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圣杜甫的传奇人生(三):迁徙蜀中,与世长辞

导语:

公元759年,四十九岁的杜甫携妻带子离开长安,开始了向西行进的漫漫征途。一路上翻山越岭历经艰险,他们在甘肃省境内的同谷(今甘肃天水)落脚,希望能得到接济。穷困潦倒的杜甫却始终不能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寒风萧瑟的冬天大雪封山,杜甫身穿着连小腿也遮不住的短衣去给孩子们挖山芋,辛苦了半天却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

孩子们饿的靠着墙嗷嗷呻吟,声声刺痛着诗人的心,迫于生存的压力,诗人再次举家迁徙,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西南的繁华都城—成都。

李白曾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雄壮险恶的巴山蜀水给诗人一家的行路倍增艰难,登高山、穿深谷、经栈道、渡急流,一路风光,一路惊心。

经过半年的颠沛流离,年末,杜甫一家抵达成都。

第二年春天,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终于建起了一处栖身之所,就是位于城西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浣花溪周围环境清幽,杜甫在溪畔选取了一块荒地,将杂草清理干净,开辟了一亩大的宅基,建起一座茅屋,又向周围的亲友借来了桃树、竹子栽种在周围。

草堂落成后,诗人作了《堂成》一诗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堂成》

杜甫的新居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屋,但也使他喜不自胜,经过漫长的流离漂泊,杜甫一家太需要安定平静的生活了。

经过宋元明清历代的修葺和扩建,如今的杜甫草堂已修建成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是有关杜甫平生资料与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草堂内芳草萋萋,流水萦回,古朴幽静,游人如织,人们纷纷前来凭吊和纪念这位一生劳心、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草堂建成生活得到安顿之后,杜甫开始游览一些成都城内的古迹,在成都南郊诗人瞻仰了武侯祠,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诸葛亮辅佐两朝,忠心为国的雄才伟略和丰功伟绩让诗人感动,可叹一代丞相鞠躬尽瘁却事业未竟,其实诗人在凭吊伟大丞相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呢。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诗人流下了英雄相惜的热泪。

好景不长,一个秋天里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茅草屋的屋顶一层层掀掉茅草乱飞,有的挂在树上,有的落在池塘里。

附近小孩子还趁机跑来,把散落的茅草拿到树林里去,衣衫单薄身材干瘦的诗人拄着拐杖出来,看到大风破屋的景象,心里既怨愤又无奈。

屋漏偏逢连夜雨,紧接着一场大雨倾盆而至,把家里的床都打湿了,在湿漉漉的床板上孩子们怎能睡的安稳呢。

焦虑之下,诗人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总体来说,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的这段时期,生活较为安闲。

闲居生活使诗人的观察视野转向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花鸟鱼虫等自然事物,使平凡的事物走向了美学的视野,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也为杜甫的诗歌创作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杜甫的好朋友严武辞世,杜甫心生悲痛,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了依靠。

于是,公元765年5月杜甫携全家离开草堂,再次迁徙,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在夔州停脚,就是今天的奉节又称"白帝城"。

这一时期,杜甫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的许多朋友,比如李白、高适等都已经亡故。

故友的辞世使杜甫备感孤苦,风烛残年的诗人可能意识到前景不长,在这一时期内他把一生的经历都写进诗篇,以期望对后人有所交待。

在夔州的两年内,杜甫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产量丰富且内容多样。

从记录国家大事到观照民生疾苦,从回望个人经历到追念旧日朋友,应有尽有,并且这一时期的诗作更深入的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以前犀利尖锐的现实主义诗篇像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那么这一时期的杜诗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回味着人生和历史的画卷,厚重深沉,余味悠长。

公元768年,杜甫一家再次从夔州迁徙,经过一年的辗转漂泊,在年底来到湖南岳阳。

杜甫登上名闻天下的岳阳楼,望着眼前浩淼的洞庭烟波,心潮起伏,作下了名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洞庭楚地人民的生活同样悲惨,严寒时节,渔民们的渔网都被冻住,少数人射杀大雁来谋生。

先前的战乱使得军粮紧缺,米价上涨,人民不堪忍受,而今年又大获丰收,米价低贱,赚不了几个钱。

达官显贵们大鱼大肉,普通百姓却家徒四壁,甚至要卖儿卖女来缴纳赋税。

眼见黎民遭遇如此慘状,诗人怎能不心生悲凉愤慨之感呢。

贫病交加的诗人并没有选择安定的生活,他用不断的行走漂泊来记录黎民生活的苦难。

杜甫漂泊到潭州一带时,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不如从前,也许意识到了自己已经身处弥留之际,杜甫想从潭州北归中原,重返故乡,然而,这最后一点微薄的心愿也未能达成。

在去往岳阳的一只小船上,诗人的风疾开始恶化,以致于卧病不起。

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诗人强打精神,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那便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节选

这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回顾,从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到颠沛各地,饱经苦难,杜甫用一生的血泪记述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在诗末诗人感叹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然挂念着战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可叹一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未能重新看到太平盛世的安乐景象。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贫病交加的诗人在小舟上与世长辞,时年五十九岁。

一代诗圣就这样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家国,离开了他深切关注的百姓。

杜甫死后,灵柩停放在湖南岳阳,一直到四十多年后,才由他的孙子迁回故土,安葬在与其故里一河之隔的康店镇邙岭之上,也有的说安葬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漂泊一生,忧怀一生,用他自己的诗作形容可以说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无论是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是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光辉,都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那么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他高尚的人格节操又将给予后人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等

一代诗圣杜甫的传奇人生(一):出身名门,年少游历

一代诗圣杜甫的传奇人生(二):仕途失意,战乱流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