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你真的能找到懂得自己的知音吗?

昨天有人问小岩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的哪个主角,小岩的回答是令狐冲,今天就讲讲《笑傲江湖》好了。


小岩读《笑傲江湖》时年纪很小,重读时,正是读书的年纪,没钱上网,不怎么都找不到第一册,只好把后面的故事读了个烂熟。直到很久以后小岩寻回第一册,才想起贯穿全书的《笑傲江湖曲》。第一册中令狐冲首次听闻此曲,此曲出自魔教的曲洋和衡山派的刘正风之手,据说这首曲子是脱胎自《广陵散》。


这个设定特别有意思。历史上与《广陵散》最有渊源的自然是嵇康,嵇康这人脾气特别硬,最后也因此杀身。据传在嵇康死前曾演奏《广陵散》,并宣称:“《广陵散》于今绝矣”。


关于《广陵散》这首曲子,还该提到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聂政”。

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聂政的父亲因为替韩王铸剑延误了工期被杀,聂政要刺杀韩王为父报仇。据说聂政到山上跟仙人学琴,学成后名动京师,也因此得以接近韩王,亲自为其演奏。最后聂政一举刺杀成功,随即切腹自杀。


最初的《广陵散》是否就是当时聂政所弹奏的曲子不得而知,也有传说嵇康某夜忽有奇遇,因而学会这首曲子。传说难考,但在当时的广陵一带,民间曾流行类似的曲子,曲中诉说“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这些应是可能的。至于嵇康是否就着这个传说替《广陵散》加工,又如何去诠释这段故事,只好任后人想象了。

《刺客列传》也记载了聂政的故事。不过被刺杀的人是“韩相侠累”,而委托他去刺杀的人则是韩国的大臣严仲子。这段记载中,聂政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只身刺杀了韩相,再切腹而死。这段故事历来被视为“士为知己者死”之典范,《广陵散》中歌颂的也是这份知己之情。

金庸先生特别选择《广陵散》作为故事原型,当也与此有关。曲洋和刘正风的情感,超越种种江湖价值、社会规范,只为了彼此的琴音萧声能够和鸣。所谓知己、知音,大致上就是这么回事。


历史上知音的故事很多,庄子与惠施、伯牙和钟子期等等,这些故事也让许多人始终向往着能够在万千人海中找到一个听得懂自己话的人,甚至有人一生都在苦等这个人的出现。

然而,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回头看看令狐冲,一生之中,究竟有几个人真正听懂他的话?陆大有不幸早死,不过这师弟虽与他合得来,却未必真的了解他。仪琳固然善解人意,但在读解令狐冲的心事时,却少了一种天生的契合感。


小岩偶尔觉得天生能懂得令狐冲的,恐怕只有隐居华山的风清扬,以及潇湘夜雨莫大先生,可惜金庸先生没有花更多的笔墨写这二人。尤其是风清扬,与令狐冲的互动实在是太过短暂,留下的想象空间多到读者有些心痒难耐。在人生中真正扮演起读解令狐冲心事的角色之人,当推岳夫人宁中则,以及后来一心倾慕、付出一切的任盈盈。


任盈盈在《笑傲江湖》的整段故事之中,基本上是依傍着令狐冲而生的,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样的设定在金庸先生的故事中是较为罕见的,至少在其他的设定之中,诸如黄蓉、小龙女、赵敏、周芷若等等,她们自身的故事都比任盈盈要精彩得多。比起金庸其他故事的女主人翁,任盈盈是相对不立体的。只为了金庸先生要塑造一个“懂得”令狐冲的角色。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份“懂得”,是后天的努力理解,而非先天的契合。


天生契合的人固然可贵,但却未必对自己有情,也未必有缘分。很多人一直期待那个知音之人出现,甚至妄自把某个人想象成万中选一的知己,却忽略了身边某些努力想“读懂”自己的人。

令狐冲一直苦恋岳灵珊,某种程度上也期待了岳灵珊能在情感上有所回应,可惜的是,这个想法可能一开始就错了。直到岳灵珊临死前哼出福建山歌,令狐冲心头被猛然敲上一记,这份错放的情感铸成的无奈与无解,也被深深埋在心底。


而任盈盈一直都陪在令狐冲身边,让令狐冲心里一直住着另一个人,让他慢慢疗伤。

而她一直都在,一如那首《清心普善咒》,从容悦耳,默默安抚着令狐冲受伤的灵魂。很多人说令狐冲爱上岳灵珊和爱上任盈盈的脉络是截然不同的,这点小岩也十分认同。不过,这是不是可以视为一种青涩与成熟的区分,小岩始终无法下定论。



爱情有时候很复杂,有时候又很纯粹,我们很难说每一段爱情都必然有什么共通点,更无法复制任何爱情经验来避免受伤。最后任盈盈与令狐冲一起合奏《笑傲江湖曲》,似乎也为这段由倾心到知心的爱恋画下完美注解。虽然,比之曲洋和刘正风的版本想必淡了许多。

毕竟,这二人最终还是太完满了点,也就不那么凄美动人了。

有意思的是故事的最后,莫大先生似乎又现身于婚礼会场之外,呀呀拉响二胡留下一曲《凤求凰》,曲调依然哀伤。



前阵子小岩听会弹琴的朋友说,《凤求凰》这曲子本就哀伤,小岩似乎又更明白了一点什么,却说不上来。《凤求凰》为何哀伤耐人寻味,也不知金老是否听过这首曲子?让哀伤的胡琴作为笑傲全篇的终章,灵感是不是由此而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