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理论:人类的六种关系,六层次通心

——人类不同关系的最佳处理


一、人类的五种关系


人类的关系错综复杂。面对这些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持中立态度。出于改善人类关系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按照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人与人之间友好和敌对的程度来划分出五种人际关系。它们也都是属于全人心理学所说的狭义交往的关系,即活人与活人之间交往关系。对于这五种人际关系,最佳的处理方式都是通心。

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1、和谐关系;

2、弱互利关系;

3、一般关系;

4、利益相争关系;

5、敌对关系。

这五种人际关系,构成了一定的层次性,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一些连接。包括:

1、这五种关系的交往都是属于狭义的交往,即活人之间的交往。

2、这五种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中任意一种关系,都可以转化为其它的四种关系。

3、对于这五种关系,最佳的处理都是通心,即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情绪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4、这五种关系,从1到5,即从和谐关系到敌对关系,理想的通心结果,即达成“双赢”的结果的可能性和程度递减。

“通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

以上五种“通心”,都是属于狭义的通心,即活人与其他活人的通心。

正如我们前面已经论述,“通心”还包含了“广义的通心”。包括人与“道”的通心。人与“道”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天”“空”“上帝”等(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述,整合学大师肯·威尔伯用“大精神”(SPIRIT)来概括和代表不同文化的终极关怀活动的对象。

人与“道”的通心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人类之间的以上五个层次的通心。它对我们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深刻影响。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五种关系之上,再加一种人与“道”的关系,以及人与“道”的通心。这样,实际上就是“六种关系,六层次通心。”第一个层次的关系,是人与道的关系。关于这一关系,应该是具有一定争议性的。如果为了避免争论,让更多人理解,最好先略去。但我暂且如此,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进一步深入研究。除了第一个层次外,其余五个层次,都是人际关系。现实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远不止于以下五种。我也暂且如此。以后有需要再做调整。

这样,这六种关系以及通心就是:

1、人与“道”的关系以及通心;

2、人与人和谐关系以及通心;

3、人与人弱互利关系以及通心;

3、人与人的一般关系以及通心;

4、人与人的利益相争关系以及通心;

5、人与人的敌对关系以及通心。

在划分出来的六个层次的关系中,通心的黄金三要件都适用,但在不同层次,通心者要根据通心对象做出一定的调整。

首先,在不同层次的通心中,“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情绪和状态。 ”这个要件的“立场”是各有不同的。

其它两个要件,根据具体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通心的层次由什么决定呢?是由人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以六个层次,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新约》中关于耶稣所说的“最大诫命”的表达非常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连续统一体:

1、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

2、其次也相仿,要爱近人如己。

注意:在这里,“上帝”的概念可以用“道”以及其他概念来代替。另外,中国基督教会印制的《圣经》的译法是“爱人如己”,但按照希伯来文、希腊文的原文,都应该译为“爱近人如己”或者“爱邻如己”。除中国基督教会印制的《圣经》的译法外,《圣经》的其它版本,包括中国天主教会的版本都是“爱近人如己”。我认为,“爱近人如己”体现了当时耶稣对人际关系更深的洞察,也更加支持了本文的一些论点。

在其他文化中,有没有类似“最大诫命”的思想?我认为是有的。包括佛教、道教和儒学。关于这个问题,在拙著《与先知通心》中有涉猎。这里不论述。详细请参考该书。


一、一级通心——人与“道”的通心

所谓一级通心,是指人与道、上帝的通心,尽管这是属于“广义的通心”(通心分为狭义和广义,另外有专门论述)。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深远和深刻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与道、上帝的关系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建立了与道、上帝的关系,当然也就谈不上这样的通心。

我现在暂且把“一级通心”定为与道、上帝的通心。如果以后我的看法发生改变,即使取消这一级别的通心,也会不影响我对以下通心级别的划分,影响以下级别的顺序。

之所以把人与道、上帝的通心,称为一级通心,是因为人的终极关怀至关重要。没有与道、上帝的通心,我们就不会有一个深刻的自我认同、自我定位,没有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在NLP的理解层次中,最高的一层是“Spirit”(精神\灵性),是很有道理的。

如何与“道”通心?

“最大诫命”说: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要做到有活在道中,或者活在上帝之中的感觉。这要求我们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中,每一个要件都要尽可能做到最好。在与道、上帝的通心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体如何做到清晰自己、换位体验、有效影响,我有专文讨论。也请详见拙著《与先知通心》。

每一个层次通心的结果,达到的状态是有差异的。在一级通心层次,最好的状态是大彻大悟、与上帝同在、天人合一等等。下面开始探讨


二、人类的五种不同关系以及通心策略

(一)一级关系和通心:和谐关系的通心


什么是和谐关系?它是指在实际的交往中,至少经常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它包括亲密关系、优秀服务关系、密切合作关系、慈悲关系等。

例如:

1、亲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伴侣关系、亲密朋友、亲密工作关系、战友关系等。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关系不仅是亲密程度最亲密,而且共同生活时间有可能最长,所以可以称为“第一亲密关系”。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夫妻关系的差异非常大。如果一种夫妻关系在实际的生活中,如果没有做到经常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它就还不能够算真正的亲密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夫妻关系从一开始,或者在夫妻的法律关系存续的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并不是应该有的和谐关系,而是其他关系,例如弱互利关系,甚至一般关系。同理,其他的关系如果表面上看是属于亲密关系,例如亲子关系、伴侣关系等,在实际的交往中,如果还没有做到经常能够达到互利、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就还不能够算真正的亲密关系。

2、密切合作关系。常常是由于有团队而形成的关系。即与他人进行合作,一起去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大家有一个高度一致的目标,需要大家协同工作,有明确的分工,其结果应该是大家都悦纳的。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体现出来的关系。女排的教练、队员,她们在场上场下,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3、优秀服务关系。即直接对他人进行某种服务的关系,它是为了直接满足被服务者的某种需要,自己也获得相应报酬。服务者的这种对他人进行的服务,具有帮助性的效果,同时也是他自己所追求的。尤其是对于契约清楚的服务关系。例如,某心理服务工作者,对当事人进行服务,对当事人产生了帮助,排开收取服务报酬等其它因素不议,双方都感到满意。这种情况,就属于优秀的服务关系。如果因为收取服务报酬等问题发生分歧,有任何一方或者双方都不满意,那是专业心理服务行为本身之外的问题。如果要称为“服务关系”,已经是另外的“服务关系”。

4、慈悲关系。即至少有一方具有高境界,与他人建立的,在不需要任何报酬、回报,对他人有益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关系。

例如,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人士的行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不要求回报的公益行为,体现出来的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样的慈悲关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充分地体现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或者说,这样的关系显示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最完整的存在。这样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人类发展的方向,社会的进步,应该尽量促进这些关系的增加和巩固。

这一层次的关系不仅相对容易实现互利的效果,而且相对容易实现“强互利”的效果。所以,这些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也体现为“强互利关系”。例如,某爱心人士对灾民捐赠物品,后了解到物品已经安全抵达灾民手中。

在这个层次,达到的最好的通心结果可以借用“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肝胆相照”等来表述。


(二)二级关系和通心:“弱互利关系”的通心


这一层次的“弱互利关系”,常常是指一些远亲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邻居关系、一般的朋友关系。如果这些关系中,双方有过你来我往,投桃报李的行为,但关系还并不是很亲密、亲近,涉及的利益还不是很大,就可以称为“弱互利关系”。

“弱互利关系”之所以“弱”,是因为缺乏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一样的契约、血缘等的约束和激励。它的亲密程度、友好程度容易发生变化,因而转化为上一层次或者下一层次的关系。在这一层次中,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适用的。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群、QQ群等流行,如何看待这些交流方式?在这些群里,大家一般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一般来说,对于许多微信群、QQ群来说,这与大街上互不相干的路人有一点区别,至少对于建群者,应该是抱有“弱互利关系”的心态,至少期望从中发展出一些“弱互利关系”。其道理很简单,你为什么要建群呢?难道不是为了自己获益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互相获益的心态,你是不可能达到获益的目的的。所以,对于建群者,多少应该有一定的服务心态,为大家提供某些方便、利益,这样你建的群的人气才可能旺盛,才可能达到你的目的。当然,对于加入者,则最好至少也有“互利”心态,不要一心只想去索取。在一些心理学群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入群者抱着享受服务的心态,对于群主、管理人员以及群友有不适当的要求,或者破坏群规,一进去就发广告等。

(三)三级关系和通心:一般关系的通心

活在社会中,我们常常有大量的关系属于一般关系,它们没有明显的、比较大的利益冲突,也没有竞争需要,例如,一般的邻居、熟人、同事。

在这一层次,其关系也可以有向上或者向下的方向转化。但如果转化的成本较大,人们常常就会采取保持现状的策略。

西方有格言:好邻居不如好篱笆。这里的篱笆、墙,指的是人际关系界限。人际关系界限的清晰,正是通心的结果。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的也是人际关系的界限问题。如果没有什么需求,就不要纠缠。这样,一旦有什么需求,也比较容易产生互利。

这一层次的关系,常常也发生一些波动。在一些情况下,常常需要主动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这一层次关系的通心结果是和平共处,相处和睦、友好。

人们常常把“与人为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人抬人,无价宝”等看成是这种关系的处世之道。


(四)四级关系和通心:利益相争关系的通心


这一级的通心,是由利益冲突关系决定的。从这个利益相争这个层次开始,越过了一般关系,进入非和谐关系。

在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中,“冲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美国社会学家伦德尔·柯林斯在专著《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中提出了8个公设:“1、每个个体构造他自己主观现实。2、个体的认知是在社会沟通中构造起来的。3、每个个体都具有影响他人主观现实的能力。4、每个个体都力图在他自己和他所接触的他人可得到的资源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主观地位。5、每个个体都对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予以最高评价,并且尽可能地表现和谈论它。6、每个个体都追求那种能够给予他最高主观地位的社会接触,避免那些他只有最低社会地位的接触。7、在个体的资源存在着差异的地方,社会交往必然包含着在定义主观现实权力上的不平等。8、在存在着不同权力而又不能够直接撤出的场合,必然酝酿着冲突。”《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0页。)

伦德尔·柯林斯的论述,对于理解这一层次的关系是有用的。他指出了人际冲突的一种动力机制。

非和谐关系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优势、控制,获得自身的利益,获得竞争的胜利等,它不是为了双赢、多赢,而是单赢。例如,竞争关系、利益冲突关系、对抗关系、敌对关系等。敌对关系是非和谐关系中最严重的一种,我们把敌对关系划入下面一个层次。

也就是说,非和谐交往至少包括以下行为:

1、竞争行为;

2、利益相争行为;

3、对抗行为;

4、敌对行为(在国际关系中有可能爆发战争);

……

在竞争性的、利益冲突性的、利益相争性的、对抗性的关系中,“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仍然适用。

这个层次通心的好结果当然是争取自己获胜。处理好这一层次的关系,需要有一些关于竞争和冲突的规则。在这些规则的前提下“好说好商量”,大家至少可以避免更多的损失。通心力更强的一方,常常可以在利益的获得上,取得一定优势。在这一层次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竞争、利益相争的规则,这种关系很容易下滑为恶意的对抗,甚至敌对关系。在这个时候,人们常说的话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五)五级关系和通心:敌对关系的通心


敌对关系是人际关系中冲突性、不可调和性、对抗性最强的一种关系。敌对关系最严重的形式是战争。

一般来说,尽管竞争性的、利益冲突性的、对抗性的交往的主要目的都不是达到共赢,而是单赢,而是为了保证、维护、争取、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在战争中,更是为了战胜对方,使对方让步、屈服甚至消灭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应该怎样运用呢?

通心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可以说没有任何变化。通心的第二个要件“换位体验”,除了内容没有任何变化之外,其实施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例如,为了了解对方的情况,使用间谍。第三个要件“有效影响”:“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在一些情况下也要发生变化。在战争中,即使也有可能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某些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一般来说,第三个要件就要变为“有效行动。以对方难以对抗,甚至无法对抗的方式来战胜对方。”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置对方于死地”等。

战争有极大的风险。因为对方也会千方百计用你不能反抗的方式致你于死地。所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战争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战争即使取得胜利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是赢家也会有重大损失。

光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战争并不是敌对关系的最佳处理,敌对关系的最佳处理,是使其上升,上升到一般关系,甚至弱互利关系,至少是利益相争关系。

人类关系可以变化和转化。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严重纠缠所导致的结果。冲突会造成人际关系恶化。无论是利益一致,还是利益不一致,在纠缠的情况下,都可能造成冲突。

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冲突,冲突可以分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而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是战争。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暴力冲突乃至战争?有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诸多原因。这不是本书详细探索的主题,但从通心理论角度看,至少包括沟通成本过大,无法进行非暴力性质的沟通,导致难以维持既有的秩序,导致关系恶化。

美国戴维·迈尔斯所著《社会心理学》,是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美国戴维·迈尔斯该书在论述“战争与误解”的主题时引证说:2004年,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拉尔夫·怀特“在他97岁高龄时发布了一篇顶尖文章,总结了一些由于误解而引发战争的研究分析(1968,1984,1986)。在回顾了上个世纪的十场战争之后,怀特报告说每场战争至少存在三种误解:低估对手的实力,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合理化,特别是把对手妖魔化。他观察到,低估对手的实力使希特勒有胆量去攻击苏联,日本有胆量攻击美国,美国有胆量介入朝鲜和越南战争。而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合理化、把对手妖魔化是战争的标志。21世纪初期,美国和伊拉克在谈到战争时,他们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邪恶的’。对乔治·布什来说,萨达姆·侯赛因就是一个‘凶残的暴君’,是一个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胁这个文明世界的‘疯子’。而对伊拉克政府来说,布什政府就是‘邪恶帮派’(Preston,2002)。”(【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489页,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拉尔夫·怀特总结的这三种误解,即“低估对手的实力,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合理化,特别是把对手妖魔化”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来看,不外乎都是没有做到“清晰自己”和“换位体验”。

“真相不会出现在如此冲突的观点之间。在思考他作为和平心理学家的一生时,怀特总结道:‘有效感知是对抗仇恨的解药。’同理心——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觉——是‘阻止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理心可以避免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因误会而导致战争的危险,使他们倾向于不打仗。’” (【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489页,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拉尔夫·怀特在这里谈到了“同理心”。它大致对应于“通心黄金三要件”的“换位体验”。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作为具有“大我”的政治家,应该在保证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关于“同理心”,甚至类似“通心”的说法,创造更多的沟通的渠道。

在一个社会中,负面情绪宣泄的渠道越多,冲突则可以减少。专制和压服表面上可以暂时缓解冲突,但却最终掩盖不了冲突,反而会使冲突以恶性的、难以控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冲突的掩盖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的扭曲。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一旦社会出现某种缺口,压抑的冲突就会以不可控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三、人类关系的转化


人类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不断在发生变化、波动、转化,或者好转或者恶化。例如:

在夫妻关系中,夫妻有可能冲突,甚至演变为离婚大战。亲密关系下滑为一般关系,甚至下降恶性的利益相争关系。最后走上法庭,以法律来解决。

在战争中,对方的俘虏加入自己军队,有可能由敌对关系转变为一般关系甚至合作关系。

在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和希拉里,在竞选时是利益相争关系,甚至带有点火药味,几近敌对关系。选举结束,希拉里主动改善关系,向特朗普表示祝贺,其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暂时转为一般关系。特朗普也回了话,听起来就是另外一种完全友好的感觉了(当然,他说那些话的时候,更重要的通心对象是民众)。

人类的关系不断地在发生变化。这里的关系转化,是指有意识的关系转化,一般分两种:

1、从5到1的转化,即从低层的敌对关系一直到高层的和谐关系的转化。

2、从1到5的转化,即从高层的和谐关系一直到低层的敌对关系的转化。

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的能量的有限性,通心需要付出成本,人类的关系的转化都是具有极大局限的。

人类的五种关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圣经·新约》中关于“最大诫命”的表达非常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连续统一体:

1、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

2、其次也相仿,要爱近人如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中国基督教会印制的《圣经》的译法是“爱人如己”,但按照希伯来文、希腊文的原文,都应该译为“爱近人如己”或者“爱邻如己”。除中国基督教会印制的《圣经》的译法外,《圣经》的其它版本,包括中国天主教会的版本都是“爱近人如己”。(参阅:1、中国天主教会主教团印《圣经》,第1542页。2、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新约圣经》(并排版六对照)第70页——71页。)我认为,“爱近人如己”体现了当时耶稣对人际关系更深的洞察(这个问题另外有讨论),也更加支持了本文的一些论点。(请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与先知通心》)耶稣的说法,我国儒家也有类似的意思。例如,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在一定意义上,从1到5,即从和谐关系到敌对关系,都是最大诫命中“爱近人如己”的细化、扩展。

人与人的关系,从一级到五级 ,人们愿意“爱人如己”的态度逐步递减。耶稣说“爱近人如己”,是非常合理的,洞察了人际关系的层次性,考虑到了通心的成本问题。通过努力,人们的“近人”可以越来越多。

一级和谐关系是人类的理想的、美好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关系的增加,是完全有可能性的。例如,一个人随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层次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通心力的不断提高,他的和谐关系会明显地增多。

第五级的敌对关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它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可以向上转化。如果说,作为个体来说,这种转化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群体,乃至国际关系,就比较困难。“有时候有时冲突双方的紧张和怀疑程度如此之高,不要说解决问题,就是沟通都是不可能的。每一方都会威胁、逼迫或者报复对手。更不幸的是,这种行为是相互的,使得冲突愈演愈烈。因此,是否可以通过一方的无条件合作来安抚对方,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呢?事实上通常是不行的。” (【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489页,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人类的一级和谐关系是最理想的人类关系。从个体来看,随着个体的成长,心理健康的水平的提升,通心力的增强,其和谐关系也会增加。那么,作为人类总体来说,也可以说具有这样的趋势。人类和谐关系的增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类关系中的每一种关系的增加,都意味着其他关系的减少。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人类以后只会存在某一种关系。和谐关系与其它四种关系长期共存的,我们研究人类的共生,就是要研究人类这五种关系的演变。

人类的五级敌对关系,显然是可以减少的,如果要完全消除,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至少还有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低层的关系向上转化,越是向更高的层次转化,越是困难。但是,关系的越级转化,例如,从五级的敌对关系转到一级的和谐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正如俗话所说“不打不相识”。原来是敌人,可以变成友人甚至亲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奥斯古德(Osgood,1962,1980)提出了一种转化敌对关系的方案。其步骤,是逐步(graduat)、互惠(reciprocat)、主动(initiative)地减少紧张(tension reduction),故称之为“GRIT”。

“GRIT要求一方在宣布希望调和的意愿之后,做出一些小的意在降低冲突的行为。发起调和的一方,在实际每一个表示调和的行为之前都声明这种希望减少紧张的主张,并邀请对手进行回报。这种声明可以建立一种框架,使对手能正确理解其意图,而不是当作示弱或欺诈。并且这种声明也给对手造成了舆论上的压力,使他们必须遵循互惠规范。接下来,发起者必须如声明中所说的做出一些可以证实的和解行动,以建立信任与真诚。这可以对回报行为施加压力。调和行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提供一些医药信息,关闭一个军事基地,取消贸易禁令等,但是不要让任何发起者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非常大的牺牲,并且要让对手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做出回报的方式。如果对手出于自愿进行回报,那么它自身的和解行为会缓和其对立的态度。GRIT是和解性的,但不是强制的,没有灵活调节的余地。这一策略可以通过‘保留反击的能力’来确保双方各自的利益。最初的一些调和行为可能要使双方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并不会危及各自的安全;相反,这是让双方从剑拔弩张的台阶上面下来的一个方法。比如,若其中一方采取了暴力行动,而对方却报以友善,并申明他们不会容忍任何倾轧。而如果这时对手也提供了相当的或者稍超出的回报行为,那么,这种回报就不是一种会导致冲突升级的过激行为了。” (【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489页,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按照通心理论来看,GRIT不过一个通心的理论和方法在关系处理负面的精彩的运用,它比较精辟地体现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四、关系转化的底线与上线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要了解在一种特定的关系中,你和对方的底线上线是什么。

所谓“底线”,是指在一个人际关系中,如果任何一方越过了这条界限,就会破坏这种关系,使得这种关系向下转化、降级、恶化。

所谓“上线”,是指在一个人际关系中,如果任何一方往上突破了这条界限,就会助推了这种关系,使得这种关系向上转化、升级、优化。

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看,弄清楚自己底线和上线,是成功地做到了清晰自己;弄清楚对方的底线和上线,是成功地做到了换位体验。

分不清底线和上线,即没有界限,就不可能做到通心,会给人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

分不清的原因,常常是由于背后有自卑、愤怒、恐惧等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五、决定关系的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不同的关系?为什么人们会认定某人是自己的亲密关系、弱互利关系,而不是一般关系?为什么人们会认定某人是一般关系,而不是亲密关系?等等。

决定人们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本书对此只提出一个大体的看法,不做详细探讨。全人心理学认为,就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两个:

1、需要满足状况。关于需要满足状况,全人心理学采取的参考构架,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人需要层次论,即人类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这七种需要的性质是类本能的,也就是说,它们有人种遗传的基础,但它们的呈现以及满足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文化等因素。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其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这七种需要展开的,而它们的满足,又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制约。

2、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们的这三观,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们在某种意义也是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

处理好人类不同关系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通心。面对人类的不同关系,首先要有相应的通心策略。但有了相应的通心策略之后,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关系的变化和转化问题。

关于人类的五种关系,全人心理学有以下看法:

1、敌对关系是人类共生以及生存质量的威胁,人类应该为消除敌对关系而做出努力。全人心理学对此有一个重要理念和信念: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通心成本过大,来不及或者暂时没有缘分让关系向上转化的“朋友”。

2、人类应该减少恶性的利益相争关系。

3、人类的个体应该有一定的亲密关系。

六、关系向上转化的关键


人类的一切痛苦、纠缠,都源于人们对人际关系(也包括与物的关系,但这里暂且不论)的错误的认识和态度,用通心理论来说,这叫界限不清楚,关系混淆。最简单例子,最极端的例子,是认敌为友,或认友为敌,在我所做的心理个案中,某某某以前曾经把老婆看成是自己的敌人,要夺他的财产、房子,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要做亲子鉴定,这是严重看错了关系。有点“被迫害妄想”。

与此形成对照,有“钟情妄想”。这方面我也处理过一些案例,例如,一位女性,她认识一位男性,明明这位男性对她并没有一点性爱意思,她却认为这个男的喜欢他,不断地给他发信。这个男的解释也没有用,她认为是男的是故意在考验她。这男的苦不堪言。没有办法,这个男的最后找到她的领导才解决问题。

在现实中,大量的是这一类情况:男女谈恋爱,经常分不清楚。某女遇到一个男的,他很帅,也善于表达,她很喜欢他,那个男的不过是经济上有需要,主要是把她当作利用对象而已。男的不断地向她借钱。她居然为此付出了200万元的代价!

这些事情的根源都在于人们内在的心结没有解决,看不清关系,所以活在世界上第一步要区分关系。

要分清楚关系就要学会通心。

人类的关系是极不稳定的,这是因为大千世界,人们的心理状态、动机、欲望、需要满足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不保持清醒的状态,就容易在生活中迷失方向,并且付出代价。

如果一个人对你不诚实,他对你有所求,想利用你,而他要隐瞒这一点,用一个钩子在引你上钩。实际上你们的关系最多只是一般关系,甚至是利益相争关系或潜在的敌对关系。

不少谈恋爱的人,对于真相缺少洞察力,一旦发现真相,就会崩溃,因为人们在谈恋爱的时候,都被欲望遮住了眼睛。所以人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洞悉对方的实质情况很重要。

把关系向上转化的因素和关键包括:

1、当事人的能量层级和状态;

2、当事人的需求满足状况;通心力的大小。

等等。

一般来说,按照大卫·R·霍金斯的能量层级理论,一个人达到了“中立”(标度值250),需求满足达到了尊重需求作为“优势需求”以后,才容易做到保持关系不下滑,并且向上转化和提升的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父母的能量层级在“中立”以下(或者需求满足状况停留于归属需求),经常处于愤怒、抑郁、无奈、恐惧、欲望等状态,他们就会处理不好夫妻关系乃至亲子关系,致使本来应该是和谐关系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下降为一般关系,甚至是利益相争关系。

个人与个人关系是如此。国与国的关系也是如此。许多敌对、对抗,来自彼此缺乏了解。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在其名著《论中国》中,谈到了他第一次与周恩来会面的情景:“我用了华丽的辞藻来做开场白,我说:‘有很多游客来过这片美丽的土地。对我们而言,这又是一片神秘的国土。’这时候,周恩来摆了摆手,打断我说:‘你会发现,它并不神秘。你熟悉之后,它就不会像过去那样神秘了。’”(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等译,第238页,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第二版。)那一次外交活动,堪称世界外交史的一个典范,通过有效的沟通(当然也不乏“通心”,双方的关系成功地从敌对关系飞跃到了至少是“弱互利关系”,甚至更多。


来源:许金声《通心的理论与方法》


周恩来与基辛格


该书于2019年长春出版社出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