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酱油装麸醋,榕山榕右散景拾零

榕山顶打完酱油下来,都已经下午两三点钟了,路上又在龙王庙耽搁,老司机说乡场上这时候怕是有馆子都吃不到东西了。一语成谶,木广场本来就不大,下车的地方拢共两家馆子,看起来都冷锅冷灶,最近的一家甚至半拉卷帘门困起了午觉,被吵醒后自然有些不落教,所以另一家我也懒得再问,商店里买罐八宝粥和啤酒果腹了事,然后继续打卡。

榕山榕右还是有点东西的。这打酱油也要装麸醋,某人吃小面和拌凉菜从来都是酱油要放,醋也要放,所以在车上边吃边找其它兴趣点。

陈氏祠



陈氏祠位于榕右万宝山村陈湾头,为清代热河道道员陈本植的宗祠。

陈本植(1821-1883年) 字海珊,合江县南乡(今榕山镇)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次年以举人拣选分发热河道候补,历任建昌、朝阳、丰宁等县知县。因擒大盗王江、王海,升知府。光绪元年(1875年)奉命率兵剿貔子窝、大东沟各匪巢,数月荡平。升道员,加二品衔。不久,奉派总办东边边务。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授他东边兵备道道员。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任中朝水陆通商边地通商监督,不久病逝。



陈姓是大姓,陈湾头当然是一湾都姓陈了。给我们带路的老哥也姓陈,所以这也是他本家宗祠。在路上遇见他的时候,正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埋头赶路,背了四十斤水泥,这大夏天大中午的,就算打着伞也是止不住的满头大汗。于是捎他一段,正好顺路带路。




陈氏祠其实也没多少看头,一眼就能看完全部,重点或者说精华就是大门和封火墙了。

门楣上的雕花极尽繁复,工艺精美,气韵生动……没有资料介绍,我也只能这样描述,因为确实不知道个中人物刻的是个啥,只知道肯定寓意吉祥。其中“陈氏祠”匾下那幅浮雕,我观右三人物很像清代的衙役造型,不知是不是记录的陈大人坐堂办案场景?不过似乎又不对,因为右四和左三、左四明显是女子。呵,反正看不懂了。



贤相勋名标汉史,德星品望结前型。

门上对联阵仗也挺大,心里不禁要问:位极人臣,加二品衔而已,也敢称相?或者,难道说这陈氏一支,源自汉陈平的血脉?

不过,不管咋说这陈氏祠如今也就只剩这一门脸儿还能看出旧时荣光了,解放后又作过区公所和学校,里厢早被拆被改得面目全非,原有的雕梁画栋也基本都看不出啥好来,甚至整个戏楼也都不见了……





明日煌煌,古道未央,后人今世却不知山河故里旧模样。

陈老哥撑着伞,尽管矍铄却也身影单薄。下午斜阳正浓,尽管热烈却也是人间迟暮……就像祠堂门口两只石狮子不约而同被“惊掉的下巴”,一切的一切,都暗示着某种机缘巧合,这人世间的变化呵倏忽短暂,不是不懂,只是很多时候都被我们不以为然地忽略!

龙王庙



龙王庙就在马路边,普通的川内民居四合院风格,一点也不起眼,要不是马路边当地政府立了块石碑引起我们注意,还真可能就错过了。

庙里其实也没啥可看,座中神佛,柱上游龙,都是近代工艺,最近的怕是不超过十年或者二十年光景,工艺水平只比一般土地庙要好一点儿。



说是龙王庙,但正中供奉的却是川主,四条游龙绕柱分布在川主四周……本来心里多少有些疑窦两者是否冲突?后来仔细想想,四海龙王兴云布雨,而李冰大人治水兴蜀,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形而上的上下级管理关系。所以要说求雨,牠们也不敢不灵吧?哈哈。




守庙的大哥很落教,贸然进屋,吵了他午觉也一点不恼,热情的带我们看这看那,详细介绍。庙门口的丝瓜架上长了许多丝瓜,吃不完,还让老司机随便摘。

老大哥从小就在庙里长大,或许因为文化水平的关系,尽管热情却也语焉不详,他所描述的内容还没我在网上了解的多,不过心下里还是特别感激,感激这份对于外乡陌生人的热情。




传说龙王庙下龙王潭,出一木而三分,同刻川主神像却又相互称兄道弟,也是奇了。

木广场附近龙王潭,上有高崖,水从中出。康熙间,潭中泛出大木一株,乡人截为三段。是夜,突雨水发,前段流入长江,至江津界雨尖山,江中作呼号声。岸民往视,乃木也,遂以刊川主像。余两段亦刊川主,分庙祀之。后因岁旱,木广川祖降神云:“吾兄在江津龙马山。”同日,江津川祖亦降神云:“吾二弟三弟在木广龙王潭,当送吾往顾。”津民遵送至木广,三神会于崖穴中。取水归,祈雨果验。后遇旱,辄于此取水。

三兄弟年年复会以求时雨,便是“菩萨要回娘屋”,不过那也是七八十年前的事了。上世纪,四几年过后,三兄弟便再无聚首,而且三兄弟具体分布何处如今已无定论,只确定大菩萨供在江津石蟆清源宫,三菩萨在江津塘河药王庙。至于二菩萨,江津人说在稿子坝,合江人说就在龙王庙,总之扯不清楚,但年年相聚求雨的说法却是不约而同。

传说是很神奇,不过我却只对庙里各种形制的功德碑比较感兴趣,真的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最早的一块是咸丰九年(1859年),还有一块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碑都不好看,就懒得上图。

独抒亭


图片来自合江在线,作者不详


龙王庙背后榕山半坡上,岩壁间有独抒亭,为明末清初合江隐士王统所建。

王统,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拔贡生。在京师时,遇李自成陷北京,躲古塔中才得以生还。回合江后便在榕山半坡建独抒亭而居,高卧不出,成为隐士。以诗书自娱,著有《蜀元集》行世。其亭石材建屋,虽名亭而不似亭,刻有亭名和门联,至今保存完整。

本来想去,但守庙的老哥说亭在半坡,要搭梯子才能近前,那本来今天在榕山顶就被折腾得够呛,又要这么麻烦,于是作罢。一间破石屋而已,本也不稀奇,网上看看了解了解,足矣。

皇城坝

上篇提过一嘴,皇城坝是新近合并的一个大村,至于村子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叫皇城坝,我不感兴趣,因为知道“皇城”二字水得很。不过,我来也确实是因为水,我来寻桥的,当然顺带也可以寻点别的,嘿嘿。


图片来自合江在线,作者不详


青龙咀摩崖神祗造像,就在石鼻子桥对面山上,具体建造年代不详,型像内容也待考,不过从个中姿势来看应该是一众佛爷。尽管残缺不全风化严重,但看着也委实古朴沧桑,很美——不过我们最后又没去,哈哈。

原因你懂的!明明走到很近了,但我一看林深树密,荆棘比人还要高,又一次果断放弃。



入伏入秋,山下一派丰收景象……老司机城里人,没插过秧搭过谷,对“搭斗”都感兴趣,而我看到这就只会想着儿时我也曾经很苦逼。到现在,我的身份依然还是农民,虽然不再种田下地,但你们总不能因为我肩不能扛腿不能行,身体有点儿虚,就置疑我的农民身份撒?嘿嘿。






石鼻子桥、跳礅桥、团礅子桥,随形就势或繁或简,横陈于两条山涧溪流之上。仨桥前后上下相距不足百米,桥都不大,河小水也不深,但是可以想见此地曾经,人烟密集,过往兴盛。

我也懒得去查究哪座桥谁人建了,估计也不好查,就只打个卡足矣。



运气好也不好,好的是桥都找到了,不好的是却不在它们最美的时候。

你看嘛,团礅子桥我来是这样式的……


图片来自合江在线,具体作者不详


而我在网上看到是这样式的……


图片来自合江在线,具体作者不详


石鼻子桥同理。所以说啊,任何时候心动不如行动,走过路过就不要错过。这两座桥呢还好恢复,而人世间还有些风景,真的是一旦错过就再也看不到!



两汇水、杨柳塝、青龙咀、皇城坝11队……我作路线散点计划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都在同一个地方,可巧的是带路的陈老哥家正好就在附近,所以本来今天在榕山顶耽搁之后,心想下午要再能找到石鼻子桥都是万幸,结果最后却可以说一个不落,除了主动放弃的。真是喜不自禁,真的真的无巧不成书!

心生一念,无量寿佛……善哉,善哉斯言。



末了,还是发个位置图,方便感兴趣的友友按图索骥(1、榕山顶;2、龙王庙;3、陈氏祠;4、皇城坝三桥和摩崖神像)。坐标就不用备注了吧,按这个图都找不到的话,那只能说明你比我路痴还要路痴,嘿嘿。

天光将尽,还有两小时就天黑,此前我都在打酱油和麸醋,此番重返合江的初心发愿之地还没去呢,赶紧,赶紧——下篇再续。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