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尤其对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后果严重

@理工学爸 说: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思考过程,比碎片化的事实、观点、结论重要得多。

所谓碎片知识,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

  • 它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 它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 它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 它不够严谨、全面

碎片化“知识点”只简单的罗列,不关联、不推理、无逻辑

碎片化的知识是基于易于学习掌握的目的而产生的,人们常用“快餐文化”来形容。这种“快餐式”的知识确实可以快速且显著的降低认知成本,但是,它却是以省略事物之后的原理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和认知过程为代价的

长此以往,势必使人的认知发生偏差,甚至错误。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们来说,是致命的,会导致他们犯如下的错误:

一、只说事实,不讲道理

碎片化的知识只会告诉你事物表面化的东西,只摆事实、陈述表象,而忽略了甚至于不去探究这些现象的逻辑及关联性,即只讲其然,不述其所以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巧妙的使用0~9这10个数字符号,能表述出所有的正整数。而其中从9到10的发展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用有限的符号表现出无限的数目。

如果孩子紧紧记住0~9这十个数字怎么写,要让他直接跳到10表示十的时候确是要费一番脑筋的,讲完两位数,还得再讲三位数、四位数……


通过了解“数是怎么来的来”掌握数字的发展规律

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事物之间都是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的,只简单的罗列本身就破坏了事物的完整性。我们知道,通常大家所说的“知识”其实包含两方面,一是“事实”,二是“联系”

学过计算机科学的童鞋一定明白,高级程序语言中的类(Class)或对象(Object)的属性包含两方面,一个静态的属性(property),一两个是动态的方法(method)。这就是事实及联系在计算机语言中的表述。

所谓事实,也是老师常说的“知识点”,敲黑板要记住,要背过的知识点。就像数理中的定理公式,英语中的单词语法等。而联系确实动态的,发展的。一味地死记硬背,最终只能沦为散乱的知识卡片收集者,不求甚解,甚至连一个词典也算不上,毕竟,词典还是经过了分类整理,具有索引的。

只收集积累事实而不思考,在日常语言表达上,结果就是表述肤浅,没有逻辑;在数理逻辑学习中,只是被动的填鸭,使人丧失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在阅读与写作中,更是无从表述,没有章法。其害大矣!

用思维导图来理顺独立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只知结果、不懂过程

打个比方,事实性的知识就像一个个零散的点,飘忽不定。而“联系”则是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的线。这样,有了这些连线,才能将散乱的知识点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这个网络体系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具有结构化知识体系是一个人能够快速深入学习的根本。

此所谓:“事实”只决定了人的知识广度,而“联系”才是决定了你知识深度的根本。

再来一个例子:假如你通过学习碎片化的知识掌握了ABC,那你也只知道ABC,而不知道DE,甚至F,因为,你没有掌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说明:你不会思考,没有思维能力。

这就是碎片化知识最大的弊端。当你在充斥着大量碎片知识的世界遨游时,事实上你只是在扩充你零散的知识点,并没有将其“关联”起来,甚至连分类也没有。

但如果你了解了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并且经过自己的思考,打通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即使你不知道DEF,但你却可以通过ABC推出它们。


通过推理,了解前因后果,并学会知识的演绎

只知结果不懂过程,或者不去探究过程,长此以往,将会弱化你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直至变成一个复读机。

三、思维单一,不会发散

我们深知:在僵化单调的单纯知识记忆过程中,思维终将逐渐变得死板,使人不懂变通,发散思维更无从谈起。单一的思维让你不会类比,不能举一反三,更不要说比较分析、归纳演绎了。

在我们大脑中,碎片化的知识通过连续不间断的新鲜内容输入,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啊!真好玩,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之中,从而难以自拔

毕竟,手指轻轻一拨,就获得了新鲜刺激(没有开车,此处无需发散思维,哈哈)。

但这些获得的所谓“新知识”,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知识的“联系”,犹如无根之水,很难被我们“提取”并运用,而大脑在处理这些“陈旧的、较少使用的”知识时,会将它们束之高阁,直至蒙尘。

因此,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

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像词典一样为自己的知识库创建索引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索引:像创建自己的百科词典一样,为我们的知识库创建索引。

我们首先需要将自己的知识库进行分类整理,然后通过关键字建立起联系,当我们需用时,只需要按照关键字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就会快速的找到已有的知识点。随时取用,所想即可得,这时候,才能称得上“思维敏捷”。

就像我们在学习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时候,老师说:完全可以将之类比成一个人,我们的大脑就是CPU(中央处理器),而我们的双手,就是内存,我们随身的包包就是硬盘。我们人类这台计算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输入系统,在大脑处理之后,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即为输出。所谓人工智能即是如此。


善用类比及比喻,开拓视野,激发思维

话说回来,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法,将原有知识关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无论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还是创新思维能力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诸多的科学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大都是通过类比及比喻、联想的方式获取的灵感

充分调动脑细胞,发散思维,善于类比

四、见解片面,不具说服力

前文我们已经多次说过,我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是一个大大的网络,通过思维的“高速公路”连接了各个知识点。公路如何连接,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

那么,假如你长期接受碎片知识,对你的思考能力根本没有提升,因为你的“网络”没有打通,知识之间只是孤岛,因此认知并没有扩大;而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

这时候,谈何举一反三,谈何归纳演绎。

打通知识壁垒,贯通知识孤岛

聪明的人,会去思考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站在高处,以上帝的视角拔高一层去看待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而不去主动思考,尤其对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伤害,最终只会导致我们懒于思考,直至丧失主动思考等能力。作为家长,更应该注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