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平衡论的人性论——三我一体理论

人性三我一体结构

人性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一体。“三我”是人性的充分必要因素。“三我”是系统属性,存在模式是“我”的生态环境。

“自然我”无智无欲,属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在”的牠——为求生存自然而然求平衡——顺其自然+符合天道——天道自然;

“当然我”有智有欲,属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的他——为求名利当然而然反平衡——悖其自然+有悖天道——人道当然;

“超然我”大智无欲,属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的怹——为求存在超然而然求平衡——道法自然+师法天道——圣道超然。

人性由“三我”结构决定,在不同时空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的,其中比重最大和排序最前的那个“我”主导着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

本论将人类的智慧分成生存智慧和剩余智慧。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不但有生存智慧,而且还有剩余智慧,而其它动物只有生存智慧,生命的生存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就是第一存在模式。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剩余智慧,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有多少剩余智慧,个人生存模式的不同在于如何运用剩余智慧。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就是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就是第三存在模式。人性问题是唯一不会过时的话题——求存求活与求名求利的关系也正是人的基本问题。得人心者得天下,知人性者得人心。人最有用又最缺乏的就是“人”的知识,而“三我一体”正是一个关于“人”的理论。

由上述的三个存在模式理论,作者把“我”一分为三: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物性自然、人性当然、神性超然,如明人罗钦顺所说“天之道莫非自然,人之道皆是当然。”没有剩余智慧只有生存智慧就属于“自然我”——第一存在模式:存在智慧→求存求活→自然我。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就是“当然我”——第二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当然我。有剩余智慧而不用于求名求利就是“超然我”——第三存在模式:剩余智慧→求存求活→超然我。“存在模式”是“我”的生态环境,“三我”结构决定着一个人成为怎样的“我”。 三我一体人性论虽源自三个存在模式理论,但它却可单独解释 “人”的难题。

“三我一体”是人所以为人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中“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加法是人性的充分因素,且“三我”之和等于1,之间此消彼长,相加的“三我”与人性呈累加关系;“自然我% ×当然我% ×超然我%”的乘法为人性的必要因素,且0<每个我<1,相乘的“三我”与人性呈因果关系。人性是由“三我”的结构决定——人性的三我一体,在不同时空和条件下,“三我”的结构是动态的,其中比重最大和顺序最前的那个“我”主导着一个人价值取向。个人的每次选择都是“三我”自我博弈的结果,其中获胜的那个“我”主导着一个人的行为。人性结构决定行为功能:人性结构→内在需求→价值取向→目标动机→行为结果。三我一体理论要求用“一分为三”的观点分析人性。

用三我一体分析人性

本论认为,“三我一体”是人之成为人的充分必要条件。三我一体的加法是人性的充分因素, 且“三我”之和等于1,之间此消彼长,与人性呈累加关系。三我一体的乘法为人性的必要因素,且0<三我<1,与人性呈因果关系。“三我”相乘比相加更易使人性产生质变。各“我”的比重不同,个人的行为倾向就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三我”的结构不一样,“我”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三我”的比重和顺序是变化的。个人的每次选择和行为都是“三我”自我博弈的结果,其中胜出的那个“我”决定着人的行为。

“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人性结构,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性+激情+欲望”灵魂三分法,也有别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理论。“三我一体”是人认知自我、认识人性理论的再创新。

从人性上看——分求存求活与求名求利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没有剩余智慧,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有多少剩余智慧,以及如何运用剩余智慧——用于求生存还是求名利?用于求平衡还是反平衡?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生存模式不同,即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者所占的比例不一样,先后秩序不一样。而对名利的态度正是一面看人性的照妖镜,是人是鬼?在名利面前必会露出真面貌。

人之所以是人,正是因为人的“三我一体”,缺一就不可称为人。世界上不存在100%的自然我、当然我或超然我。100%的“自然我”不是人,而是属于动物;100%的“当然我”不是人,而应叫妖怪;100%的“超然我”也不是人,而要叫神仙。凡人就有肉体凡胎,血肉之躯就是“自然我”。同样,“三我”不能等于0,“自然我”等于0是死人,“当然我”等于0是天使,“超然我”等于0是魔鬼。

“三我”的优先秩序决定成为那个“我”:“自然我”优先且只知求生存,而不知名利;“当然我”优先求名利,且忘了生存;“超然我”优先求更多人更好地生存。唯有“当然我”的人性才叫做贪婪,“自然我”仅仅是贪生而已。贪财怕死是天性。“自然我”就好比动物,“当然我”则犹如魔鬼,“超然我”好比“天使”。所以说,人性是天性+魔性+佛性的三性一体。

人性源自于天性,“自然我”同于天性,“当然我”异于天性,“超然我”回归天性。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三我”结构不同,在不同的时空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我”。“自然我”表现为人性中原始、真朴和本能的一面,“当然我”表现为人性中弱点、原罪和丑恶的一面,“超然我”表现为人性中高尚、伟大和完美的一面,所以要“一分为三”地看一个人。

天道自然,人道当然,圣道超然;物性自然,人性当然,神性超然;自然客观,当然主观,超然中观。“自然我”中的“自然”是客观规律,总是顺其自然求平衡;“当然我”中的“当然”是主观欲望,总是悖其自然反平衡;“超然我”中的“超然”就是中观神圣,总是道法自然回归平衡。人性是天道+人道+圣道的三道一体,也是客观+主观+中观的三观一体。

从智慧上看——分无智无欲、有智有欲和大智无欲

“自然我”无智无欲,遵循“生存智慧→求存求活” 存在模式,总是自然而然趋于平衡;“当然我”有智有欲,遵循“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存在模式,总是当然而然不平衡;“超然我”大智无欲,遵循第三存在模式,总是呈心理、生理平衡,总是与社会、与自然平衡的和谐状态。当然我:计自已利+求当下名;超然我:计天下利+求万世名。超然我是达道的智慧,就如同佛陀讲的般若。

人类与另类区别的本质标志是有没有剩余智慧,而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本质标志是如何使用剩余智慧。剩余智慧执于求名求利就是“当然我”,用于求存求活就是“超然我”。“我”自然质朴才可爱,愈“自然我”愈可爱;“我”为名利所累着实可恶,愈“当然我”愈可恶;“我”超然名利才可敬,愈“超然我”愈可敬。“当然我”只是小聪明,“超然我”才是大智慧。

汉语的“心”字不仅指人的大脑、智慧…更是人之三观、思维模式。人性也是三心一体:自然我的血肉之心+当然我的人欲之心+超然我的天道之心。血肉之心是人的生存智慧,人欲之心是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天道之心是人的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天道之心相当于阳明讲的“心即理”之良心良知。在人这个臭皮囊里装着什么“心”:是人欲之心→负能量多,还是天道之心→正能量多?修心就是一个化负能量为正能量的过程。个人之价值=正能量-负能量。

从质朴上看——由“朴”到远离朴,再到回归朴的过程

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自然我,无智无欲+质朴无瑕+物性自然——为人生的第一重境界——适其自然+天道无为;二是当然我,有智有欲+远离质朴+人性当然——为人生第二重境界——悖其自然+人道有为;三是超然我,大智无欲+回归于朴+神性超然——为人生的第三重境界——顺其自然+圣道为无为。人生和人性是这三重境界的复合体,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有不同的境界组合。

“自然我”无智无欲,自然质朴,洁白无瑕,不知名利为何物,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然我”有智有欲,远离朴,利欲熏心,红尘蒙眼,只见名利,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然我”大智无欲,回归于朴,虽在滚滚红尘中,却超尘拔俗,返朴归真,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由低到高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说的自然境界就相当于“自然我”境界,功利境界就相当于“当然我”境界,道德境界接近于“超然我”境界,而天地境界应相当于“超然我”境界。人生应当是三重境界的“三我一体”,而不是由低到高的独立存在。

人性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自然我”为一“朴”字,无智无欲谓之朴;“当然我”为一“贪”字,朴者不贪,贪者不朴,远离朴者必贪;“超然我”为一“慈”或“明”字,剩余智慧用于众生之生存才是大慈大仁,由朴到慈、超然于小我才是人生的大聪明。人因“朴”而可爱,因“贪”而可恶,因“慈”而伟大。人生总是从朴到贪,又从贪到慈的过程。人性也是“朴+贪+慈”的三我一体。

从目标上看——分生存目标和名利目标

“自然我”谋生,以生存为中心;“当然我”谋利,以名利为中心;“超然我”谋道,以人民为中心。“自然我”以求存求活为自然目标,个体活着就是成功,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都是为了生存。“自然我”为了生存而竞争,生存竞争的焦点是领地、食物和交配权。“当然我”为了名利而争斗,以自身名利最大化为目标,占有很多名利才是成功,目标是保住既得名利,争夺更多名利。

“自然我”仅为生存而求生存——自然平衡,“当然我”则为名利而求名利——破坏平衡,而“超然我”是为生存而求名利——维护平衡。“超然我”求名利而超然于名利,求生存而超然于生存,超然于自我。“超然我”虽也以求存求活为目标,但要群体活得更好才算成功,以整体利益最大化(当然我以个人利益最大化)。超出“自然我”需求谓之贪婪,超然“当然我”贪婪谓之境界。

“超然我”求生存不同于“自然我”之处:“超然我”为“大我”生存,而“自然我”仅为“小我”生存。“超然我”求名利不同于“当然我”之处:“超然我”为“大我”生存而求名利,而“当然我”仅为“小我”名利而求名利。“当然我”与“超然我”,它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求名利反平衡,一个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求生存求平衡。

人的生存目标包括“健康+快乐+自由”。“自然我”仅有生理上的健康,“当然我”心态不平衡而没有健康,只有“超然我”才有真正的身心健康。“自然我”不知什么是快乐,“当然我”为求名求利而失去了快乐,只有“超然我”才有真正的快乐。“自然我”为生存所迫而没有自由,“当然我”为名利所役而失去自由,只有“超然我”才有真正的自由。超然我之生存=健康×快乐×自由=平衡。

从人生上看——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显现不同的“我”

初生婴儿近似100%的“自然我”,慈母对子女往往近似100%的“超然我”,而成年人有很大比重的“当然我”。所以,新生婴儿只有求存求活行为,而成年人都有求名求利行为。自然我求自然,对称于地球;当然我想当然,对称于他人;超然我超时空,对称于宇宙。自然我属天性,当然我悖天性,超然我顺天性。

对于平衡之道及求存求活,“自然我”生而知之,“超然我”学而知之,“当然我”困而学之,人如“困而不学”则永远是个“当然我”。人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所持的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者的比重是变化的。渡“当然我”到“超然我”的关键在学在悟在修炼,不修不学,不可救药。

三我一体的“三我”结构,似本论的上中下的三篇结构。“自然我”相似于上篇天道自衡;“当然我”正是中篇人道失衡所研究的对象;“超然我”相当于下篇人法自然。天之道,自然我;人之道,当然我;圣人之道,超然我。人性也是“生存之道+名利之道+平衡之道”的三道一体。

从生死上看——名利与生死是人生最难修的两门课

“自然我”为求存求活向生而生;“当然我”为求名求利向死而死;“超然我”为众生之生向死而生。生老病死,众生平等;功名富贵,哪来平等?自然我为自己而活,当然我为名利而活,超然我为众生而活。所有修行只是把“我”调回求存求活状态,以激活生命中的原始本能。

宇宙人生都是一个平衡过程:宇宙是一个以奇点为终始,“质量+能量+时间+空间”四维一体的平衡过程;人生是一个以生死为始终,“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三我一体的平衡过程。本论最有意思的就是奇点玄子和三我一体两个理论,前者用于解释死人,后者用于解释活人。

利与害、生与死,是人的两大基本问题;趋利避害+求生畏死是人的两个基本取向。人之生是偶然之偶然——人身难得;死是必然之偶然——生命苦短。人之命是必然之必然——命虽注定;运是偶然之必然——运由己造。人就活在偶然与必然之间,有偶然才抱有希望,知必然才知道放下。

从善恶上看——只有求名求利才分善恶

“自然我”是一个活人,一切为了生存而斗争——为了活着而求活着,为活命不分善恶。“当然我”表现为人恶的一面,一切为了名利而争斗——为了“小我”的名利而求名利,自我优先+名利第一,为自身名利最大化而昧背良知。

“超然我”表现为人善的一面,本心充满良知,他人优先+生存第一,为了众生之生而斗争——为了众人活好而求名利。每一个人都是“活人(生物我)+恶人(名利我)+善人(道德我)”的三我一体。

对于资源,用于满足“自然我”需求(小我生存)无所谓善恶;用于满足“当然我”需求(小我名利)是恶;用于满足“超然我”需求(大我生存)是善。个人平衡三字:自然我的“朴”+ 当然我的“度”+ 超然我的“给”。 人生价值与超然我成正比,与当然我成反比。

从行为上看——源自“三我”内在不平衡的输出

“自然我”因内在生理不平衡而输出求存求活——自然而然地自平衡行为。“当然我”因剩余智慧及贪婪所导致的内在不平衡,而输出求名求利——当然而然地反平衡行为。“超然我”因剩余智慧及本能所导致的内在不平衡,而输出为了众人或他人更好地生存——超然而然地求平衡行为。

个人行为是“我”用智慧在环境中获得资源来满足需求:“自然我”求存求活=生存智慧×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当然我”求名求利=剩余智慧×名利环境×名利资源;“超然我”求存求活=剩余智慧×生存环境×生存资源。资源→自然我→能量;生存资源→当然我→负能量;生存资源→超然我→正能量。

质能+时空+信息→人(系统)→思维+语言+行为。一个人价值在于他输出什么。“自然我”的求存在行为顺其自然所输出的是自然能量;“当然我”的求名利行为总是释放反平衡的负能量;“超然我”的求平衡行为总会输出有利于平衡的正能量。用宝贵资源制造负能量是“当然我”的最大特征之一。

从环境上看——三我之间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相互转化

人是环境的产物,其行为受所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存在模式是“我”的存在环境。人在第一存在模式下会表现出“自然我”,重在与自然平衡;在第二存在模式下会表现出“当然我”,重在与他人平衡;而在第三存在模式下则会表现出“超然我”,重在内心平衡。人性也是动物性+社会性+超越性的统一。

一部分平日很平常的人,在大灾大难、生死攸关的极端环境下,往往就会自然地表现出“超然我”。平时看上去同样的“我”们,在关键时刻却会表现出不同的“我”。一个在名利场上的“当然我”,在家庭环境下往往就是一个“超然我”。同样,在疯狂的年代和环境下,也可使人变成一个疯子。

从工具上看——分简单工具和复杂工具

“自然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作为地球生物圈循环的一部分,没有复杂的工具,只是以简单的工具,如木器、石器等自然工具用于求存求活。“当然我”与自然相分离,远离朴,不断制造出复杂的工具用于求名求利,从来不顾破坏自然平衡,也不顾自身求存求活,既害人又害己,可厌又可怜。“超然我”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需要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复杂工具。“当然我”将自身当成名利的工具,而“超然我”将名利当作生存的工具。

“自然我”朴素无华,总是简单到简单,能简单就简单,总会自然而然地趋于平衡。“当然我”远离朴,心浮气躁,违背自然总会趋于不平衡。“当然我”总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成天瞎折腾直到崩溃。“超然我”回归于朴,气定神闲,不仅把简单问题简单化,还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效法自然总会趋于平衡。

从政体上看——良治结构是自由、民主、人权三者的统一

自由与公平是“自然我”求生存的需要。民主与法制是对“当然我”贪婪的制约。人权与博爱属于“超然我”的特征和需求。民主制度只有建立在“超然我”基础上才有意义。人类理想社会是第三存在模式。

人类社会到了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和理想国时,人人是否都成为纯粹的“超然我”?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个人成为100%的“超然我”,或100%的人都成“超然我”,有悖于三我一体理论。人类社会形态再变,人性三我一体不变。

用三我一体统一各家分歧

上述的这个“三我一体”分析模型表达了不同存在模式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纵横对比,对分析、解释、判断和预卜一个人的本性很实用。三我一体理论认为,人性=自然我% ×当然我% ×超然我%,“三我”与人性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当且仅当“三我一体”,人才能成其为人——“三我”是“人”的充要条件,缺一都不可成其为人,任何一个“我”等于零就没有了人性。只有自我而没有超然自我是不完整的人格。人性是人永恒的主题,本论一大贡献就是将各家有关人性之争整合在三我一体之中,而“三我一体”人性结构理论又很好地回答了人如何处理生存与名利关系这个基本问题。

个人价值=超然我÷当然我×自然我,人生价值是当然我的-1次幂,若“当然我”无穷大,价值趋于零,也就没了人性。人性三我是“道”,思维方式是“术”。理想人格=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即顺其自然我、少点当然我和多点超然我。当然我=∑{名利情×权钱色+自我为中心×名利最大化}=人性的贪婪。宇宙万物无不求平衡求存在,惟“当然我”是个例外…人格修炼是一个持续抱守自然我、减少当然我和增加超然我的算法和过程。“三我”的结构比重和优先秩序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和核心需求,进而左右人的行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三我”内在不平衡的输出。

历史上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用“三我一体”理论,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看就可轻松得到解决。譬如人性善恶的争论,孟子讲“性本善”是“超然我”,荀子讲“性本恶”是“当然我”,告子讲“无善无不善”是“自然我”。这个争论了二千多年的人性善恶问题,不过就是“三我一体”而已。道家之返朴归真,重在如何守住“自然我”;法家之严刑峻法,重在如何管住“当然我”;儒家之仁义道德,似在教人做个“超然我”。又如天人合一和相分的争论,“自然我+超然我”与天合一,“当然我”与天相分。天人合一要占“三我”分之二,天人不合一仅占“三我”分之一。天人关系既“合一”又“相分”。

还如,程朱理学所讲的“人欲”是“当然我”,陆王心学所讲的“本心”是“超然我”。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是灭掉人性中的那个“当然我”;王阳明从“心即理”到“致良知”,是要唤醒和激活人性中那个本来就有的“超然我”。理学从外部环境着手做“当然我”的减法,心学从内部结构着眼做“超然我”的加法。可以说,理学和心学是殊途同归,目标都是将自己修成一个“超然我”,只是修炼的途径的思路不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八百年之争(1175年鹅湖之会),今天终于在“三我一体”平台上得到统一。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第一句就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就是人人都有“超然我”,因被“当然我”蒙蔽,所以不能成佛。王阳明龙场悟道,第一句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超然我”,吾性自足,何需外求?佛陀说人人皆有佛性,王阳明说人人都有良知,两圣所悟之道都直指人性人心,并侧重于激活和开发“超然我”的正能量。儒家三达德解:好超然我之学近乎智,力自然我之行近乎仁,知当然我之耻近乎勇。

按照三我一体理论,人与人之间关系可分成六类:一是超然我与自然我——莫过于慈母与婴儿;二是自然我与自然我——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三是超然我与超然我——近似于亲人之间、君子之交;四是超然我与当然我——如佛陀普度众生;五是当然我与自然我——恶人拐骗儿童;六是当然我与当然我——名利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本著将“超然我”与“自然我”之间那种超然于名利的关系,称之为“慈朴合一”,并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属于“我”的此岸,而“超然我”属于“我”的彼岸。“我”的发展轨迹往往是由“自然我”走向“当然我”,人生最重要最困难的事——就是如何把“当然我”度到“超然我”的彼岸。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必然是从第一存在模式走向第二存在模式,又由第二存在模式度向第三存在模式。“超然我”是个人的理想人格,而第三生存模式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到达第三存在模式的时代,人人都成为“超然我”。所谓普适价值的核心是平衡,第三存在模式及其“超然我”正是人类的普适价值所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