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盖兆泉:英语启蒙,家长不可不知的“二语习得”理论

5位大咖的7本书中,盖兆泉的书放在最后读,非常过瘾。


那种感觉就像是……廖彩杏、吴敏兰、汪培珽、安妮鲜花都只是在秀肌肉,盖兆泉则是一上来就打擂台,招招直击对手的弱项,有志在必赢的霸气。


《做孩子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中国儿童英语习得全路线图》,《做孩子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这2本书,实在是干货满满,完全值回书价。


选题想了很久,还是决定用三篇三篇三篇文章来分享盖兆泉的英语启蒙观念,分别对应以下三个角度:


  • 讲清楚二语习得理论,以及这个理论贯彻在盖兆泉英语启蒙中的实际应用
  • 英语启蒙中的常见问题,盖兆泉怎么看?进一步了解盖兆泉的英语启蒙理念
  • 简述3-15岁英语习得全路线图规划


这篇文章负责理清盖兆泉英语启蒙理念的理论基础——二语习得理论,以及它在盖兆泉英语启蒙中的实际应用。


希望对你思考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英语启蒙会有帮助。


为了更好地呈现盖兆泉原汁原味的观点,以下内容为摘录整理。


一、母语,二语,外语?


在英国产生的教学法,通常指向“以英语为外语”,即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而美国的教学法,则偏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即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这是因为原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多,英国人研究教英语,主要解决外国人在自己国家学英语的问题。而美国是移民国家,需要解决移民落地后,在美国这个英语环境中学英语的问题。


英国的传统是交际,英国产生的教学法,如情景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都重视交际。


美国的传统是听,美国产生的教学法,如听说法、自然法(二语习得法)等,都重视听。


在中国这个单语和外语环境中,想让孩子用"母语法"学习,达到英语母语者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极少数投入量特别大、又有条件的个别孩子能用"母语法"学习,并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母语水平。


而用外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话,由于预设的是全靠课堂那点时间,输入量是非常有限的,根本就快不了。此外,通过外语法得到的输入过少,学生的输出能力与母语人士相差很大,即:口语和写作水平不行。


所以,纯外语的学法,不如母语和二语学法见效快、底子牢


所以,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创设家庭二语环境,让孩子多听、多读原版材料,课外又能够坚持上外教课,与母语人士练习对话,就可以试图让孩子走二语习得之路。二语习得能够达到接近母语的"二语"水平。


二、二语习得理论的主要观点


1. 遵循"i+1"的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语言学的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论”的核心观点,原则是“i+1”


字母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学习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发生在i加上一个1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学习者原有的水平上,只加上一点点新知,以达到“可理解”(comprehensible)。


如果把学习内容始终控制在“i+1”范围内,那么,学习者会有保证地持续不断地进步,不断扩大自己的“i”。反之,如果学习内容是“i+10”,甚至是“i+100”,那就太难了,超过了学习者的理解能力,那就会像噪音一样达不到任何效果。


这跟教育心理学里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的是一回事。

2. "听、说、读、写"顺序不容颠覆

“二语习得论”的重要观点是先大量听,获得必要的输入。在儿童阶段尤其应该如此。


英语启蒙是“英语声音的启蒙”,首先要建立孩子的英语语音体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立“声音”与“图像”或“情境”的直接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借助于文字。对应得越好,英语就会越流利。


“听-说-读-写”按顺序来。


不尊重儿童的沉默期,逼迫儿童开口,越过听说直接进入阅读,这些做法都是有害的,会影响孩子对语言的习得,造成哑巴英语、丧失学习兴趣等种种问题。


3. 无意识的输入成果大于有意识的学习


“学得”(learming),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和“情景法”,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是典型的“学得”。


“习得”(acquisition),指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比如,小孩获得母语能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习得”。


习得的效果比学得的好,是最适合儿童的方法。


4. 语言输入要大量、有意义、有兴趣


“二语习得”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特征是“大量、有意义、有兴趣”。


“大量”指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接触和运用,需要时间。而且,需要一定时期内集中的时间投入。如果一周只学习两小时,即使学了十年,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有意义”和“有兴趣”,说的是二语学习者必须要对习得的材料感兴趣,能听得懂,看得懂,知道说得是什么,愿意再听或读下去。


习得是在不知不觉中,在非常愉悦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


5. 尊重沉默期


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外语能力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


如果跳过沉默期,在外语听力还很低时,过早用外语交流,有可能造成口语的“石化",停留在一个水平不再提高。


所以,家长们要对沉默期有耐心,启蒙阶段不要着急让孩子说外语。外语“说”的能力,要比“听”来得慢得多,而且它是自然到来的。听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说了。


6. 珍惜语音关键期


过了青春期再学外语,学习者的语音就很难达到与本族语相当的语言水平,外国腔很难避免。


即便是为了语音这一项好处,从幼儿开始学习外语也是值得的。


7. 儿童母语迁移较少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儿童学习外语的另外一大优势在于∶儿童的母语还没有根深蒂固,在自然语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时,负迁移现象很少。这意味着儿童学习外语,不太会有成人那种“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毛病。


三、二语习得理念的应用


1. 泛读中的词汇习得,98%是个重要数据


语言学家认为,要读懂文章,达到基本理解文章大意,学习者需要认识篇章中90%-95%的单词。而要想通过上下文,准确地猜出一个生词的意思,学习者需要认识这个生词周围95%-98%的其他词。如果达到98%,便能猜出完整、正确的意思(full comprehension)。


五个手指法则”是美国小学生在分级阅读阶段选书的原则,具体做法是:

打开书,翻到中间任何一页开始读。每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竖起一个手指头。

读完一页,

如果竖起了0-1个手指头,这本书对于该学生来说太简单,不用读了,换书;

如果竖起了2-3个手指头,说明这本书正合适;

如果竖起了4个,这本书有点难,如果特别想读,可以try(试一下);

如果竖起了5个,太难,直接放弃。


可以看出,“五个手指法则”是根据98%的数字开发出来的。


一页2-3个生词,大致和95%-98%的理解率相对应。在这个范围内阅读,能够达到“i+1”可理解性输入的二语习得理想状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内容,自学生词,滚动进步。


2. 泛听要有99%的理解率


因为泛听与泛读相比,不能回过头去看来反复琢磨,也不能仔细观察拼写中的构词法,只能依赖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所以应该提出比泛读更高的要求。


即:要想在泛听中准确猜出生词的词义,达到自学新词的目的,最好有99%的理解率——每100个词中只有1个不懂


3. 看动画片,怎样做才有效?


看动画片如果要追求有效性,就要追求最大程度的可理解性输入。


首先,在看动画片之前,在生活中、亲子阅读中教会孩子200-1000听力词汇作为总的准备工作。


启蒙初期做法:


① 家长先看一遍,了解故事大意,看前先用中文给孩子简单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和主人公,事先教几个关键词


家长陪看,随时提供帮助。孩子不问问题的话,家长也可以用汉语描述或评论一下比较难得地方,要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样子,好笑的地方跟着笑。

看完跟孩子讨论一遍,引导孩子和你一起复述剧情,为孩子查漏补缺、答疑解惑。可以采用对话式的、你一句我一句的方式,也可以就孩子的问题,顺便把前因后果都讲一遍,总之把整个剧情回顾一遍,故事的“笑点”要强调一下,帮孩子把故事弄明白,记住好笑的地方,让孩子愿意再看一遍。


让孩子自己再看一遍(可隔天,视孩子兴趣定),家长不再讲解。


看两三遍后,做分角色扮演游戏,和孩子一起表演剧情,可随机发挥,家长不断重复自己能记住的剧中词汇与句子。能记住多少说多少,一两句也行。可以顺着孩子的兴奋点改编故事,玩得越开心越好。鼓励孩子说英语词组或句子,不说也不勉强,说就表扬。


⑥ 记得在生活中,想起来就运用从动画片里学来的词汇与句子


4. 亲子阅读如何做?


读前,家长先看一下故事大意,简单翻阅故事,有不会的词、拿不准的读音先听录音确认


开始读时,先读封面,中英文都要读


读第一遍时,要一边读一边讲解,让孩子听懂。名词要指着图,动词做动作,复杂句子就用汉语来解释。读得越热闹、越富有戏剧性越好。


读第二遍时(可隔天,视孩子兴趣而定)就不讲解了(因为孩子已经理解,是可理解性输入了),直接读书上的英文。有音频或点读笔的话,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翻书听音频。根据孩子的喜好,可以多听几遍,第三遍及以后可以不看书裸听。


挑孩子喜欢的故事,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来复述故事(目的是复习和应用)。在表演中,家长尽量应用故事里面学来的成句,实在记不住,“蹦单词”也可以。孩子能说一两个英语单词就表扬。


家长把从书中学来的单词和句型在实际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应用一下。


四、4个有问题的概念


1、磨耳朵


磨耳朵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相当于“听力输入”的通俗说法吧。


但磨耳朵这个说法极易产生误导,有些家长把它理解成不管懂不懂,先给孩子放着录音“熏陶着”。


这就可怕了,违背了“可理解性输入”原则。不理解的输入等同于噪音,是没什么用的。


如果给启蒙方式按有效性排序,最低效的是:不理解的背景音乐式熏陶。


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有一定的基础,比如,能理解录音的一半内容,通过反复收听,连蒙带猜,每听一次都会有一点收获。


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低效。


如果换是我,我会搭好台阶,循序渐进,不让孩子听不懂。台阶越小越好,最好能听懂99%,只有1%不会,这1%孩子会根据语境猜出来,轻松地一遍听懂,一本听完,很快进入下一本。进阶快,输入量大,过程愉快,这才叫高效、乐学。


听力输入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外语启蒙。听的技能是一切技能的基础,儿童又特别擅长从听中习得语言,让孩子多听,绝对是一条正路,但是“理解性输入”才是关键


2、语感


语感这个词是也中国人发明的,在英语里是没有的。


因为没有关于语感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所以这个概念的参考价值不大。


不管语感指什么,我们可以看出,它关于输入,关于声音,关于听。


其实,中国人对于语感重要性的模糊意识,在二语习得的理论中,早已有了更直接的表述,那就是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a key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ten composition.(听力理解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关键。


公式∶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 Deco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听力理解 × 解码= 阅读理解


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文字,都是通过字母符号来“代表声音”或说是“表音的”。目前可能只剩下汉字是“表形表意”的,其他一些象形文字都已经灭绝了。


而对于表音的英语来说,“音”就更加重要了。“音”和“字”密切相关,掌握了解码的本领,就会读、会认“字”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点∶先有“音”,再有单词拼写。单词拼写是为了记录“音”


在入门阶段,应该让儿童把主要精力花在对外语声音的掌握上。


让孩子们先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建立图像和声音的直接对应关系,形成良好的听力理解基础。


所以,在可理解性的基础上,要大量听,一直听,听到中学。


3、听力辨音


这也是个学术界没有的词。


英语教学界有“听力”这个词,在学习自然拼读时有“辨音”这回事,但没有把这两个词合起来说的“听力辨音”。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没有在“听力理解”之前的“听力辨音”这个阶段。


4、听力从“韵律节奏”开始,也就是从听儿歌童谣开始,而不是从单词对话开始


持这种观点的家长还说:听儿歌用不着理解。


然而,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论不支持这个说法。


这种说法不但违反语言学,而且违反常识。当然,如果家长亲自教就不同了。


儿歌童谣发挥作用的时期应该在学自然拼读之前和之中,也就是3岁以上,五六岁的时候最好。


儿歌在语言学习中是“锦上添花”,是“甜点”而不是“主菜”。


3-6岁的儿童适合学押韵的儿歌,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音素意识,为自然拼读的学习做准备。


二语习得理念,还是很给力的,“可理解性输入”已经成为了我在英语启蒙实践中的关注重点。它是否也给你带来了新的收获呢?


推荐阅读

书单|不容错过的,5位英语启蒙界大咖

读书笔记|安妮鲜花:告别中式英语,从娃娃抓起

读书笔记|廖彩杏书单&有声书播放记录表

读书笔记|吴敏兰:每个妈妈都能胜任的英语启蒙

读书笔记|汪培珽:如何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