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美军并不惧怕和志愿军夜战,只是打不过而已

1951年10月,美军发起秋季攻势,西线的美军第一军与志愿军四十七军在驿谷川展开激战,在正洞反击战后,双方大规模交战停止,战线趋于稳定。

这时美军骑兵1师8团C连的一个加强排占领了风树洞东侧高地、松岘东南高地、内峰洞东北高地三个小高地为美军骑兵8团的警戒阵地。

美军警戒阵地的功用以前给大家介绍,但是这个警戒阵地却稍有不同,除了担负正常的任务外,另有一个功能是掩护美军坦克袭击志愿军阵地,因此非常讨厌。

志愿军四十七军141师423团决定用一个班,采取夜袭的办法首先敲掉风树洞东侧高地,打破美军“品字形”结构,以后再根据情况攻打另两个小高地。

任务交给了7连3班,加强一挺轻机枪和一门60迫击炮,由7连副连长郭文宣带队。

郭文宣观察地形认为,美军三个小高地构成了“品字形”防御,互相之间能给予有效的支援,要想打掉风树洞东侧高地只有采取夜袭的办法,偷偷接近,速战速决。而风树洞东侧高地的美军又有三个地堡,成一字排开,这样的话,如果从侧翼接近,只有一个地堡能形成接触,另外两个地堡难以观察志愿军行动。于是郭文宣把自己手下这十几个人分成三个突击小组,一个机枪组,一个60炮组。1951年11月16日晚20时10分,志愿军从西北向风树洞东侧高地开始接敌前进。

21时30分,志愿军进至风树洞西北第二无名高地凹部后,将60迫击炮配置于此,其余小组沿着山脊继续前进。

21时45分,3班偷偷抵近至美军铁丝网旁。郭文宣遂命令第1组摸进铁丝网攻击美军1号地堡,机枪组做好掩护准备。

当第1组进至美军1号地堡20米,美军终于发现了来袭的志愿军,仓促开枪射击。早有准备的志愿军机枪组当即进行火力压制。第1组的三名战士趁机在机枪火力掩护下用手榴弹炸掉美军1号地堡。随后第1组迅速按计划向美军3号地堡扑去,而第2、3组亦按计划向美军2号地堡冲击。两个地堡的美军均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即被歼灭。至此志愿军3班仅用3分钟,全歼风树洞东侧高地美军,自己无伤亡。

现在的时间是21时48分。郭文宣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美军排指挥所所在的内峰洞东北高地上的重机枪被计划中的60迫击炮牢牢压制;松岘东南高地美军火力不强,看起来兵力不多。而且这两个高地都只有一个地堡。郭文宣当即决定,不要以后再找机会了,趁热打铁,现在就把这两个高地一起打了。我看啊,其实呢,是郭文宣没打过瘾。才打了3分钟嘛,一点都不过瘾。

于是郭文宣命令3班班长率领第1、3组、机枪组迅速向内峰洞东北高地冲锋;自己手持另一挺轻机枪,率领第2组向松岘东南高地冲击。

3班班长带着第1组在正面吸引美军火力,同时命令轻机枪全力压制,第3组绕到内峰洞东北高地美军地堡侧后,又用手榴弹炸掉了该地堡。

而郭文宣所率第2组,在轻机枪掩护后,直接向松岘东南高地美军地堡右侧迂回接近。当志愿军战士接近准备投弹时,该地堡美军已经丧胆,从地堡窜出疯狂奔逃,被当即击毙1个,俘虏1个。

22时15分,郭文宣发出撤出战斗信号,松岘东南高地上的第2组及轻机枪一挺留下阻击敌增援,掩护其余人撤出战斗。当其他人撤出风树洞东侧高地大约300米时,第2组发现美军援兵约两个班正沿山脊向松岘东南高地接近。郭文宣命令部队不要暴露,待美军接近至10米左右距离时突然开火,美军当即溃散,郭文宣趁机率第2组脱离战斗,安全返回。

为什么我今天突然写一个夜袭美军的小战例呢?关于朝鲜战争,普通读者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美军怕打夜战。实际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美军广泛地对志愿军进行夜间袭击。夜战,是朝鲜战争中美军对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

关于这一点另有两篇文章讲述。

其中一篇文章,讲的是美军夜袭志愿军。结果美军三次夜袭,三次被志愿军警戒、巡逻部队提前发现,被打得那个惨啊。而且夜袭的美军还是经过“魔鬼强化训练”的超级精锐。

所以写这个小文章来看看夜战到底怎么打。

夜间袭击战斗,其实最关键的是隐蔽接敌。志愿军发起夜战,本身就是要利用夜幕掩护来打击美军。虽然有黑暗这一有利条件,但在夜晚美军的防备肯定是相当严密的。他们怕志愿军夜袭啊。志愿军早就总结过,如果能秘密接近美军,就算美军兵力多于我们,照样能战而胜之;如果在行动中暴露,哪怕我们兵力多于美军,就算能完成任务,也会付出极大代价。

可为什么志愿军总是能隐蔽接敌,而美军做不到呢?关键就在于接敌这段距离所采用的战术动作。美军的战术动作是成搜索队形,猫着腰慢慢前进。而志愿军的战术动作是低姿匍匐,一点一点爬过去。

看起来似乎低姿匍匐没什么了不起的,电影里电视里都是这么演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战斗中的低姿匍匐,右手是持枪的,这就是说,右手手掌是向上的,因为枪面是向上的。这就是说,右手手腕靠手背那个地方,肯定是磨破的。不相信,你随便找一个从指挥院校毕业的军官,问问他在山地的沙石地上,这样的低姿匍匐,爬几米就会把手腕磨破?根本用不了几米。我们现在的步兵对这一点未必有深刻领会,因为哪怕野战部队的战术训练也基本在草地进行,所以得问指挥院校毕业的军官。在指挥类军校里,爬草地,那是做梦。常见的就是,35、36度的大太阳,晒得发烫的水泥地,爬吧。我个人觉得,在乱石林立的山上爬,也比这种水泥地舒服。

除了手腕靠手背位置,还有脚踝。低姿匍匐嘛,靠脚弓内侧蹬地发力,脚踝内侧是不断与地面在摩擦的,所以以前我们爬战术的时候,袜子靠脚踝的位置都是一滩血,脱袜子时,那是连皮一起扯下来的。为啥会有作战靴,就有这个原因。

当然了,姿势不正确的人还会磨膝盖内侧和手肘,在战场上特别正常,因为在战场上你不可能完全用标准姿势在那爬。

志愿军隐蔽接敌通常要爬几百米,甚至近千米,这些部位整块皮都是磨烂的,一路爬一路血。人类几乎是所有动物中对疼痛的受耐性最差的。在这种钻心的疼痛下,这种沙石地,普通人连30米都爬不了。美军单兵装备比志愿军好多了,除了作战靴还有皮手套,但是长距离的匍匐爬行,不是这些娇生惯养的美国大兵能忍受的。

在战争中后期,美军其实经常对志愿军发起夜袭,可几乎很少有夜袭能够隐蔽接近志愿军阵地的。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一句话,美军不愿意吃这个苦。

但是,在战场上,吃不了苦,就意味着死亡。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