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华山徒步行记(三)擦耳崖、苍龙岭、金锁关

2020年8月1日11点40分登上北峰后,在北峰游玩拍照大约1小时30分后,于13点10分开始开始自北峰擦耳崖前往金锁关。


擦耳崖

擦耳崖是北峰去其它诸峰的通道。它是一面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是一条细长的山道,道路狭窄,一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走在路上,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耳朵擦到旁边的崖壁石头上才能通过,所以名叫“擦耳崖”。

2020年8月2日摄于华山擦耳崖。

次日下山返回到擦耳崖时拍摄的照片。

2004年4月30日拍摄的照片。

狭窄的石阶左侧有擦耳崖的介绍,右边的崖壁上刻有:擦耳崖三个大字。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568~1610)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bū)客时时属耳垣(yuán),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

擦耳崖右侧崖壁上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这是:道法自然。如果不写出来,你认识吗?

仙人砭 万历甲申 苏庵武成

仙人砭。

雄壮山河 江西但去非

雄壮山河。

一览 光绪甲辰秋 署华阴县事楚南邵阳刘华源志

次日下山时拍摄的照片,身后不远处就是擦耳崖石门。

白银世界。

辛亥革命先贤、同盟会元老之一马彦翀(chōng)所题写的“白银世界”就是其中艺术性和历史价值兼顾之作。1938年4月,日军侵华已经差不多一年,国共联合抗日的事宜却迟迟未见定夺。无法在军政上为国效力的马彦翀一直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愁思中。有一天,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时任陕西华阴等六县战时后方勤务监督专员的李藩侯邀请老朋友马彦翀前往华山一游,寄情于山水。一行人在山顶留宿,当晚天降大雪。虽然彼时华夏大地已经春意盎然,但华山之巅却变成了白雪覆盖的奇异世界。马彦翀触景生情,心潮澎湃。在华山管理人员的恳请下,他挥毫泼墨写下“白银世界”四个大字,落款为:“偕内子程彦玉,李藩侯夫人李筱兰及石天柱严秀侬夫妇,同游遇大雪,山白如银,别有天地,因留题!商山马彦翀”。

祥瑞西岳 丙子秋遍游诸峰 靖边张廷祥书

千里烟云 张敬之范良丞范季和刘云亭贺光韬杜鉴如郗福堂 民国三十年三月念三日同游纪念

涧壑烟霞 三原贺瑞麟 同治八年八月

名镇西郵 民国八年季春望日 古镐王荣镇题

一路边欣赏石刻、边拍照。上面这张照片是下山时所拍。

愿为冬日。民壬戌冬 陕督军署副官合肥殷锡岩书

愿为冬日。

走到“愿为冬日”石刻处,旁边有个观景平台,我走到平台上,有个“华山论剑”的标志,旁边是金庸作品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华山论剑石刻后面,就是北峰。


卧牛石

从平台下来继续前行,看到一块巨石,名叫“卧牛石”,于是爬上去拍照。据说卧牛石和自古华山一条路上的险道"老君犁沟"是来自同一个故事,说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化成了一块巨大的石头。

大石上镌刻有“自古华山”四个大字。身后就是东峰、西峰组成的元宝。

从卧牛石上拍照完后,在石头的另一面拍摄的照片。

卧牛石。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景观。由于水平和垂直节理控制,花岗岩岩体被切割为许多岩块,棱角部分最容易被风化、崩解,逐渐圆化,形成球状体。崩塌花岗岩石块因球状风化作用,往往可以形成近似圆球的石蛋。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区独特的微地貌景观。

从照片中两块大石的中间穿过,有两条道路,我们沿着右边的道路继续前行,左边崖壁下就是日月岩的“念岘台”,次日下山返回时才欣赏到此处的景色。也就是下面一段要写到的——日月岩。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一张照片,可以更加直观看到日月岩两条道路的情况,我们就是顺着照片右侧的石阶向上爬行的,次日返回时,走的照片左侧的石阶。


上天梯

“上天梯”在擦耳崖南,因上接日月崖得名,为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天梯高二丈余,宽能容两人并行。倾斜度几乎为90度,垂直上下,犹如从天上掉下的一个梯子,又因为上边是日月崖而得名。梯路开凿在在直立如削的岩石上,虽高仅二丈余,但因面临万丈绝壑,旧地时梯下回旋处只有一线之地,就倍增登临的艰险。

“天梯”是在近90度的山壁上凿出的石阶,人要依靠两条铁链爬上去,天梯高约七米。中间石刻:雄哉华山。山上岩壁石刻:雙扶灵曜 光绪甲午仲秋 督学使者黎荣翰书。旁边还刻有:南无阿弥陀佛 丁丑仲春 张汉捷温起凡同刊。

念岘台。念岘台的上面就是通往苍龙岭的上行道路。


日月岩

"日月岩"由两块石头组成,左边的代表"日",右边的代表"月",上面有石刻四个字是"云天弧光"。在这座以险闻名以石传奇的西岳华山,日月岩以自己的故事传说吸引着游人。传说在日月岩周围,每当下雨的清晨,常有几缕电弧一样的光芒划过,特别耀眼,有人说是雷鸣前的闪电,但弧光过后并无雷声。

雲天弧光,卅三年八月一日弧光出現此處,楊悵題記,丁隴木。

据说因为岩石断崖一裂为二,形成一大一小,有人便指大者为日,指小者为月。相传有时在夜晚,这里会出现一道非常耀眼的光,即为“云天弧光”的来历。

相传武则天当年上华山走这里,看到这两块形似日月的石头,就别出心裁地给自己的字号创造了一个“瞾”字,因为这两块奇石上顶青天,下临空谷,唯我独尊,是光明与权威的象征。武则天还改名为"武曌",还曾自己作诗"日月当空曌,则天长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间我最傲"。

8月1日上行时,上天梯、日月岩周边的照片没有拍到,上面几张照片是次日8月2日自金锁关返回北峰时,沿下行道路途径上天梯、日月岩时拍摄的。天梯就没有往上爬,略微有点遗憾。

奇秀甲天下 丙子年夏 贾治邦

俯视中原

四季平安 中华民国七年五月廿日 西陆军第三旅六团三营十一连连长杨己信

护军保民 中华民国七年五月廿日 陕西陆军第三旅司令部差官长刘远洪

四季平安、护军保民。

乘龙攀云 宝斋石成璿率长子棠南

乘龙攀云。

上面几张照片均为次日(8月2日)下山时拍摄的。


苍龙岭

华夏一柱 丁丑初夏 李延龄

经日月岩后继续行走,石阶右边岩壁上刻有:“华夏一柱”四个大字。

沿着石阶继续行走。

13点42分到达苍龙岭观景平台,此时从擦耳崖开始行走已经将近32分钟。在苍龙岭前的观景平台略微休息了几分钟。

远望东峰、西峰,此时已经起雾了,刚才还能看到的山峰,此时已经看不见了。

次日下山时返回到此处拍摄的照片。

穿过这个石门,继续前行,就到达——都龙庙。

都龙庙在苍龙岭下,始建于北魏,南出庙东侧门即苍龙岭。庙始建时称胡趋神寺,《水经注》记述:“化山搦岭,北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祠祀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清以后被俗称为都龙庙,又作督龙庙,庙内塑像为龙君。庙的更名与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道路、伤了龙脉的传说有关。过了都龙庙,就该爬苍龙岭了。

都龙庙外柱楹联:河汉汪洋江湖滔滔波浪涌;雲霄雷電霹雳震震霈雸霖。内柱楹联: 持节云霓 万斛携西天灵雨;垂旒(liú)琼庭 一朝称东海波臣。

登天云梯 武成题 天云 苍龙岭 吴伯與邢子愿

崖壁上刻有:苍龙岭、登天云梯。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

明清时期,该岭开始修建台阶,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我站在铁链外侧的下行道上拍摄的这张照片。

2004年4月30日在苍龙岭拍摄的照片。

沿着石阶继续爬行,远远望去,崖壁上的“云海”两个大字十分醒目。

回望北峰,已经笼罩在云雾之中。

次日下山时拍摄的北峰景色。

景色迷人,不虚此行。


飞鱼岭

由于飞鱼岭只能是下山时才能经过,所以特意将飞鱼岭一段穿插至此。下面一组从照片就是自飞鱼岭前往都龙庙的照片,均为8月2日所拍摄。

岩石上刻有: 腾躍(跃)金天 王崇修题书。

远眺北峰,照片中的休息亭就是8月2日自金锁关至北峰时,吃早餐的地方。

沿着石阶下山。

继续眺望北峰,再往下走就到达都龙庙下面的观景平台了。


韩退之投书处

苍龙岭的尽头有一个平台,平台东南为逸神崖,崖壁上布满石刻,而且题字非常有趣味,最著名的就是“韩退之投书处”。传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写好遗书,扔下山谷。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后来,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到苍龙岭,想起当年韩愈的胆怯,放声大笑,并在崖壁留下题刻。

石刻从右至左:雄镇关中 三十四年夏 偕内子张初静 遍游诸峰 归来书此 然余于斯已三履矣 冯(立目) 赵松泉。韩退之投书处。亦可探珠(在最左边,没有拍到)。

往上看,刻有:云海、峻秀。在崖壁最上面的“云海”石刻边,有四个圆,为华山字谜之首。

崖壁上的石刻,从左至右侧,从上至下分别是:苍龙岭,峻秀 江苏陈正飞书 。逸神岩 武成 。飞虹 星搓道人。晋武乡赵文备先生百岁笑韩处(在最下面,没有拍到)。

刻在崖壁上的石刻。明人袁宏道的诗真实地道出了登山者的感受:瑟瑟秋涛谷底鸣,扶摇风里一毛轻。半生始得惊人事,撒手苍龙岭上行。

奇险灵秀 民国念五年秋奉令测量华岳形图 富平邵文玄盩厔赵仙舟兴平苗福堂同题。

继续沿着石阶爬行,旁边的崖壁上刻有:看看我们的河山、奇险灵秀。


五云峰

五云峰在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中峰的必经之地。

经过五云峰石门,穿过一个宾馆,就到达一观景平台。

祥云捧日 李光汉书

观景平台的地面上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祥云捧日。

将军石 池阳禹龙

不远处有一将军石。

履险如夷 民廿四年十月同游岳顶 罗翼群徐茝龄夫妇题

鸿声 甲戌年 姚子扬撰

继续前行,石阶右侧的崖壁上刻有石刻,字体遒劲。

这张照片是次日下山时拍摄的。

2004年4月30日拍摄的照片。

继续前行,14点42分,到达“断壁悬崖”观景处。当时就拍摄了一张介绍,此时已经开始下起微微细雨,四周云雾迷漫,什么景色也看不到。

次日下山时,在此地拍摄的景色。怎么样?一个字,美。

沿着标识继续前进。云雾缭绕中,时而微微细雨。


仙掌崖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是指东石楼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一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奇瑰壮观,被列为陕西的“关中八景”第一景。

行走到此处,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到,就拍摄了一张仙掌崖介绍的照片。

2020年8月2日摄于华山仙掌崖。

传说仙掌印为巨灵神劈山河以解山下黎民饱受水患之苦所留。有李白诗为证:“巨灵咆哮劈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

次日(8月2日)返回到仙掌崖时拍摄的照片,仙掌巍然矗立,景色如画,令人如醉如痴,叹为观止。

1986年7月摄于仙掌崖的照片,转眼已经34年过去了。

站在仙掌崖处向东眺望,江山如画。

过了仙掌崖继续行走,云雾中的松树。

经过一段险路,右是上行,左是下行。下行路更陡峭,是在一块巨石上凿出的台阶路。巨石中间有河南项城袁保恒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途经五岳,谒金天宫,为祖母祈寿,为河陕汝祈雨。袁保恒是袁世凯的叔叔。

石刻:项城袁保恒督饷关中,同治癸酉(1873),关陇底定,奉命归里,为大母称百岁觞。还经历西岳,历五峰,谒金天宫,为大母祈寿,为河陕汝祈雨。光绪乙亥(1875)奉还朝上命,大母康疆,河陕汝仍岁灵澍顺应。磨崖勒石,以彰神休。

督饷:管理西征粮务。底定:平定,安定。称觞:举杯祝酒。 灵澍(shù ):及时雨。神休:神明赐予的福祥。

继续沿着石阶爬行,走到上面,就是锦鸡守玉函景点了。


锦鸡守玉函

锦鸡守玉函是一处石景,位于金锁关下,由两部分构成。一石长约丈余,宽约五尺,厚约六尺,有盖覆其上,形若玉函;另一石在侧,形象宛如锦鸡,有头有尾,羽纹斑斓,两石合成锦鸡守玉函之态。

当天到此处已是云雾缭绕,忙着用手机拍摄抖音,就没有拍照,这是次日下山时拍摄的照片。


金锁关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式石拱门,始建于唐,是通往东西南中峰的咽喉要道,也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终点。这里的热闹堪比北峰,上下过关的人群鱼贯出入,络绎不绝。此地景色绝佳,北望苍松翠柏,怪石林立,尤以锦鸡守玉函最为形象逼真。关前关后,金锁环绕,彩带飘飘,一大奇观。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 ,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14点53分到达金锁关,在小雨中拍摄的金锁关景色。

次日下山时拍摄的金锁关。

2004年4月30日在金锁关拍摄的照片。

金锁关的铁链上,挂满了锁子。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也是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回想16年前,也就是2004年的4月30日,在此处买了一把锁,锁在铁链上。“一把连心锁,锁定你和我”。

次日从中峰下来时拍摄的金锁关景色。

次日(8月2日)早晨7点20分,站在金锁关向东眺望,景色如画。

华山无墨千秋画。

金锁关远眺,群山逶迤,云蒸霞蔚,就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华山无墨千秋画。

至此,2020年8月1日,13点10分自擦耳崖开始前往金锁关,于14点53分到达金锁关,共用时1小时43分。

8月2日,7点25分开始自金锁关开始前往北峰,9点13分到达擦耳崖(8点30分开始早餐,用时大约20分钟),共用时1小时48分钟。

8月1日自北峰擦耳崖徒步至金锁关,手机照片显示的时间节点:擦耳崖(13点10分)→卧牛石(13点22分)→都龙庙(13点47分)→苍龙岭(13点49分)→韩退之投书处(14点)→五云峰(14点26分)→仙掌崖(14点44分)→金锁关(14点53分)。

上一篇:西岳华山徒步行记(二)北峰——云台峰

下一篇:西岳华山徒步行记(四)南峰——落雁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