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之耻,之前尘往事

关于“靖康之耻”,我最早的接触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写的一首词:《满江红》。据说这首词现在已经移出课本,不知道是否真假。原文是: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当时很被我和同桌喜欢,虽然年少不懂其深意,但我俩读下来还是能深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岳飞,内心是多么的愤懑与不甘。

一句“怒发冲冠”,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它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民族英雄岳飞内心深处的仇恨。而词中的“靖康耻”,则被我深深的印在脑海。

后来,随着我年龄的增大,我终于有机会慢慢的接触到了这段心酸往事。原来“靖康之耻”,竟然是那么的一段不堪回首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史。

一、北宋先天的不足,注定了后来历史结果的必然。

说起北宋的建立,我们都知道。在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宋太祖赵匡胤在封丘的陈桥镇,发动了陈桥兵变,经过黄袍加身,最后取代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北宋江山。

虽然,北宋的江山是通过政变得来的,且没有经历太多的内部纷争。但是,由于历史背景的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北宋的江山,在先天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我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缺陷:经济破碎。

懂点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朝代由唐更替到宋,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过渡,也不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的简单易主。在这期间,中国还有一个异常混乱,异常黑暗的时代,这段时间,叫做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前后一共持续了70年左右的时间,比之于晋代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更为惨烈。

北方政权,主要由五个势力依次更替,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前面都加一个后字),因为都是后一个政权代替前一个政权,所以叫五代。而南方政权,主要由十个国家混战,其中我们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十个国家的其中之一。

并且值得说明的是,五代十国并不是一共就十五个政权,只不过这十五个政权在当时是属于较大势力的而已,期间还有许多个小势力的独立。与此同时,中国还时刻面临着外族人的入侵,如北方的辽国契丹人,就一直虎视眈眈。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中国的大地真可谓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

而宋朝,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残破的时代背景下。在当时,没有一片土地是安宁的,没有一方百姓是安居乐业的,整个华夏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碌碌终日。

可以说,宋朝建国初年的经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一切都是百废俱兴。所以,当年宋朝的建立不容易,它继承“五代残唐”的破碎局面而得来的和平,也不容易。

因为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所以才更懂得和平的弥足珍贵。

于是从这里也不难理解,那个时代的宋朝人,为什么从上至下都深切的希望和平,希望没有战争,哪怕用屈辱的赔款来换取和平,自己也能欣然接受。因为他们,都曾被战争打怕了。

第二个缺陷:地势上燕云十六州的丢失。

中国华北地区有一条天然的防线,叫燕山山脉。北方的游牧民族过了燕山,就可以一马平川直达中原腹地。所以,中国历代王朝都把边界设置在了幽州以北的燕山山脉。

不幸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时候,燕山山脉已经被契丹人控制了。这件事不但成为了整个宋朝最大的心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而更为致命的是,当时丢失的地盘远不止燕山山脉,其中还包括太行山以西,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地区。他们统称为——燕云十六州。同时还有燕山山脉以南的营州、平州、滦州三州,同样也不在宋朝的控制范围之内。

以上地盘,对于中国抵挡外敌的入侵,有着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从古代的地势上来说,北方民族入侵中原,都是从以上三条路走。

第一条是走云州,即山西大同,然后进入太原,最后直至中原。第二条走燕山山脉,过幽州(今北京)然后直入中国腹地。第三条走营、平、滦,三州,过山海关,进入中国腹地。如后来的清军入关,走的就是山海关。

以上重要的地方,宋朝建国的时候,都已经丢失不少,而且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不好收复。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记住一个人,他叫石敬瑭,后晋的建立者。他原本是唐庄宗李存勖手下的大将,由于李存勖不信任他,于是石敬瑭造反,被困太原。再后来,石敬瑭为了对抗李存勖,于是向契丹借兵求助。

最后,石敬瑭胜利,李存勋死于宫变,于是石敬瑭建立后晋,代替了后唐的政权。而石敬瑭向契丹借兵,则本就是一场交易,根据约定,石敬瑭胜利后要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于是,燕云十六州从那一刻起,直到朱元璋北上灭元之前,前后四百多年时间里,那里再也未曾属于汉人管辖。

至于营、平、滦三州,则是在唐同光初年,公元923年,契丹从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手里夺取的。而李存勋在覆灭后梁时,虽然打败了刘守光平定了幽州,但是却并没有从契丹那里夺回营、平、滦这三州。

所以,由于以上历史的遗留问题,这些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失去的土地,宋朝开始是没有能力拿回的。只能被动的花费巨资,增加防守,修筑工事,以期望能抵抗不安定的辽国入侵。当然,这其中的效果,显而是杯水车薪。

所以,宋朝建国后,在先天的地势上,就已经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局面。

第三个缺陷,意识形态上,重文抑武的氛围。

说起这个,还要说道赵匡胤的建国背景。

首先,赵匡胤是趁后周皇帝年幼,通过武装政变夺取的政权,所以赵匡胤对于兵权,极为不放心。他生怕日后有人再仿照自己的路子,夺取自己子孙的江山。

其次,赵匡胤的内心终究是保留着善意的。他虽然窃取了后周的政权,但是对于后周柴氏家族的成员,自己实则心存愧疚。

最后,由于将近一个世纪的连年征战,中国的大地,已经很少有文人了。且现实生活也不允许人们,去过着“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惬意生活,所以人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饱读诗书,为国效力。最后以至赵匡胤建国初年,自己身边只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文人——宰相赵普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总之由于种种因素,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后的第三年,在太庙寝殿的夹层小间里立了一块石碑,每年皇帝祭祀太庙,或者新皇帝登基,都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宦官带领皇帝入内,对着石碑焚香、祭拜、默诵,将其中的嘱托牢牢记住。直到北宋灭亡,这石碑上的文字才流传出来,石碑上只有简单的三条文字。

第一条是关于柴氏的,要求北宋皇帝不得对柴氏子孙用刑。就算是谋逆,也只能赐他自尽,不能公开用刑,也不准株连家属。

第二条是针对官员和读书人的,要求后代皇帝,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提意见的人。

第三条表示,如果有人违背,就必然受到老天惩罚。

并且,宋太祖不仅立下了规矩,自己还以身作则。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决定,不仅解决了自己对武将的担忧,而且还向世人宣誓了他的仁慈。

所以,由于时代的背景,影响了赵匡胤的选择,而因为赵匡胤的选择,又影响了整个宋朝的风气。朝廷上下,他们重视文人,不杀文人,鼓励文人,使得宋代的文化气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像仁宗时期的范仲淹改革的庆历新政、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这些改革,都直接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但他们往往只是“争理不争利”。皇帝也从没有说要杀谁的头,最多只是流放贬职。

但是,凡事有好的一面,必然也会有坏的一面。在宋代文人得到了极度发展的同时,武将却遭受到了空前的压制。特别是宋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不动兵戈,当时国家极度繁荣,人民极度幸福,经济极度发展。但是有一件事,实在令后人诟病不已,那就是宋朝在这样的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它在战力上却打不过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小西夏。以至最后不得不进行赔款来换取和解,实在是使人憋屈不已。

所以,宋朝在极度繁荣昌盛的背后,实则是危险重重,根本经不起任何的风波。后来,有一位无名氏,在仁宗皇帝的永昭陵墙上题了一首诗,非常贴切地描写了当时的现状: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综上三点所述,由于宋朝的建立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当时饱受过战争摧残的人民,都迫切的渴望和平,所以他们在日后遇到战争的时候,都会更偏向于妥协。

建国之后,因为历史遗留的燕云十六州问题,使得宋朝在国家防御方面,处处受制,极为被动,越来越使得国家不敢重负;在另一方面,入侵者看到了宋朝的软肋,自身越发的变本加厉,气焰也越来越走向嚣张。

最后,一个国家的繁荣,必然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前提下。一味的重文抑武,使自己失去了自保的资本,一旦时局变化,繁华便会顷刻间烟消云散。

所以,先天上的各种因素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靖康之耻”的必然发生。而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宋朝失去半壁江山,康王赵构被迫南渡建立南宋为结束。从此,本来领土就不算完整的大宋,又丢掉了一半江山,以至到最后南宋灭亡,他们也再没能收复河山。

二、辽国的没落。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大规模入侵宋朝边疆。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逼迫下御驾亲征,最终双方在澶州(今濮阳)遭遇,并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到了冬天,宋辽两国开始议和,并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所谓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宋辽之间签订了一份不平等条约。条约的内容规定,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线不变,且两国约为兄弟国,不相互侵略。

至于双方能达成协议的原因,还是因为前文所说的,宋国人民从上到下,都实在是太渴望和平了,且再也经受不住战争的摧残。

这片土地,已经在五代十国时期,混乱了七十多年,而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难得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和平之后,宋辽又继续打了二十五年。可以说,宋朝人实在是不想打了。而辽国,同样在这二十五年的征战中,变得疲惫不堪。

于是,这场持续不断的战争,终于以宋人的妥协让步,画上了句号。而由于辽国的契丹人,在北方游牧民族里,是属于比较温和的一支。所以澶渊之盟一经签订,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了尽量的克制。以至在后来,宋辽之间一度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然而我们需要明白,过度的和平,是会削弱自身的战斗力,而对于草原民族,则是更加致命。

随着和平的到来,宋辽之间止息了战争,边疆地带也开始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两国人民开始互通有无,两国朝廷开始每年相互出使。在此期间,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随之开始交流与融合,契丹人的草原文化也日趋汉化。

再加上,辽国在中原政权割据时期,趁乱控制住了云州和幽州,所以,辽国从那之后,不但在疆域上得到了扩张,而且还拥有了固定的粮食产地。使得辽国从一个纯粹的游牧民族,发展成了一个带有部分农耕文化的农耕民族。

于是,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上来看,契丹人都开始在慢慢转变,转变成一个不再是纯粹的草原民族的民族。而这个发展趋势的后果,则是衰落的开始。

它使得辽国的军队越来越不会打仗了,使得他们骨子里嗜好战斗的血性开始丧失了,使得契丹人越来越像汉人那样,喜欢享乐,喜欢安逸。

所以,澶渊之盟的签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给辽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得辽国也如同宋朝那样,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经济得到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草原民族的文化开始汉化,使得辽国的战斗力也开始有所下降。

所以,从以上这一点来看,辽国的没落,是从澶渊之盟的签订开始的。

另一方面,在辽国的疆域得到极度扩张之后,它也出现了如同宋朝那样的地理不合理问题。不过两者在本质上略有区别,辽国的地理缺陷在于疆域的碎片化

简单来说,辽国境内的几条山脉,将它的领土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部分,这些部分之间缺乏连接,很难成为一个整体。

这些山脉包括:东西向的燕山、阴山,南北向的太行山、大兴安岭、努鲁尔虎山、松岭、黑山。由于这些山脉的存在,一旦出现战争,各部分国土之间很难相互支援。

而为了管理这些碎片化的区域,辽国不得不采取五京制,也就是在这些不同的碎片上设置五个首都,然后这五个首都各自负责自己的防区。

要说明的是,辽国的五京制和中国历来的相似制度有所不同。比如明代也有两京制,一个北京,一个南京。明代时,主要由北京进行中央集权,至于南京只不过是空有一套系统,它在实际上,还是要受到北京皇权的直接管辖。

但是辽国的五京制不同,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导致辽国的五京制其实是比较相互独立的。并且彼此之间,联系较少,这在平时,倒也无关紧要,但是一旦在遇到强大的外力进攻的时候,辽国的这种地理环境和设置,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结军队,然后进行有力的防御。

从大趋势上来说,辽国的这一个缺陷,导致了它的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家并不能进行有效的集权控制。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无法协调。这一因素,注定了辽国始终跨不进去,经济、武力双重强盛的国家。

而就是在这种自身的瓶颈之下,辽国疆域的东北平原上的一个小部落开始崛起了。这个部落叫女真,领导女真崛起的人物叫完颜阿骨打

三、金国的崛起。

女真最早的祖先可能是周代的肃慎氏,到了北魏,称之为勿吉,唐代称之为靺鞨(mo he)。靺鞨一开始有七支,经过合并成为两支,分别叫做栗靺鞨与黑水靺鞨。

后来栗靺鞨率先崛起,在唐代建立了一个叫渤海国的国家,黑水靺鞨则成为渤海国的附属部落。到五代时期,契丹人征服了渤海国,于是黑水靺鞨又成为了辽国的附属部落。

也是从那一段时间,他们改称为女真,并且再一次进行分化。那些被辽国驯服的女真人,称为熟女真;而一部分仅从仪式上服从,但在心里不服从的,称为生女真。而完颜阿骨打,就属于生女真。

完颜阿骨打起源于一个小部落,他们实行勃极烈制度。所谓勃极烈,就是对于领袖的称呼。最开始的部落首领是完颜阿骨打的哥哥,乌雅束。后来乌雅束死了之后,完颜阿骨打才开始接手部落统治。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因为不满辽国的压迫,于是组织本部落人马,加上盟友,凑齐了两千五百人,对辽国的边城开始了第一次的进攻,并且取得胜利。

当时辽国的天祚皇帝正在大兴安岭地区打猎,听说了这件事,以为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落造反,不以为意,只派少量的人前去支援。结果,支援部队并没有起到作用,到了十月份,完颜阿骨打一路高歌,攻克了宁江州。

这时,天祚皇帝开始重视这件事,随后又集结了十万兵马,开始对付女真。可是,由于集结的过程太缓慢,前期实际只有不到一万人到达了战场。而且部队分属不同的部落,士气不高,结果这一次围剿,又失败了。

这次战役,完颜阿骨打控制了黑龙江以北地区,随后,女真人在这里建立了肇州,也就是肇兴之地。之后完颜阿骨打又转战黑龙江南岸,再次击败辽军,使得女真军队达到了上万之众,成为了一支劲旅。

在这期间,辽国由于连续的败仗,加上皇帝的赏罚不明,辽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终于在这年十二月,辽国东北境内的宾州、祥州和咸州都背叛了辽国,归顺了女真。

从这一刻起,女真人终于走进了辽国在东北地区的腹地,成为了辽国的心腹大患。到公元1115年年初,完颜阿骨打随之称帝,定国号为大金。

随后两年,辽国内部又经历了政变,加上士气的持续低迷,完颜阿骨打借此机会,大肆进攻辽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一下子跃居大国行列,成为了辽国再也无法消灭的崛起新势力。

至此,辽、金、宋三国并立的局面出现,但宋金并不接壤。同时,宋朝也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偶然的事件,得知了辽国境内的遭遇和金国的崛起。

于是,宋朝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结,又开始蠢蠢欲动。宋朝当局的主和派和主战派也再一次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决定,宋朝尝试和金人建交,试图两方合力,消灭辽国,然后收复曾经早就丢失的燕云十六州。

不幸的是,此时的宋朝皇帝是宋徽宗,他是一个除了不适合做皇帝其他都擅长的“妙人”。

本人是文化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文化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