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军队,怎么连白刃战都不会打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咱们都知道,晚清败仗打的多。但大多数影视剧拍大清打败仗,一般都是固定套路。

先是清军貌似英勇地冲锋,在一阵猛烈的洋枪洋炮后,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最后再给一两个被打得满脸是血的清军士兵特写:饱含倔强或者不甘心的眼神,可惜最终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总而言之吧,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是1840年以后,清军之所以接二连三地惨败,完全是武器装备不行,冷兵器实在和洋枪洋炮没法打。要是真打白刃战清军还是可以的。就像当年梁家辉刘晓庆主演的《火烧圆明园》,里面大清军队勇敢冲向英法联军,冒着炮火和英法联军肉搏,从镜头里那些细节处理来看,那真是不吃亏。

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就真有血气方刚的中学生,看完电影后激动地写热血影评,撂下话说:你们英法联军不就仗着船坚炮利吗?有本事咱们白刃战刺刀见红。而影片里还有一幕是僧王跟巴夏礼玩摔跤,把英国人直接摔进水池子了……更是加深了这个印象。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真给晚清的兵勇们,在战场上拼刺刀的机会,他们真的可以吗?

哥萨克、廓尔喀兵,都曾给清军白刃战刷数据。理论上说,大清军队的白刃战,是应该不差。

毕竟大清就是靠白刃战起家的嘛,明末时,后金军队就有“满万不可战”的美名,以少胜多血拼明军,那是常见的事儿。

比如像明朝名将熊廷弼,就这样描述过八旗兵(清军)的肉搏战能力:奴兵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亡,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

简直就是既敢打,又会打!

等到大清入了关,成功一统天下后,这“白刃战”能力,其实依旧不差。比如著名的中俄雅克萨之战,虽然清军在攻坚时吃了点亏,陷入围城战,但围点打援时遭遇的白刃战却一点也不含糊。

当时,从黑龙江上游来了一队哥萨克,企图冲入城内。由林兴珠率领的清军藤牌兵负责堵截,增援之敌被消灭大半,剩下的俄军望风而逃,而林兴珠的藤牌军竟然不损一人。

你看,面对凶悍的哥萨克,清军的白刃战真的是碾压,直接是零伤亡把对手打跪,也算是给“战斗民族”好好上了一课。

当然,肯定有历史爱好者要质问,林兴珠的藤牌兵,那可是郑成功一手组建的,后来虽降了清军,但不好代表清军的战力吧!所以要补充说明下,郑成功为何要组建这支部队。当年在宁德护国岭一带,郑成功率军和清朝八旗梅勒章京(副将)阿格商打了一场遭遇战,双方刺刀见红决一死战。最终阿格商阵亡,但当时的清军的白刃战战斗力给郑正功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人数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郑军却吃了大亏。因此郑成功回去后,痛定思痛,一怒之下组建了藤牌军。可见,当年郑成功的藤牌兵是以清军为肉搏战的假想敌,两军战力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

而且在康乾盛世时,清军还有擅长肉搏战的索伦兵。每有紧急情况,都会调用索伦兵出场。特别是乾隆皇帝派军远征尼泊尔,甚至不远万里从黑龙江调了一千索伦兵出征。几乎重要战役都是索伦兵打头阵,面对同样擅长肉搏战的廓尔喀兵,揍得他们嗷嗷南逃。一场战役打下来,竟然能斩贼六百,俘获二百,索伦兵总共才一千人,能刷到这样的数据,足见其战斗力之强。

所以理论上说,清军不该怕白刃战,也完全能打好白刃战。但残酷的事实是,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清兵的白刃战,从就不灵了。

宁可要饭跑路也不愿上阵,这还是彪悍的蒙古马队吗?

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的白刃战水平到底咋样?可以看看早期的大角沙角炮台争夺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大角、沙角炮台,两个炮台地势险要,连英军后来也承认:“这是一个很坚强也很可怕的阵地,若是由欧洲军队把守,攻击时要牺牲我们很多性命。”然而英军在沙角登陆后,却未遇到一点阻力。英军冲向清军军营,守卫营门的士兵首先逃跑,有一百多清军见逃跑无望,立刻跪地投降。而战死的清兵不是在搏斗中牺牲的,而是在逃跑时被射杀的。在大角炮台,英军的炮火将炮台的外墙打穿了一个洞,结果清兵“几百几百地从我们的炮弹打穿的洞中逃走”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抱头鼠窜”!

最让人无语的是,后来英国军官宾汉评价此战时称:“中国军队在这里比后来在这条江中的任何战役都要坚持的好些。”这样的抵抗,还算好的,那以后的战斗是不是连人影都看不到了。

之前关于鸦片战争,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将关天培,在虎门大战中最终为国捐躯。

但倘若看到老将军是要如何对付手底下那些兵油子的,真是为杀身成仁的老将军哀叹人间不值得?

在1841年的2月,关将军点兵入守镇远炮台,结果兵丁哗变不肯去,嚷嚷洋人船多,根本守不住,要撂挑子走人。老将军好言相劝,他们便开始叫嚷要安家费,称这样才有必死的决心。老将军没办法,把自己的衣服都典卖了凑齐了钱,每个兵丁发两块银元,这些人才勉强进了炮台。随后关天培让人锁牢大门,不准放出一个人,结果到了夜里,就有相当一部分翻墙逃跑了。如此贪财怕死,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在战场去拼命。

退一万步说,要说打不过英军,似乎也情有可原,毕竟当时英军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和理念。

但真正印证清军战斗力的,其实是对阵太平军。金田起义初期的太平军,那是实实在在的农民军。装备和战斗力都是业余水平,可看金田起义后不久的独鳌山之战,简直要笑掉大牙。清军四千人进逼独鳌山,形成合围之势。石达开率两千多人乘夜佯攻后退,引诱清军主力远离营盘。然后派七位勇士冲击,没想到竟让“整个威宁营之兵全行弃营,哄然从山顶溃下”,清军主帅副都统乌兰泰感叹:“一千官兵不敌七贼,实出情理之外。”

七个太平军战士一冲锋,上千清军就稀里哗啦全都跑光了,这仗真是没法打。

而待到太平军渡过长江,开始那场悲壮的北伐时,所遇到的八旗军和蒙古马队,真是把祖宗的脸全都丢光了

按说太平军武器也不咋地,弓马骑射更不是特长。毕竟都是些步战为主“老广西”,骑射都是后天练的,清军坐拥中原各方面的资源,再调上精锐骑兵一围,还不手到擒来。

果然,精锐骑兵都调上了,这一次围攻太平军北伐部队,以八旗马队为核心部队,清廷可以说动了老本了。此时八旗马队包括吉林马队、黑龙江马队和蒙古马队。吉林和黑龙江马队加起来有6000人,曾是江北大营的主力,而在和太平军的肉搏中,一触即溃,甚至有“不及逃跑,下马跪受贼刃者”。蒙古马队素以彪悍著称,但和太平军北伐部队民马杂凑成的骑兵部队对战时,竟然也是逃跑居多。甚至天津知县谢子澄率军进攻时,蒙古马队在后压阵,没想到谢子澄被太平军士兵用长矛刺死时,数百蒙古马队竟然在后观望不前,太平军一个反冲锋,轰然溃散。其中有的蒙古逃兵,竟然躲到天津城里,当起了沿街乞丐。

读到这些真是唏嘘啊!乾隆年间还骁勇善战的黑龙江马队,如今简直是丢人现眼。曾经强悍的蒙古骑兵,如今宁可要饭跑路,也不愿在阵前殊死一搏。

怯战到如此地步,战斗力如此低下,你指望鸦片战争能打出好结果吗?

“清军个头很高,但完全不使用白刃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里的广州战役,四天时间英军阵亡9人,受伤68人。相对于战役的规模,这样的伤亡数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可笑的是,这居然是鸦片战争镇江战役前,英军伤亡最大的一次。

而镇江之战,清军破纪录的成绩是: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击毙了39个英军。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数字微弱,这可是鸦片战争里虎门、定海、镇海、吴淞等战役英军死亡人数的总和。此时清军“刺刀见红”水平,也是足可以想象了

那么鸦片战争里的清军,为什么白刃战不灵了呢?

除了我们熟悉的武器代差,腐败等原因外,看看清军当时的训练,有多“废弛”就全知道了。

1859年,庆瑞新任闽浙总督,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决定要好好整饬一下部队,特地从省标八营中挑出了一千人,每日两操,亲加督练,为此咸丰皇帝还大为赞赏,认为他一改兵勇懒散之风,颇有成效。但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呢?

福建布政使张集馨受邀观操,看完了之后直摇头:一千人的部队,真正实际操练的不过三四百人,因为其他人都去扛旗、吹号、敲锣打鼓了。操练的人中台枪不过十余杆,鸟枪不足百杆,其他人拿点短棍铁叉,藤牌数面,喧嚷跳跃,不要说有什么实战作用,就是单单从军容操演来看,实在没怎么苦练,简直跟儿戏一样。

这还是新官上任后,已经烧了三把火逼出来练过几天的。那些完全“废弛”的部队,恐怕连最基本的一日一操都做不到,这样的军队,当然是什么仗也打不了?

当然两次鸦片战争后,知耻的清王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清军也是鸟枪换炮,装备直线升级。那么这样的部队,该知耻而后勇了吧!那就看看甲午战争,我们说甲午战争,常说北洋水师的悲壮,其实比起陆战来,北洋水师打的那叫一个可圈可点,惊天地泣鬼神!

而大清的陆军呢?看看日军随军记者的记录,简直臊的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得了!

“清军从不考虑利用地形,和使用跪射和卧射,一律使用战射”,这还好,也就是训练不到位,战术水平低。

“他们浪费弹药,对少数侦察兵,也使用120mm重炮”,大清国有钱,可劲造就是了。

“清军个头很高,但完全不使用白刃战,每到白刃战,他们都把子弹上膛的步枪丢弃一旁一哄而散,一溜烟的逃跑”,还非得加个“个子高”的评价,这才是“高级黑”,讽刺清军中看不中用?

如果说甲午战争的丑态,还有日本人故意抹黑的嫌疑。那么到1900年的庚子国难,清军那是保家卫国主场作战,大家看的真真的,当时的清军,也是配备了先进枪炮,弹药也十分充足。

不得不说,以战斗精神说,庚子国难时的清军,精神还是不错的,最终洋人的总结中也客观评价:“华人此次临战极为勇敢,但是发枪时不专注一人,故多虚发之弹。”

总而言之开枪打不准,火器时代的白刃战照样不会打?因为此时再拼刺刀,和冷兵器时代已然不同,不光要求你有勇气,还需要你对火器的熟练度。

而前文已经说了,清军训练废弛已成为常态。装备换了,兵源换了,“训练不精”的传统,那是真没换。

当然,清末官场的腐败确实直接影响军队战斗精神的形成,从乾隆之后,所实行的纳捐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多腐败现象。许多将领在捐出的一官半职后,不是勤加操练部队,而是想方设法克扣军饷中饱私囊。

很长一段时间,清末被派到前线的兵勇,每天每人兵饷仅老米斤余,钱三十文,果腹尚不能够?怎么能指望他们真心为这个王朝拼命?

总而言之,晚清军队带给我们的印象,绝不是什么知耻后勇,而是一贯的文恬武嬉。连白刃战都打不好的清王朝,自然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直到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完全覆灭。

参考资料:章云峰《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真实战力分析》、李晓巧《甲午战争中 清军为何一触即溃》、唐宏胜《清军与八国联军之役》、尤永斌《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斗精神》、崔思朋 贺向艳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战败看清朝兵制弊端》、姜伟 张建华 王自云 《鸦片战争中清军临阵溃逃原因研究以——虎门战役为例》、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装备与训练》等

拓展链接:

若是没有韦小宝,鳌拜还会不会死?

《鹿鼎记》中韦小宝与康熙的神仙友谊,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