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 中“庸”之道

隶变就是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3.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4.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5.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40)庸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甲骨文“庸”,上部是“庚”,下部画出木桶之象形,以此表示在用扇车脱谷出糠时,以桶来承接落下的米粒,使之不至于散落在地上。此桶十分有用,因此,“庸”的本义与“使用”有关。

(“庚”字为脱谷出糠的扇车,见前几期的解释)

甲骨文“庸”

商代“庚”与“用”两个构件一上一下,两相分离,自西周开始,用一个通贯的直笔把上下连为一体。金文“庸”从庚从用,“用”是“桶”之初文(见前一期“用”字解释):

金文“庸”

篆文“庸”出现变形,将上部“庚”的“风柜体”讹写成双“又(手)”,同时:

小篆“庸”


隶变后期才从庚部件顶部离析出一个广字头:

隶书“庸”


楷书最后作庸,是笔意、笔势变化的结果:

楷书“庸”


由此可见,“”之本义为:盛装去糠白米的木桶非常有用。引申为人劳役所使用、雇佣;再引申指仆役、佣工;又引申泛指一般使用




衍生含义:




相关了解:

关于“中庸之道”

“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庸”可解释为“用”“常”。所谓“中庸之道”,主要是指用中为常道,而走极端就是非常道。“中庸之道”即“中正之道”。


其他汉字解释:

......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