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各门派学说互相矛盾?因为创立时的五运六气大司天

李阳波说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皇冠上的明珠。可惜明珠蒙尘百年,被当糟粕而弃之!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实际上“五运六气理论”是古人认识世界,把宇内万事万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别,名曰“五行”。“五行”的运动变化形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五运”可视作古圣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地球内部运动规律。“六气”是古圣解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与太阳、大行星等天体的相对位置,角度,光谱照射,磁场等变化规律,对自然气候与人的影响。“五运六气”就是古人讲的天体运动,讲的是时间和空间,讲时空对人对万物的影响。因为这个空间位置存在时间上的周期性规律,“天体运行周期性规律”,所以“五运六气理论”能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也就不那么令人觉得神秘而奇怪了。

天体运行周期性规律

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于见而理解。清代著名医学家雷丰,中医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以《内经》按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之不同,发病之各异,特别是“一岁之中,时病多而杂病少”的观点,当引起我们警醒。当今民病,除七情内伤与时病新感之外,皆时病误治或失治而变迁成的“杂病”,如心肌炎、肾炎、过敏性病、鼻炎、哮喘、慢性肠、胃炎等。也就是说,这个“杂病”,实际上还是时病,是久久不愈延生演化了的时病。

春、夏、秋、冬

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知阴阳四时气机的变化,宜知晓并顺从之,才能明白病理之所在,治理之所生,对疾病的治疗才能中肯合綮。而阴阳四时的道理可分一日的阴阳四时,如:寅卯时为春,寅其阳,卯其阴;巳午时为夏,午其阳,巳其阴;申酉时为秋,申其阳,酉其阴;亥子时为冬,亥其阴,子其阳。一年的阴阳四时、60年的阴阳四时、180年,360年的阴阳四时等。时间气机的变化对人体疾病产生的有重要影响。是故《内经》乃云:辨证要审查病机时勿失气宜。治病立方时要仅守病机,勿失气宜。“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必先了解岁气,在辨证原则下,知年运气机的不同,方知病之所起,而不会只是针对病证的症状穷追滥打。病未成而已知何种病病气将至,而预先防范。或病气未至,已知所将至之病是何气运所生,如此岂有失治之理?

道者一也

老子谓:道者一也,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之道,学中医得此,可让所学早成;中医师得此,可早出歧路而心明道通,能更好地预防治疗疾病;健康人得此,更利于养生。地球上一年四季的更替,人易于见而理解,而对于几十年一变的“大一点的四季轮回”就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了。其实地球自转一周,一天晨为春,日中如夏,暮秋夜冬,此一天中的“小四季”。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一年春、夏、秋、冬四季,银河系中自有其更大的“大四季”。周期性有大小,如此而已。


天地运气

《黄帝内经》运气学中大司天的概念,是上元、中元、下元,三甲子一共为180年,这180年中有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周期性运转而产生的类似于地球上的四季更替。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因为我亲身经历过一甲子的气候变迁。我河南郑州人,生于1954年,1954---1984年为湿土主令。三十岁前亲临一年阴雨数月,四处泽国,沟河渠满,路有鱼虾,常年挖河排水治涝保田,冬寒冰雪不化,病以咳喘、泄泻、胃疼,疟疾……多见。1984——2014年为风木主令,我亲见风沙漫天,渠枯河干,农民年年抗旱,靠机井水才保种几亩田,冬天少雪,流水不冰。高血压,眩晕,中风日益多见。古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七十岁后才有亲身体会!2014——2044年为相火主令,2044年——2104年为君火司天,燥金在泉主令,人生苦短,我已不可见,年轻人都可拭目以待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又云:“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天地之至数,五日为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二十四气为一年;六年天气循环一周,谓之一备。五岁,五行迁转方尽,谓之一周;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又是一周。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五运六气迭乘运转,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言,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圆满十二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六气推衍,其数相同。

三元甲子

明朝薛方山先生作《甲子会纪》,追溯自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贞下起元,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开始。以厥阴为下元,则少阴为上元,太阴为中元。又以少阳为下元,则阳明为上元,太阳为中元。若以黄帝八年起数,前30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后30年为少阳相火在泉。以此类推,至1984年为第七十九甲子下元之始。1984--2044年,天时之气是风木司天,相火在泉之大气候;司天主前三十年(1984--2014年),在泉主后三十年(2014---2044年)。风火之气盛行,以厥阴风木为主。《天元纪大论》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土受邪。体重肌肉痿,食减口爽,目转耳鸣,动摇掉举。亲见这几十年,糖尿病,高血压,痿症,中风,偏瘫,眩晕,多动症……日多,难怪仲圣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柴胡类方药之大行其道。

薛方山先生讲:黄帝八年起为第一甲子,第一甲子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令,后三十年少阳相火主令;第二甲子少阴君火主前三十年,阳明燥金主后三十年;第三甲子太阴湿土主前三十年,太阳寒水主后三十年;第四甲子少阳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后三十年;第五甲子阳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阴君火主后三十年;第六甲子太阳寒水主前三十年,太阴湿土主后三十年。如此循环,到仲圣时,仲圣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后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气之时。据此以观仲圣医法,更易得其要领。到今天是第七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现在少阳相火在泉30年间。2044年——2014年第八十甲子为君火司天,燥金在泉主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后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气之时。亲身经历了寒,湿,风,热之气,几次的大规模疾病流行。写出了巨著《伤寒论》,宗寒湿伤人阳气,立方麻黄,理中,桂枝,柴胡,四逆汤传世。时时顾护阳气。

叶天士

叶天士(1666-1745年)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医学成就在《温热论》,宗火燥伤阴,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立养胃阴诸法。时刻顾护阴液。

刘河间约生活于大司天,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年代。他一生中所处的均属燥火行令的气候。遇上的病人常有火燥的身体素因,因此河间以火立论,治病喜欢用寒凉药。其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观其在《宣明论方》的代表方,如防风通圣散,神芎丸,通治诸种热证。均是苦寒滋阴之药,呼应其火燥司天的气机。

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44岁之后,是六十八甲子火燥用事之时。深入《内经》之后,悟知运气已变,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告诫世人,时行之气相火太旺,若再情欲竭阴,更相煽以妄动情欲,则真阴绝枯而死。一改《局方》用药辛香燥热之风,开阴虚火动宜补阴降火之先,刘完素运值阳明燥金,故所用之药,多甘润咸寒泻下。朱丹溪运值少阴君火,故甘寒滋阴多。皆运气迁移之故也,非古今之病有不同。

李东垣生于金代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卒年辛亥,享年72岁。其师张元素,精通运气之学。东垣50岁后是六十六甲子在泉寒湿之运。他观察到一年四季中,皆湿土为病,春生之令不行,脏腑神机升、降、浮、沉失序,从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若脾胃之气一伤,则四脏皆失其所,十二经皆病。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脾燥则升立论。创用甘温之药,补脾土降阴火,风药升阳除湿之法。

钱乙

钱乙行道于第六十五甲子,正值大司天的燥金、君火主令,故治痘多用寒凉;其后的陈文中于第六十六甲子行医,寒水、湿土主令,故治痘法重温补;到明朝时汪石山辨痘的治法,则是“自嘉靖九年,正值少阴君火主令,又主治痘宜用清凉”。稍后之万密斋,聂久吾治法又变注重温补,强调保元,因其时为寒湿主令也。清·费启泰1659年,擅长痘科。谓旧时治痘,重于扶正,轻于治毒,与病不相宜,败于虚者,几上残花,毙于毒者,大林秋叶,力纠世医之偏见,著《救偏琐言》书立言,专主寒凉下夺,因治湿治寒之法,不可用于风木相火运气中,上述以治痘为例,但医家治病,运气因素之重要,已经显而易见了。

张锡纯

张锡纯晚年在他自己的一篇医案中写道:尝实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医者临证用药,即宜随气化而转移,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而愚所阅之医书,又皆系赵氏《医贯》、《景岳全书》、《冯氏锦囊》诸喜用熟地之书,即外感证亦多喜用之。愚之治愈此证,实得力于诸书之讲究。而此证之外,又有重用熟地治愈寒温之坏证,诸多验案。此乃用药适与时会,故用之有效也。……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病者多系气分不足,或气分下陷,外感中亦多兼见此证,即用白虎汤时多宜加人参方效。其初得外感应发表时,亦恒为加黄芪方效。如是者又有年。乃自一九二一年以来,病多亢阳,宜用大剂凉润之药济阴以配其阳,其外感实热之证,多宜用大剂白虎汤,更佐以凉润之品。且人脏腑之气化多有升无降,或脑部充血,或夜眠不寐,此皆气化过升之故,亦即阳亢无制之故。治之者宜镇安其气化,潜藏其阳分,再重用凉润之药辅之,而病始可治。此诚以天地之气化又有转移,人所生之病即随之转移,而医者之用药自不得不随之转移也。由此悟自古名医所着之书,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时气化不同也。愚为滥竽医界者已五十年,故能举生平之所经历而细细陈之也。我初读此,甚为不解,历五十年行医经历,今日叹曰,早知如此,岂会茫然医路四十年!

名医门派

数千年来,名医门派林立。各学派学说的主要论点势若冰炭,互不相容,甚至有互相对立的现象。实际上每个学派的学说正好如同四季用药的特点,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应乎天时的产物。陆懋修《文十六卷*六气大司天上篇》云:“守真辟朱眩用温之误,申明仲景用寒之治为三已效方,三一承气也,以其所值为燥火也。东垣以脾胃立论,专事升阳者,以其所值为寒湿也。丹溪以知、柏治肾,专事补阴者,以其所值又为火燥也。明乎此,而知古圣昔贤著书立说都是补偏救敝之人。仲景为医中之圣,师表万世,黄芩、白虎即守真所本也。建中、理中即东垣所本也;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即丹溪所本也。补泻温凉,各随其运。设以守真而遇温寒诀不偏于寒凉;东垣而遇风燥,决不偏于温补;丹溪而遇寒湿,决不偏于清滋。乃读其书,不知其人处何年代,因而不知其人!世界时势造英雄,运气转化出名医!

《素问》作"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句话讲得非常严重。不可以为工是什么呢?就是不可以当医生。现在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知道年之所加吗?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吗?你知道自己身处什么年代,在博学汇通之余,需要多学哪个门派学说吗?请看下集

中医整体观,没有天人相应,就失了灵魂!传承中医找回失落的元神

患者有病找中医,可中医已经病入膏肓,中医人怎么医好自己的病?

看病一定要找老中医吗?什么人可以学中医,怎样学才能成名中医?

有病了,怎么选择个靠谱中医治疗?让清代名医徐灵胎告诉你吧

师徒问答:中医相火之说,历代医书说法不一,哪种说法是对的?

#大家健康超能团#@大家健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