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的第三帝国如何处理大而无用的形象工程?这里似乎有答案

对二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未来这个小小的头条号会成为头条里面二战资料最详细的资料库。

二战德国第十三军区

二战德国第十三军区位于德国中南部,其司令部设立在纽伦堡。该军区主要由巴伐利亚北部地区和今天捷克境内波西米亚西部地区组成。

好大喜功的第三帝国在二战爆发前,规划了大批形象工程

纽伦堡作为纳粹党勃兴之地巴伐利亚州地位仅次于慕尼黑的第二大城市,在纳粹党徒的心目之中,可以说是圣地一般的存在,该市分别在1927年、1929年、1933年至1938年,承办了8届纳粹党徒的全国性代表集会,也正因如此,喜欢宏大建筑的纳粹党在这里兴建了一批大而无用的集会场所,战争爆发之后,为了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德国第十三军区最终决定将本军区的军官战俘营A营、B营和D营都设立在这些集会场所之中。

纳粹党徒用于集会的大型广场

第13军区军官战俘营A营位于巴伐利亚州纽伦堡东南角长河区,主要用于关押法国战役中所俘虏的法国战俘,该战俘营设立于1940年8月,但仅仅运营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在1941年10月4日,合并到其他战俘营之中了。

第十三军区军官战俘营A营战俘的标识牌

1941年5月,德国人又在长河区的纳粹党徒集会场所之中,单独开辟出来一块区域,并将其编号为第十三军区军官站战俘营B营,用以关押在巴尔干战场上俘获的塞尔维亚战俘,该战俘营于1943年4月,整体搬迁到了巴伐利亚州西北部下弗兰肯地区哈默尔堡,该战俘营在搬迁到哈默尔堡之后,被分为了专门关押塞尔维亚军官和关押美国军官的区域,在之前的文章之中,@forrest595老师曾经在之前讨论二战期间德国军官战俘营运营规律的文章之中,提出过“按日内瓦公约军官本来就应该有更好的待遇,所以美国在执行任务前把所有飞行员提拔成军官”,实际上,不仅仅是空军军官,该战俘营在1945年1月,所转移进来的部分在突出部战役之中被俘的美国军官,就有很大一部分实在前线匆忙提拔起来的火线军官。

关押在第十三军区军官战俘营A营的战俘

该战俘营除了关押有塞尔维亚战俘和在突出部战役中捕获的美国战俘之外,德国人在1945年初,为了避免接近东部前线战俘营的战俘被苏联军队所解放,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俘营搬迁,今天波兰北部城镇舒宾69号军官战俘营所关押的美国军官,则在这一阶段的转移中,被移送到了第十三军区军官站战俘营B营,此时的第三帝国早已经灯尽油枯,穷途末路的德国人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因此对待战俘的态度也是断崖式的下跌。第十三军区军官站战俘营B营那七栋拥有五个大厅的建筑,每一间都塞进了200名的战俘,而在另一间较小的房间内,德国人也硬是塞进了40名的战俘。由于燃料和食物的短缺,德国人对物资的配给进行了限制,限制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囚房的温度有时候甚至达不到零上的标准,严寒和营养不足也直接造成了大量战俘的死亡。

1945年4月6日,美国第14装甲师解放第十三军区军官战俘营B营

第十三军区军官战俘营B营关押的最著名的战俘莫过于美国第三集团军指挥官巴顿将军的女婿约翰·K·沃特斯。尽管巴顿声称根本不知道沃特斯被关押于第十三军区军官战俘营C营,但其还是在1945年3月26日至29日发动了一次对该战俘营失败的营救行动。美国人的营救行动失败不久,为了再一次逃避不断逼近的苏联军队,第十三军区军官战俘营B营再一次进行了搬迁,所有还能够移动的囚犯都被转移到了纽伦堡,并在那里进行了进一步的疏散,而那些重症的囚犯,则经过简单治疗后留在了营地,一直到1945年4月6日,才由美国第14装甲师所解放。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战资料局的头条号,更多二战资料持续归纳、整理和放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