,所作出的应对之策。

原因之一:追寻华夏古礼,推行汉化改革的需要。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后,推行了着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等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而其所推行的宗室辨族就是引入了华夏“五服”,与先秦的礼书《礼仪·丧服传》中的“五服”制度是完全契合的。

五服制度: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本的指五种孝服的五服制度,衍生为五辈人。这也就是孝文帝推行宗室辨族的五辈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和自己。由孝文帝宗室辨族所遵循和依仗的标准来看是在北魏朝野上下、生活方方面面推行汉化改革的需要。


原因之二:缓解经济压力,纾解国库支出的需要。在孝文帝之前,北魏朝廷经常性地以“亲恤”为名,给整个拓跋家族无差别地发放牲畜、奴隶、布匹、金银等各种福利。但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拓跋宏已经好几代了,拓跋家族宗室人口迭代增加,还有外戚的积累,这一无差别的福利政策已经成为北魏朝廷的巨大负担,甚至有时候入不敷出,有些支撑不下去的地步。孝文帝推出的宗室辨族使得众多出“五服”的宗室剥离出去,这样一来就可以光明正大将消除了其应得的福利,进而达到了节省开支、纾解国库支出的目的了。

原因之三:破除权利制衡、维护统治地位的需要。孝文帝拓跋宏虽然5岁就已经继承大统,但整整20年北魏朝野上下都掌控在自己的奶奶文明冯太后手里,可以说孝文帝拓跋宏是甚至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性。正式亲政后的孝文帝拓跋宏,虽然没有了冯太后指点江山,但北魏统治阶层中拥有拓跋皇室血亲的、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功集团的领袖和核心,不仅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社会之上的特权阶层,而且这些特权阶层凭借先人留下的“直勤”,成为了皇权专制的“绊脚石”,使得皇帝本人备受掣肘,甚至一度影响、动摇皇位继承。因此,孝文帝拓跋宏以宗室辨族为名,分化剥离了“五服”之外的宗室,就是为了破除权利制衡,进而维护自身的统治。

段中小结。孝文帝拓跋宏所推行的宗室辨族是其汉化改革中的一部分,将北魏王朝直勤体系下的庞大宗室瘦身为“五服”制下的浓缩大家族,既是遵循华夏古礼的主动跟随,也是“亲恤”之下沉重经济压力的被动驱动,还是破除权利掣肘的积极作为。但可惜的是看似光艳鲜丽的宗室辨族,在孝文帝拓跋宏驾崩之后也是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设立六辅。孝文帝拓跋宏在利用宗室辨族在剥离掉庞大的拓跋家族之后,或许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大施拳脚。哪知是天不假年,孝文帝拓跋宏倒在了所钟爱的南征路上,在其弥留至今指令六位辅佐年幼的宣武帝元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魏“六辅”。

六辅:孝文帝拓跋宏的两个弟弟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宗室家族中的广阳王元嘉、任城王元澄,朝中大臣镇南将军王肃、尚书宋弁等六人辅佐年幼的宣武帝元恪。

六辅虽然名字挺新颖,但绝不是孝文帝拓跋宏的首创,可以说是既不空前也不绝后。如周公之于周成王、诸葛亮之于刘禅、还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之于康熙等等,这些担任辅佐幼主的大臣有的成功地实现了皇权的平稳过渡,也有的成为了皇权过渡的绊脚石,那么孝文帝拓跋宏在弥留之际,到底给自己的儿子宣武帝元恪设立了什么样的辅助大臣呢?

六辅的人选之一:同父异母,血脉至亲的元禧和元详。六辅之中的元禧和元详既是孝文帝拓跋宏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经历宗室辨族之后进入北魏权力核心的两位重量级人物。不仅如此,这两位还是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改革的忠实拥趸者,而且元详曾多次陪同孝文帝拓跋宏南征。由此将宣武帝的两位亲叔叔作为六辅人选就是了维护皇权的平稳交接与过度。

六辅的人选之二:宗室领袖、平衡力量的元嘉和元澄。元嘉和元澄两位虽然与拓跋宏的血缘关系没有前两位近,但拓跋宏在迁都洛阳受阻后,元澄是奔走相劝,而且元澄曾经领兵平叛穆泰造反。而元嘉虽然与元澄同样占据宗室咖位,但元嘉与孝文帝拓跋宏的关系并不是太融洽,但依然入选六辅,或许是处于平衡宗室整体利益的考量。元嘉与元澄的加入其实质就是为了平衡经历宗室辨族瘦身后的占据权利核心的各方面力量。

六辅的人选之三:维系改革,汉族官僚的王肃与宋弁。王肃作为汉族官僚不仅身居高位,而且还出身于声名显赫的琅琊家族,而宋弁是当朝的吏部尚书,负责朝野上下的官吏管理,因按章办事,不徇私枉法深得孝文帝的赏识,而且王肃与宋弁二人在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中可谓是出力不少。王肃与宋弁的加入既是汉族官僚的代表,也是孝文帝拓跋宏想时序推行汉化改革的依赖,当然还有处于制衡皇族宗室的考量。

段落小结。孝文帝拓跋宏所设立的“六辅”可谓是煞费苦心,旨在希望能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自己未竟的改革事业能继续推进、“六辅”内部力量相互制约平衡,然而事与愿违,在孝文帝拓跋宏驾崩之后,六辅很快就因为权力的失衡而瓦解,皇权虽然过渡了,但只是形式上的过渡,实质上是太后干政、而自己未竟的改革事业也是半道终猝。

后孝文帝时代的统治集团裂变与崩塌

孝文帝拓跋宏应该是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皇帝,在其继位的前二十年是“胆瓶的耳朵”,没有话语权、决定权的木偶,好不容易等到冯太后归西后,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南征西讨,以期实现一统天下,可惜的是没折腾几年就倒在了南征途中。更为可悲的是孝文帝拓跋宏生前所推出的旨在强化皇权集中的“宗室辨族”,以及在弥留之际煞费苦心的设立“六辅”,也因为孝文帝拓跋宏的轰然离去而很快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费劲巴力建立起来的统治集团不得不再次裂变瓦解。

后孝文帝时代宗室的崩坍。孝文帝拓跋宏所推行的“宗室辨族”其初衷是为了瘦身统治集团、强化中央集权,然而在后孝文帝时代宗室辨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其所未能预料,也不能控制的。宗室辨族的推行使得原有的统治集团形成远近亲疏的新的关系,在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多方面人为地拉开了“在服”与“出服”两大宗室集团的差距。对于这种差距在后孝文帝时代越发凸显,“出服”的宗室为了寻求待遇上的平等,以咸阳王元禧、中山王元熙、京兆王元愉等为首宗室甚至起兵叛乱。由此造成了北魏王朝统治集团的分化和裂变,进而加速了拓跋皇室的崩塌。

后孝文帝时代“六辅”的瓦解。设立“六辅”是孝文帝拓跋宏的临危托孤之举,这样的应急之策从设立到瓦解都充满了悲情与无奈。就在“六辅”制度还没公布,身为“六辅”之一的宋弁就挂了,好在当时元禧还算讲究,直接提拔了郭祚为吏部尚书,顶替宋弁的空缺。郭祚的补位应该说对“六辅”的整个格局影响不大,但因为六辅之一的王肃是六人中职位最高的,可能这一布局是孝文帝为了制衡宗室,但当孝文帝离开后就引发了四个拓跋宗室的不爽,于是就借有人诬告王肃谋反之际,元澄直接就不让王肃辅政参政。而此时的元禧也是抓住时机,直接以“擅禁宰辅”之名将元澄给免了,之后又重新启用了王肃。这一波神操作可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元禧凭借打击宗室势力较为强悍的元澄与拉拢职位最高的王肃,加之元勰经常奋战在对南齐作战一线,根本无暇顾及朝政,这样一来元禧就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六辅”的首席,进而成为朝廷大权的实际掌控者。“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大权在位的元禧是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仅引来的朝中大臣的不满,就连小皇帝元恪也是心生怨意。于是在于烈等朝中大臣的帮助下,元恪借祭奠先祖之际,直接褫夺了元禧和元勰的辅政之职,而提拔元详为大将军,但不让其继续辅政。至此,孝文帝拓跋宏苦心孤诣设计的“六辅”已经是名存实亡,全部瓦解。瓦解六辅之后的元恪并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利核心,而是陷入了其舅舅高肇的权利阴影之下,北魏王朝的权利核心再次进入裂变分化。

段落小结。孝文帝拓跋宏的轰然离去,其所推行的宗室辨族和所设立的“六辅”制度也在短时间内相继推出历史舞台,而孝文帝拓跋宏所构想的“瘦身”统治集团、强化皇权集中、皇权平稳过渡等等在后孝文帝时代也都泡汤搁浅,取而代之的是拓跋宗室叛乱挑战皇权、太后、外戚、权臣干政此起彼伏,北魏王朝的权利核心呈现裂变分化趋势。

最后小结

宗室辨族是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其用意是打破原有的庞大臃肿的权利集团,重新确立新的长幼尊卑、远近亲疏的身份秩序,构建等级森严、严密有序的权力集团。而这一新的权利集团的核心就是孝武帝拓跋宏本人,原有的拓跋皇室通过宗室辨族,根据亲疏远近出于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上,半径越小则地位越高,待遇越高,反之则低。


而“六辅”的设立则是孝文帝拓跋宏临危的托孤的应急之举,其用意则是希望能够继续推进自己未竟的改革事业、维护皇权的平稳过渡,辅佐维持“继子”元恪的统治地位。然而,随着孝文帝拓跋宏的突然离世,由其苦心建立的权利核心也在短时间内崩塌变得四分五裂,而其临危托孤的“六辅”也是各怀鬼胎成为孝文帝继任者的绊脚石。应该说,在后孝文帝时代北魏王朝,随着依靠宗室辨族建立起的权利核心的崩塌和“六辅”的瓦解,整个拓跋宗室内杠不断,加之北魏六镇叛乱、尔朱荣发动的“河阴之变”等等,使得北魏皇室死的死、逃的逃,原本强大的北魏宗室力量急剧削弱,其统治集团也崩塌的四分五裂,也敲响了埋葬北魏的丧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