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坚持“三结合”与“三全育人”推动思政教育

“我也是一名思政教师,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点亮学生的理想之光......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在哪里!”近日在陕西科技大学召开的学工队伍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培训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姚书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办好思政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陕西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围绕推动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育人,抓好课堂课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三结合”,构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课堂+课外” 木铎之声,声声入耳

“传说中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为何未能流传后世?世界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港珠澳大桥蕴含着怎样的世界工程奇迹?”

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工程制图》课堂上解答的问题,可“陕西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标兵”——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庆立老师正是用这些妙趣横生的典故与案例串起了这门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导入了“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唤起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使命感。

从教19年,刘庆立总结出当好“大先生”的“四个度”:一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站立理论“高度”。二是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扩充认知“广度”;三是放眼社会与行业,增加知识“深度”;四是去粗取精,把最精华的部分提供给学生,把握授课“尺度”。

他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的最高境界是将知识讲授、能力培养与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让学生对知识心生向往,把‘补钙’‘培根’‘立德’‘铸魂’蕴含在公共课程与专业知识讲授中,这就是我理解的‘课程思政’。”


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的是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运筹帷幄的“第二课堂”。2016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生班会上,辅导员房若愚吟诵出一首原创古体诗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弱冠桃李柔翰时,魋翕娉婷皆有之。/若谷虚怀处人世,四载践理晓真知。/千磨万砺未夺志,大巧若拙或有时。/圆梦中华待何日,当自吾辈奋勇始!”

独特的“见面礼”让学生们眼前一亮:随后的发言又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欢迎我的‘小鲜肉’们来到陕科大!关于大学,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四个字——“思维”与“情怀”。这四年你们将要学习的并非单纯的专业知识,而是一种能够辨别水中月、镜中花,去伪存真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不轻信也不轻疑的自知,更是怀揣着科学与道德的学术情怀......”

大学四年,通过一次次“主题班会”“微党课”“心理团体辅导”中,学生越来越喜欢和敬佩这位“90后”辅导员。

2019年11月,房若愚精心准备了一节题为《切莫中了历史攻心计》的微党课,第一部分“莫看江面波微澜”,通过科学依据向那些质疑“火烧邱少云”真实性的网民发起挑战,揭露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真实面目;第二部分“助推微澜成巨浪”,剖析苏联解体事件告诉学生机会主义错误的危险;第三部分“探得水底万丈深”,号召全体大学生认真学习历史,不断坚定革命文化自信,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短短十几分钟,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形势政策课。琅琅木铎音,声声入心入脑。

在陕科大,像刘庆立、房若愚这样的“人师”还有很多,学校整合“主渠道”之外的思政教育有生力量,聚焦学生“需求侧”变化,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督二脉”。如盐在水,如雨润物,氤氲、浸润、滋养,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校园+校外” 躬行之路,步步走心

201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来了一位特别的“讲解员”。他年届八旬、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作为陕西科技大学西迁亲历者,饱含深情地向青年学子讲起那段流金岁月。他就是原西北轻工业学院副校长尚久浩,应邀参加机电学院“心灯”栏目组在此举办的“庆七一”党日活动。

站在一幅幅校史展板前,他满怀豪情,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曲折前进的发展历程,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几代科大人的心被“三创两迁”精神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三创两迁”精神就是全体陕科大人的精神坐标,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无疑是其中蕴含深厚的承载点。

作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一届届青年学子在这里聆听陕科大西迁故事,重温中国轻工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了民族心、报国志,为青年人开辟了一个提正气、接地气、冒热气、有底气的“第二思政课堂”,在生动的历史故事中真学真懂真信,收到满满的获得感。

让大学生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还要用好“社会大课堂”。每年寒暑假,数千名科大学子以校园为起点,奔向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边远山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真实、最生动、最火热的地方,认识国情、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2011年暑期,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到陕甘宁地区群众饮用水含氟量过高的问题,他们萌生出利用所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帮助当地群众净化水质的想法。

他们组成“健康水源梦”实践团队,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途径横山、靖边、米脂、绥德四县,徒步行走200余公里,调研无定河水质污染及水土流失情况。一路上,他们的脚先磨出水泡,后来磨出血泡,再到结出老茧,从不轻言放弃。几十天下来,大家的皮肤和手掌越来越粗糙,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2013年,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以及在定边县多次试验,实践团成员把自己研发的第一批去盐、去氟的净水设备成功安装在定边县群众家中,成功解决了他们吃水难的问题。

该实践活动最终荣获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大赛全国银奖,第三届、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银奖,并先后受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在内的30余家媒体的报道。

“线上+线下” 诲人之语,句句有情

卢梭说:“你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用心、用爱、用情,把科学与真理“溶解”在“网言网语”中,才能起到隐性教育的效果,这是陕科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近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李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著作——《萌哥说案例— 一名思政工作骨干的实践与思考》出版,这是李萌继2018年《萌哥有话说》之后的第二部著作。

早在2014年,李萌就瞄准网络思政教育这一阵地积极发声,用“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为青年师生营造了一个点对点互动、心对心交谈的平台。六年来,在“萌哥有话说”自媒体平台累计撰写思政教育文章600篇,累计200余万字。

丹心寸意如明灯,点亮万千梦想。党的十九大代表、2019年“最美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为《萌哥说案例》作序中写道:“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是3年,是陪伴学生的很多个日日夜夜,是时间的点滴积累和成长的拔节记录,这些细枝末节在岁月中长成了生命的厚度。这本书的案例丰富,涉及职业、情感、信仰、网络等等主题,所关联和需要的知识可以说点多面广,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也长成了生命的厚度。”


跟随李萌的脚步,陕科大新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成长起来。设计与艺术学院辅导员任旭创建的“旭述芳华”网络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融合德育与美育资源,实现“影、音、图、画、文”的融合形式综合发力,以“见字如面”的书信体语言贴近学生,文风温暖,视角理性,美育侵染。“今夜,我们不再是自己,而是五千年文明史的接班人!

我们要用爱国、文明、理性和求真之精神,让世界看到一个重新崛起的文明古国,让世界看到这一只热爱和平却又不惧恐吓的雄狮!”——2019年10月24日,在“港独分子”叫嚣期间,任旭发表《自信的气质里蕴含着中国青年的爱国情怀》一文,对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引导。文章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网文类全国优秀奖。

新冠疫情防疫攻坚战期间,任旭的工作比平时更加忙碌。他说:“每天,我都被战‘疫’一线的人们感动着,尤其是那些身边的师生。我想,一定要用好科大师生投身战“疫”的鲜活思政教育素材。”

他带领一群学生加班加点,每天都有新作品输出:创作剪辑MV《平凡天使》,用歌声鼓舞人心;制作视频《武汉战疫》SUST特别版、《我们是湖北SUSTer,向母校报到,科大见!》等,全网播放量10万+;组织策划青年讲师团战疫公开课,坚守制度自信系列——《战“疫”中的中国气象》等共4期,反响热烈。复工复学后,任旭申报的《以艺战疫身先行,在线担当贵有恒》获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

在一届届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陕科大“加速度”冲刺陕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高地。2019年3月,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将“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设立在陕科大,成为全省高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切实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阵地,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创造出一个更加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思政教育精神家园。(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