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进宫之四:圆明园为何有香妃寺?西域伊斯兰化之东察合台汗国

接续前文《香妃进宫之三:容妃是二八少妇还是少女?西域伊斯兰化之喀喇汗朝

我们知道香妃之名与其身有异香的传说有关。在古代讲究封建纲常伦理秩序,皇帝对妃子的称号都是规定好的,不是任意选几个字就能封赏使用的。所以,正史里应该不会有香妃的封号。

而且人体身有异香是一种病态,说这个可能有点破坏文学的美感。所有体味都是不好闻的化学分泌物味道,如果我们能够明显闻到某一个人身上有某种特殊的能引起人们好的感觉的味道,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散发味道者可能患有某种疾病,身体在释放某种化学分子,吸引了部分嗅觉敏感人群产生感觉,例如有些糖尿病人身上就有甜甜的糖味;二是如果别人身上没有味道却能明显闻到味道,大多是心理因素,是因为好感让大脑产生了幻觉,如果经常这样闻到就要到医院拍自己头颅的核磁CT了,那一定是出现病理症状了。总之,要相信科学,在人体的生理构造和机能上,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和普通的平头百姓没啥本质区别。

不过,现在城市里游走,经常能遇到身怀异香的女子,我知道有一种物质叫香水……

先说与香妃有关的一件真事,在圆明园里,曾经有一个叫香妃寺的清真寺建筑,可惜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烧毁了,只留下少量基础遗迹。

方外观(香妃寺)铜版图

据说,为尊重容妃的宗教信仰,乾隆给容妃提供清真饮食,在承德和圆明园专为香妃设立了清真寺。香妃寺就是“西洋楼”中的方外观,也称水法殿三间楼,上下两层,各三间。大门和楼梯用青铜构制而成,异常精致。楼基东西长16米,南北宽约10米,占地约160平方米。为与其它建筑协调、和谐,礼拜寺因地就势,取坐北面南走向,而礼拜殿则是坐西面东。整个建筑是木石结构,方形立柱是青石料,大理石贴面,刻有阿拉伯文、维吾尔文组成的几何图案。可惜,遭遇焚毁劫难后这些文字、图案等都荡然无存,只剩几座石柱。

圆明园香妃寺遗址

在香妃寺大殿内有两块圆形石碑,碑上用阿拉伯文分别刻有“安拉爱奥斯曼,奥斯曼爱安拉”和“安拉爱阿立,阿立爱安拉”等字句。从伊斯兰教历史看,圣人穆罕默德归真后,其事业先后由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立四大哈里发(意即安拉使者的继任人)继承。而奥斯曼和阿立是第三、第四任哈里发。这样看还应该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名字才对。不写第一、二任,只写第三、四任哈里发的尊名不合伊斯兰教常理。现今世界上的清真寺中,只有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改为清真寺后,在大厅内立有刻有四大哈里发尊名的石碑,方外观可能受其影响,也立了四块石碑,只不过前两块没有找到而已。

方外观建成年代,一说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一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这大概是在建与已建成的时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容妃入宫,把方外观改作清真寺顺理成章。从方外观的铜版图样看,方外观屋脊上依稀可见伊斯兰教新月标志。残存石柱上,有阿拉伯式建筑图案。倒塌的废石料上,没有鱼虫鸟兽或人物、动物图案,这符合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的规定。尤其是刻有哈里发尊名的圆形石碑,说明方外观就是清真寺。至于方外观的建筑形式,西方式的石柱墙壁,中国宫殿式屋顶,其深刻寓意是,在大清看来,虽然是“西洋楼”方外观,可仍要归在中国统治之下。

据记载,香妃随幸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远瀛观居住最长时间为七天,这里距方外观很近,香妃每次进寺礼拜,虔诚信佛的乾隆皇帝都要相陪,但不进入寺内,而在前面的五竹亭观鱼赏花等待。

五竹亭(铜版画)

下面我们再回到西域。上一章没有谈及喀喇汗王朝的灭亡,我们先补充一下。东喀喇汗王朝成为西辽王朝附庸后,王朝首领伊卜拉欣二世于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被西辽王朝派往河中地区帮助西喀喇汗王朝镇压叛乱的葛逻禄人。继伊卜拉欣二世统治的是其儿子穆罕默德,之后是孙子玉素甫。玉素甫在1205年(泰和元年)死于喀什噶尔,其子穆罕默德继位。穆罕默德统治时期,宗主西辽王朝政局很不稳定。穆罕默德汗被西辽王朝囚禁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南12公里楚河附近)。1211年(元太祖六年),乃蛮王子屈出律取代西辽末帝直鲁古统治,放穆罕默德汗回喀什噶尔,但是喀什噶尔贵族们在他入城时刺杀他于城门中,东喀喇汗王朝灭亡。

西辽王朝归并河中地区后,封伊卜拉欣三世(和上一段的易卜拉欣二世不是一个家族传承系列)为桃花石汗。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三世与葛逻禄军事首领艾亚尔伯克在饥饿草原会战,战败被俘遭杀,暴尸草原。继之登上汗位的是阿里,称恰格雷汗。恰格雷汗阿里于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杀死葛逻禄大首领比古汗,比古汗的儿子们逃往花剌子模(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花剌子模鼓动流亡的葛逻禄人进犯河中地区。1164年(隆兴二年),西辽承天太后普速完命令西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地区的葛逻禄人迁往喀什噶尔地区,不准他们携带武器,要从事农业劳动。布哈拉(位于今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地方长官用谈判稳住葛逻禄人,喀喇汗王朝的军队突然到达,对葛逻禄人进行毁灭性打击。从此,葛逻禄人一蹶不振。

此后西喀喇汗王朝汗位更替频繁,13世纪初,末代君主奥斯曼在花剌子模和西辽王朝之间不断摇摆,最后被花剌子模驻撒马尔罕总督软禁,完全失去自由。1212年(元太祖七年),河中人民不满花剌子模王朝盘剥,举行起义,奥斯曼汗支持这一行动。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率军镇压,攻破撒马尔罕城,处死奥斯曼汗,西喀喇汗王朝灭亡。花剌子模最后灭亡于蒙古人西征。

自宋代后期,蒙古人在北方崛起。蒙古原是金朝统治下的部落,成吉思汗铁木真年轻时做过金朝的小官。金朝是中国正儿八经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长期统治中原地区,其历史完全属于中国历史,成吉思汗铁木真作为金朝的属民,百分之百是中国人。所以,其后建立的大蒙古国就是中国对外的扩张性延伸。

蒙古三次西征,通过屠戮和民族迁徙,改变了中亚、西亚、东欧的原始居民成分,涉及到720来个种族的命运变化,沉重打击了阿拉伯帝国的势力。但是在中国西域地区,蒙古人起到的作用是帮助西域地区彻底伊斯兰化。

关于蒙古屠戮这些事情我们不再细谈,成吉思汗身后蒙古帝国分裂,形成元朝和四大汗国。蒙古西征后,因大汗蒙哥汗过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内战争夺汗位,之前成吉思汗分封的诸王选择支持不同的阵营,最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等独立国家。四大汗国统治者血统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国,与元朝驿路相通。但经常爆发边界冲突。

由于察合台(成吉思汗三子)系和窝阔台(成吉思汗二子)系在选择上任蒙古帝国大汗时反对蒙哥(成吉思汗之孙、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长子,忽必烈之兄)即位,蒙哥获胜后,河中地区被蒙哥汗划给支持他的术赤(成吉思汗长子)系,察合台系仅被封到东部一小块地方。蒙哥大汗死后,其同父同母两兄弟,二弟忽必烈和四弟阿里布哥争夺汗位,两人都企图占据察合台汗国。忽必烈派曾供职于他身边的察哈台曾孙哈剌旭烈(哈剌斡忽勒)任察合台汗,不想途中被阿里布哥军队杀害(一说病死),哈剌旭烈的妻子兀鲁忽乃实际控制了当地十年。阿里布哥以谦谦州(在唐麓岭即今唐努山以北,谦河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为基地控制察合台封地,并派察合台六子拜达尔之子阿鲁忽成为察合台汗,命他轭守阿姆河,防范旭烈兀(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六子,伊利汗国创立者)辖地东接忽必烈。

阿里不哥率斡亦喇部众(漠西卫拉特诸部,古老的森林部落,居地在谦河即今叶尼塞河上游)突袭占领了哈拉和林(蒙古帝国首都,元朝岭北行省首府,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欲发兵南下与忽必烈军队激战。察合台汗阿鲁忽背叛了阿里不哥,突然扣留阿里布哥使者,阿里布哥进攻阿鲁忽,阿鲁忽战败,退往撒马尔罕(中国古称“康居”,今属乌兹别克斯坦)。阿里布哥军进驻阿力麻里(今伊犁霍城),大肆焚掠。居民反抗阿里布哥统治。阿里布哥部下多逃至阿尔泰地区玉龙答失,共商归降忽必烈。阿里不哥设法使被剥夺察合台汗国统治权的兀鲁忽乃站在他一边,委托她和麻速忽•牙刺洼赤带着和平协议到撒麻耳干与阿鲁忽和谈。然而兀鲁忽乃一到,阿鲁忽就与她结婚,并任命麻速忽为他的理财大臣。这位麻速忽从不花剌和撒麻耳干征收到大量钱财,使阿鲁忽和兀鲁忽乃得以募集到一支精军。于是阿鲁忽整军攻击阿里布哥,阿里布哥处于东西夹击中,只得在1264年(至元元年)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布哥势衰,忽必烈打算直接控制窝阔台汗国辖地(主要为今中亚地区)。忽必烈汗命一支大军前往阿姆河岸,使一切居于这一地区的宗王统统撤走,这样使臣可以自由往返于旭烈兀汗辖地(伊尔汗国)。

窝阔台汗国

与西域有关的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封地,领有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元太宗元年)窝阔台继帝位,将封地赐给其长子贵由,将次子阔端封于凉州(今甘肃武威)。1251年(元宪宗元年)蒙哥汗即位,以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封地分割,分授诸王。窝阔台子第六子合丹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第七子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领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东南额敏河南岸),海都领海押立(今伊犁西)。海都是窝阔台汗国的实际创立者。公元1259年(元宪宗九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称大汗,双方进行了5年战争。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称帝,阿里不哥战败。海都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先后联合阿里不哥、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玄孙乃颜(信基督教)、察合台第九代汗笃哇争夺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兵败走死,汗国势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儿为察合台第十三代汗怯伯所败,窝阔台汗国辖地部分归附钦察汗国(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封地,主要辖区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地区),部分被并入元朝。

我们重点要讲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封地。初领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察合台九代汗笃哇与窝阔台汗海都联合,屡与元朝皇帝争战,至公元1303年(大德七年)始与海都子罕八儿归服元朝。1314年(延佑元年),原本让位与哥哥也先不花的察合台汗怯伯复位,把国都从阿力麻里迁至撒马尔罕,在河中地区提倡农业,实行改革。也先不花汗则坚持游牧传统,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今新疆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也先不花为东部汗,怯伯为西部汗。

察合台汗国

怯别和也先不花去世后,察合台汗国政局陷入动荡,从1326年(泰定三年)至1346年(至正六年)间,先后有9个汗即位,而且每个汗都靠暗杀上位。1330年(至顺元年)答儿麻失里即位,不仅自己信奉伊斯兰教,而且强令整个河中地区百姓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强化政策引起一部分蒙古统治者反对,他们主张保持主张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1348年(至正八年),统治天山南路的杜格拉特部权臣布拉吉找到一个18岁的贵族秃黑鲁帖木儿,宣布他是也先不花儿子,在阿克苏拥立为汗。历史上把秃黑鲁帖木儿统治的地区称为东察合台汗国。今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窝阔台后裔答失蛮察统治的西部察合台汗国则称为西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术儿是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大汗,他用强制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万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

东察合台汗国

西察合台汗国在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被自己的将军和驸马帖木尔夺取国家政权。帖木儿绰号“跛足帖木儿”,是帖木儿帝国创建者。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八世祖乞颜•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乞颜•·合赤兀,乞颜•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乞颜•巴鲁剌岱后裔哈拉察尔是帖木儿的五世祖 。帖木儿五世孙巴布尔败逃至当代印度,并那里开创莫卧儿帝国。

帖木儿信奉伊斯兰教,但1402年(建文四年)春,帖木儿动员14万军队进攻奥斯曼帝国。7月20日在安卡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使帝国疆域成为从印度德里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帝国。帖木儿击败不断扩张中的奥斯曼帝国,间接缓解了伊斯兰文化对基督教文化与整个欧洲的渗透。从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起,帖木儿曾多次遣使进贡明朝,帖木儿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明朝,并派使团来纳贡的国家元首,因此朱元璋对他非常有好感。

帖木儿帝国极盛时期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帖木儿扣押包括明朝与奥斯曼帝国在内的各国使节,表示对外宣战,开始第二阶段国土扩张。据《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1404年(永乐二年)帖木儿见到被扣押多年的明朝使节,在各国使者面前指着他大喊:“你们的猪可汗叛父害侄(指明成祖朱棣赶走建文皇帝),是一个大混蛋!我要去讨伐他!”帖木儿懂一些中文,他知道汉语里“朱”与“猪”谐音,所以才管明成祖叫“猪可汗”。同年帖木儿率20万军队准备攻打明朝,途中病死。其四子沙哈鲁继位,一反帖木儿对明朝的敌视政策转变为与明朝友好,1409年(永乐七年),沙哈鲁派使团至南京,送上豹子、狮子等礼品,双方重新恢复“宗藩”关系,友好往来。

为明朝进贡狮子的中亚商贾,一想到要进入老虎为王的国度,狮子满脸忧郁

1413年(永乐十一年)沙哈鲁遣使赴明朝朝贡;同年明成祖派遣中官李达、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等9人出使帖木儿帝国,访问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斯北部赫拉特省省会)。1419年(永乐十七年)沙哈鲁派遣几百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成员包括包括沙哈鲁诸子。哈菲兹·阿卡鲁根据使团成员吉亚斯·丁的日记撰写而成《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中后期帖木儿帝国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秃黑鲁帖木儿死,布拉吉弟卡玛鲁丁夺取政权,残杀秃黑鲁帖木儿子女及眷属18人。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秃黑鲁帖木儿幸存的幼子黑的儿火者即汗位,建都于别失八里(也称为北庭,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1418年(永乐十六年),黑的儿火者之孙歪思汗,把国都迁到亦力把里(今伊宁市),所以东察合台汗国也称“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秋七月癸丑,别失里八朝贡。东察合台汗国后又以鸭儿看(今莎车)、吐鲁番诸地为统治中心。

蒙古诸汗国经过多年分化整合,演变成东察合台汗国(明朝称其为亦力把里或别失里八)和帖木儿帝国两个权力中心。有人总结说:察合台汗国统治河中地区百余年,曾经富裕而安详。令人深思的是,建立她的是蒙古人,让它忍受战乱之苦的也是蒙古人,甚至真正推倒它的竟也是蒙古人。

秃黑鲁帖木儿汗时期,一度发兵占领撒马儿罕。统治范围东迄哈密,西达撒马儿罕,南同于阗等地接壤,北与瓦剌为邻,势力空前强盛。由于汗王倡导,伊斯兰教在汗国内部得到广泛传播。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死后,汗国陷入混乱之中。1378年(洪武十一年)前后,汗权重归秃黑鲁帖木儿汗之子黑的儿火者。黑的儿火者汗积极与明朝改善关系,重开两地经济交往。15世纪中叶,歪思汗卒后,儿子羽奴思和也先不花争夺汗位,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吐鲁番及汗国北部草原为中心,西部则以天山南部的哈实哈儿(今喀什)等地为中心。此时大批蒙古人逐渐定居,伊斯兰教得到深入传播。17世纪以后,汗国内讧加剧,日益走向分裂。1680年(康熙十九年),由于汗国内部伊斯兰教两派和卓争权,白山派和卓阿帕克邀北部强邻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率军南下,攻克首府鸭儿看,掠杀汗室成员。东察合台汗国灭亡。

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也是维吾尔民族成熟时期和西域重要的全面伊斯兰化时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对待各种宗教持宽容态度,许多蒙古汗都信奉和推动臣民皈依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得以在西域更进一步发展。乃至到东察合台汗国时期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格局已经形成,不可逆转,这样之后的和卓势力才得以堂而皇之进入西域。

未完待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