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军官战俘营简述和汇总

对二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未来这个小小的头条号会成为头条里面二战资料最详细的资料库。

一、二战德国军官战俘营的设立和命名规则

战俘管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德意志作为一个在铁血中崛起的帝国,其历代的统治者们,在怎样利用战俘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上,同样也备受困扰,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在一战时期,德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战俘管理体系。此外,作为1899年海牙公约和1929年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德国在两次大战期间,至少在表面上,都依据条约规定,建立起了一些相对人道的战俘营。而对于那些价值较高的军官,德国人还专门设立了独立的“军官营”进行羁押。

1941年,关押在科尔迪兹城堡军官战俘营的盟军军官

军官营的德文全称为“Offizierslager”,其缩写为“Oflag”,二战期间,这些军官营在组织体系上归属德国国防军陆军,并划归到相应的军区管理。除了这些关押军官的“军官营”之外,德国空军和海军还分别建立了羁押空军战俘的“空军营(Stalag Luft) ”以及羁押海军战俘的“海军营(Marlag)”。关押在这些战俘营的战俘除了在二战前期有部分波兰战俘之外,大多都为西线战场的战俘,出于宣传的需要,这些战俘营的待遇较之其他战俘营,尤其是羁押东线战俘的战俘营而言,要高出很多,不仅能够得到相对人道的待遇和相对充足的食物,在物资不紧缺的状况下,甚至还能偶然收到红十字会所分发的包裹和极少量的肉类补给。

1944年德国战俘营的分布

在命名规则上,大部分的军官营都是军区编号加营区的顺序号,譬如二战期间德国安全级别最高的战俘营,位于萨克森州科尔迪茨城堡,其正式编号就是Oflag IV—C,因此,该战俘营可以直接理解为第4军区第3军官营。

二战期间,德国共计建立了144座军官战俘营。

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战俘营是以军区体系为基础来进行管理的

二、二战德国军官战俘营汇总(第2军区)

位于德国东北部,其中以斯德丁为核心,控制着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州的第2军区,共计设立有5个军官营。

第2军区军官战俘A营(Oflag IIA)位于今天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普伦茨劳,该军官营成立于1941年2月,解散于1944年12月,驻防部队为289国土守备营。

第2军区军官战俘B营(Oflag IIB)位于今天波兰西北西滨海省南部的霍什奇诺,彼时该城镇还隶属于德国,被称作阿恩斯瓦尔德( Arnswalde),该营成立于1939年10月28日,解散于1940年,

第2军区军官战俘C营(Oflag IIC )位于波兰西北卢布斯卡省多别格涅夫,1871年至1945年,该城镇归属于德国,其德文名称为沃尔登堡。第2军区C营建立于1940年6月,解散于1945年1月,主要用于关押波兰的军官战俘。沃尔登堡除了第2军区C营之外,还建立有一个专门羁押试图逃跑外国奴工的监狱,当然该监狱所监禁的大部分还是波兰人。该营地的驻扎部队为225国土守备营。

第2军区军官战俘D营(Oflag IID),位于今天波兰西北部西波美拉尼亚省的博尔内苏利诺沃镇,该地区的德文名称为大波恩(Groß Born),在划归波兰之前归属于德国的波美拉尼亚省。该军官战俘营成立于1940年6月,主要关押法国战俘,第2军区军官战俘D营运营截止到45年,但具体解放日期不详。

下期文章预告《二战德国军官战俘营汇总(第3军区和第4军区)》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战资料局的头条号,更多二战资料持续归纳、整理和放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