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腐败何以严重?科举八股与低薪,人心不足是根本

科举制在隋朝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现象。世家大族的官N代,关系之复杂、姻亲之叠加,造成皇帝在选人问题上的自主性不大,同时腐败问题严重、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也较高。

科举制因何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官场都是一家人”,一人成道鸡犬升天,贪腐问题十分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堵塞”言路,让人没有上升通道,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知识精英的反感,从而威胁统治。

为此,即使从模样、写字这些外表性入手都可以引入大量皇帝喜欢用的真正人才。由此,对于世家大族的抑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新唐书·选举志下》就要求:“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从上面的四项标准可以看出,没有一样与“实践经验”相关。言辞辩证其实看的是表达推理能力;文理优长看的则是纸面知识的学习能力。体貌丰伟、楷法遒美都是外在的表现。

科举制问题在明清开始显现化

但隋唐时期,因为是科举制并不完善、世家大族仍有很强影响力的时候。科举制的问题显现得还不太明显。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这种选官制度的根本性问题——主要考外在的东西,真正需要的工作实践能力无法体现就愈发明显。

特别是八股文在明清开始盛行,再加上儒家自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蔑视劳动阶层”的心理,使科举人员往往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之徒,毫无实践经验。

一些为了科举成功的人,整天就知道看书呀看书,一点儿社会经验都没有。因此,没有心计、不懂得社会就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明清时期“师爷”特别盛行。

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师爷,官大点儿就有了幕府。幕府在晚明时期开始盛行,清朝从一建国就是如此。

那么,师爷、幕宾都是些什么人?基本上是没有人脉、没有资金的中下层知识分子、读书人,因为科举不利而落在体制外的有实践经验的幕宾师爷。

幕府与影子内阁

在政府机关之外,为了弥补实践经验不足,明清时期的官员都会在政府机关之外,按照政府机关的布置选择各种各样的师爷,政府有六部,那么,他的幕府里面也要设置完全相同的人员甚至部门,有什么事情,自己幕府内的相关人员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对接。

政府有六部,县级、市级、省级等各行政级别也都是六部建构,小县可能会有所缩减,但基本架构都如此。幕府也是按照这个建构进行分配设置,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小部门等级别都有相应的师爷。

然后幕府内的相关人员、部门向官员汇报,提供如何做事、如何做决定的建议。这造成什么?

叠床架构问题比较突出。久而久之,政府的一套班子日渐或者被虚化,或者两者狼狈为奸共同贪腐,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明朝、清朝乾隆之前官员都是低薪制。那么,你请师爷的钱怎么来?请师爷是自己的私人事情,是为了你自己当好官,政府是不会管你的。工资都是你自己掏钱。

你不贪腐你怎么给师爷发工资呀。而且,师爷的工资并不少。你不请师爷?

敢吗?你考科举、读八股,当了官儿你啥都不知道,你不靠师爷,你被衙门里的官吏就得骗得蒙灯转向。一件工作做不好、做了糊涂官,轻则罢官,重则丢掉性命。

你敢吗?所以,您看影视剧、小说,就是在清廉的官员,就像是海瑞那样的人他也得有一两个手下、书童、家人跟着,为什么?不仅仅是给自己做事儿或者方便,更重要的是别让人蒙了、骗了、害了。

结束语:即使被逼着,也要有底线

所以,明清特别是清朝,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影子内阁。从明到清,随着科举制走向死水化,官员有一种“不得不贪”的情势。然而,即使如此,对于贪腐问题也不能甩给体制、甩给氛围。因为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氛围,有的人却仍然可以清廉、有的人可以少贪,为何?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做人的底线。

特别是文人,饱读诗书、圣人书烂熟于胸,更不应该胡作非为,去做两面人:一面高喊圣贤,一面做着圣贤的背面!

其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永远的真理,权力成为赚取财富最好、最简单的途径时,贪腐就必然出现。这时,唯有严刑峻法才能让其有所收敛。但最根本的就在于打破中国的官本位意识,这才是根本。而这就要和儒家思维、农业文明有关了。

晚明的孝:为与两情夫长风云,她欲杀亲儿子将如何

为大明于谦加几件寒衣,抵挡那肆意阴风

女为悦己容,男为仕途忙:文人在明亡前的女性化现象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