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35年正月丙子月食悬疑揭晓:全盘粉碎断代工程清华简(9)

前文通过一步一步的缜密分析,借助高精度专业天文软件Stellarium,精确锁定了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年月日,是且仅是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困扰中外学界两千多年的千古悬疑一举破解。

在我详细展示推理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有读者着急地追问,到底是哪一年,到底是哪一月,到底是哪一天?着什么急呢,单纯知道一个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午饭能加鸡腿?结婚了有新的良辰吉日选项?

展示详细的推理分析过程,就是让热心好学的读者朋友们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术,也让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特别是像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古天文学家刘次沅、李勇和江晓原等,还包括网上各种居心叵测的反对派,有充分的时间来反证,或者认账。

不要说什么陈词滥调,“专家看你一眼就输了”,看不看都输了——这精妙绝伦的分析论证过程,这无与伦比的卓越学术成果,没有任何人能挑出毛病来。好学深思的读者朋友一定能充分认识到,前文展示的分析论证过程,可以成为天文考古学和夏商周历史研究万世不易的经典教材。

也不要跟我撒娇,“就是不承认你”。承认不承认,跟我们的论证是否正确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同时,鉴于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学、考古学和天文学研究做出了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不承认这一研究成果,性质和后果很严重,勿谓言之不预。

闲话少提,言归正传——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精确年月日是且仅是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因此这一天是且仅是史料文献中记载的“甲子日”。可是,按春秋时期以来延续至今的纪日干支体系来回推,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的纪日干支不是“甲子”,而是“己卯”。

广大读者朋友们可以自行搜索“寿星万年历”,福建莆田第十中学的许剑伟和黑龙江双鸭山的郑彦山共同编订的万年历很好用,方便检索远至数千年前的纪日干支。

大家可以看到,公元前1059年(天文年 -1058年)12月9日按现今使用的纪日干支体系回推,不是“甲子日”,而是“己卯日”,可是这一天就是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甲子日”,这说明春秋以来延续至今的纪日干支体系与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发生了断裂。我们看看六十甲子表的序数:

“甲子”在六十甲子序数表中的序数是1,“己卯”则是16,这说明后世的纪日干支体系比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加多了15日

有些聪明的读者朋友立即想到了一连串严重的问题,比如(1)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加多了15日?(2)为什么要加多15日?(3)既然加多了15日,后世流行的“四柱八字”算命法岂不是不准了?

我无意冒犯那些深信和精研八字命理的读者朋友,但是,作为一名实事求是坚守科学实证立场的学者,我根本就不相信“四柱八字”算命法,它不是科学,所以根本谈不上科学实证意义上的“准”与“不准”。至于说(1)和(2)两个问题,我们后文再细说,受过银河洗礼日月加持作为量天尺的脚趾头,怎么可能搞不掂这么简单的小问题。

既然说后世的纪日干支体系比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加多了15日,除了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是且仅是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这一天能证明,还有更多的证据能证明吗?

当然有,有一大堆呢!有些特别聪明的读者朋友,我相信他们是专业或半专业的读者朋友,立即想到了一个特别严重、特别有趣的问题——如果后世的纪日干支体系比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加多了15日,那么是不是可以重新编订西周时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并根据这个纪日干支体系去验证文献史料中记载的西周初期乃至更早时期的重大天象记录?

太厉害了,是不是?我告诉大家,这个想法真是太聪明了,太厉害了,而我的脚趾头已经捷足先登,把活儿都干完了!而且,鉴于按照正确的纪日干支体系探察西周初期乃至更早以前的重大天象记录,发现这些天象记录精确无误,因此就反复证明后世的纪日干支体系比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加多了15日,也就反复证明我们论证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是且仅是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完全正确!

在今天这篇小文里,我就举一个简单而重大的例证——聪明的读者朋友也想到了——《逸周书》记载,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这一天晚上发生了月食:

惟三十有五祀,(文)王念曰,多[ ],正月丙子拜望,食无时。

李学勤及其领导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们翻开5000年月食表一查——咣当,木有哪个正月丙子日发生过月食!

咦,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是假定西周初期乃至更早时期的纪日干支体系不迭不乱地延续至今,没有发生断裂,因此他们是按照现今的纪日干支体系回推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看清楚了吗,如果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确实发生了月食,按照回推的纪日干支体系,怎么可能找出这个丙子日来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按照回推的纪日干支体系去寻找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甲子日”,也失败了,刘次沅失败了,江晓原也失败了,古今中外的研究者都失败了。

可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后世的纪日干支体系比西周初期的纪日干支体系加多了15日,因此我们就该在回推的纪日干支体系基础上减去15日,这样才能得到西周初期正确的纪日干支!

如果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确实发生了月食,那么这到底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呢?

很简单嘛,既然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是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这是在武王十一年,因此武王元年就是公元前1069年,我们就在公元前1069年以前去寻找正月丙子日就好了。

对于不知道武王元年是公元前1069年、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59年的专家和普通读者,寻找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也不复杂——丙子的序数是13,后世加多了15日,因此呈现在回推的纪日干支体系中其纪日干支就是序数为28的辛卯

对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编订的《5000年月食表》,西周初期哪一年的正月“辛卯”有月食?唯一符合的选项,是且仅是公元前1083年3月2日,这是一次月全食,公元前1083年3月2日是且仅是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

由此可见,《逸周书》记载的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月食完全正确!也就再次证明我们论证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是且仅是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完全正确,后世纪日干支体系比西周初期纪日干支体系加多15日的论断完全正确!

公元前1083年3月2日是且仅是文王三十五年正月丙子日,而武王元年是且仅是公元前1069年,证明文王就是公元前1070年去世,在位年数只有48年,文王元年是且仅是公元前1117年。

文王在位年数只有48年,立即证伪了李学勤们推崇的“清华简”,“清华简”《保训篇》明文记载文王在位“五十(二)年”,李学勤们释读为“五十年”。

《保训篇》是个神马东东呢?《保训篇》号称是文王临终前教导武王为政治国之道,就是“临终宝训”。“临终宝训”写得辣么叽叽歪歪歪歪叽叽,可是居然连文王在位多少年都搞不清楚,怎么不是伪造的,假得不能再假了嘛!

伟大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不能确定文王到底在位多少年,只说“盖五十年”,就是“大约五十年”。

“清华简”的造假者自作聪明,他们在竹简的“五十”两字右下角嘭嘭打了两个点,留了“余味”,既可以释读为“五十”,也可以释读为“五十二”,还可以释读为“五十五”,企图确保万无一失。

这就叫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文王在位只有48年,立即证伪了《保训篇》,《保训篇》一被证伪,全部“清华简”都被证伪!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清华简”送去北京大学实验室做碳14年代测定,送检的样本是两块“无字残片”,两块无字残片的检测结果,居然证明了“清华简”是战国竹简!

北京大学太厉害了,李学勤们太厉害了,两块无字残片居然能证明“清华简”为真,而且能证明是战国竹简,厉害得了不得——咦,不要太厉害,大家要想一想,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坑多达3立方米的烧骨碎渣,猪、羊、山羊、牛、水牛,还有疑似人骨,做没有做碳14年代测定?做了为什么不公布结果?

还有太多精彩绝伦的大戏正要拉开大幕,你们的好日子开始了。

#华夏文明# #夏商周断代工程#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清华简#


千古悬疑告破 欢迎广泛转发 敬谢打赏鼓励


延伸阅读:https://www.toutiao.com/i6716402845219815949/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