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业大国”中国究竟该向“农业强国”日本学习什么?

作者: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放眼日本。

根据日本杂志PRESIDENT公布的“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名来看,农民在日本可以说是一份体面而又高薪的职业,收入超过日本大部分人,年均收入高达756万日元(约合50万人民币)。

可以说,在日本,乡村是日本国民向往之地,农民是日本国民向往的职业。

回看中国。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不足城镇居民收入的40%。

可以说,在中国,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乡村是加速“逃离”之地,农民是渴望摆脱的身份。

最近收听了一档介绍日本综合情况的音频节目,其中讲解了日本国情、中日差异、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留学就业等众多领域内容,在谈到日本的乡村发展、农民就业和城乡关系的时候,发现在乡村发展方面,日本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对比日本,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同时日本乡村振兴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反思

1、为什么日本的“相对贫困人口”在城市,而中国的贫困人口却在农村?

2、中国农村收入远远低于在城市就业的收入,为什么日本的城乡收入差异不大,甚至很多地区农民的收入要高于城市白领?

3、为什么中国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涌入城市,而日本农村却能够留住农村劳动力,并且正在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回流,甚至都市白领回乡生活、创业?

4、为什么日本的古村落可以保存完好并得以合理利用,而中国的众多传统村落却走向凋敝?

差距

中国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中,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也就是说中国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至少还有30年的路要走。

如果与邻国日本进行对比,会发现两国在村民收入、村庄环境、配套设施、村民就业、社会保障等众多方面还村庄不小的差距。

要想长足进步,必须正视差距。

1. 日本城乡收入基本均等,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中国贫困人口基本都在农村,那么日本有没有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哪里?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日本确实也存在贫困人口,但大部分都只是“相对贫困”,日本是按照本国家庭年收入中值的40%来划定贫困线,2018年日本划定的贫困线是家庭年收入122万日元(合8万元),远高于国际贫困标准,同时更吃惊的发现,日本的贫困人口竟然不是分布在农村地区,而是分布在城市,以城市单亲家庭、高龄家庭为主,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大都市白领,日本北海道一个渔村的村民收入在全日本所有地区位列第三,村民年收入甚至高于在东京银座从业者的收入。

北海道乡村景区

2. 日本村民实现本地就业,中国农民工则要离开家乡

提到中日两国村民的就业情况,就会发现存在更大的差异,前面提到中日两国村民收入差距大,中国农村从事农业的收入要低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大多数年轻人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务工的原因,中国每年之所以出现巨大的“春运潮”,主要是由于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就业失衡,年富力强的村民常年在沿海或周边大城市务工,农村面临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新一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农业,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留守老人和儿童存在养老、教育等一系列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向农村导入工业,吸引大量劳动力和资金进入农村,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同步提高,这样村民就业就有多样选择,除了耕作自家土地之外,还可以通过“兼业”的形式作为产业工人在本地农场或者附近工厂打工,使得收入大幅提升。

日本智慧农业

3. 日本村庄保持特有文化,中国乡村则逐步丧失特色

对于日本乡村环境的认知,基本上是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电影中获得,日本农村给人的感觉是干净、静谧、“世外桃源”,保留着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日本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十分重视,甚至是茅草屋也能一直保留下来,保持原始风貌。

宫崎骏笔下的日本乡村田园

然而中国的众多村庄由于农村住宅建设,乡村特色风貌逐步丧失,即使编制了多轮村庄规划,但对产业发展和文化特色的发掘不足,并无可操作性和实施性,特别是一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也导致当前依托历史村落形成的特色民宿较少的一个原因。

4. 日本乡村设施配套齐全,中国村庄设施亟待完善

如果进一步来看日本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话,中国可以说是望尘莫及,日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道路、水电、环卫、教育、体育设施等十分完善,医院、超市、邮局、加油站在日本乡村都一应俱全。

以基础教育为例,日本每所学校不论位于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有多少学生,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配置最基本的教学楼、游泳池、操场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实现了城乡之间学校基础设施的无差别。

然而,中国农村教育却面临着重大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学生数量锐减,乡村地区留不住教师,之前的教学点逐步撤并,甚至一个村都没有一个完全小学,农村学生大多要去乡镇或者县城上学。

5. 日本城乡社会保障均等,中国乡村社会保障滞后

日本建立了均等化的国民社会保障体系,偏僻地区的农民与繁华都市的居民甚至官员一样,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护理保险,可以说日本城乡社会保障是均等化的,这也为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的村民提供了保障。

而在中国,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却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同时乡村地区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够完善,这对于城乡一体发展和乡村振兴都是不利的。

经验

国际上有众多国家都曾提出类似于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诸如荷兰“农地整理”、德国“村庄更新”、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等,邻国日本在农业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接近,特别是日本在乡村振兴运动初期也面临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凋敝、人口外流、农村环境污染等当前中国乡村正在面临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乡村发展方面的经验可以供中国学习借鉴。

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0 阶段:政策驱动

该阶段主要处于20世纪40-70年代,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也就是在乡村振兴实施初期,同样面临中国乡村普遍面临的问题,诸如城乡二元、收入差距、劳动力外流、农地闲置、农村经济放缓等一系列问题。

这一时期日本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心在于合并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扶持下,农地经营规模扩大, 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高效率的经营,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完善,提升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日本还向农村导入城市工业,吸引了大量资金与劳动力,农民可以实现就地兼职打工,提升了农民收入, 也平衡了农民与其他行业从业者的收入。

2.0 阶段:产业互动

该阶段主要处于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伴随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特别是城市人群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 城市人口到乡村旅游的需求旺盛,日本以此为契机鼓励乡村地区发展乡村度假游、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的采摘农园、农业主题乐园、乡野民宿和休闲农庄等,一方面带动乡村经济,同时保护乡村文化与特色,乡村成了重现传统社会和乡土文化的核心载体。

3.0 阶段:都市带动

21世纪之后,日本乡村因地制宜,瞄准日益增长的都市消费需求,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有机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同时培育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如水产品基地、香菇基地、牛产业基地等,发展“1.5产业”,将“品质+品牌+营销”融合起来,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进而带动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

更重要的是日本成立农业协会,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流通各个环节构建产业链,完善供应链,保证农产品的产供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近年来伴随日本乡村环境持续优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度假、创业,受疫情影响,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都市近郊乡村地区开设卫星办公室,都市白领半小时就能到达办公室,“乡村远程办公”使得困于大都市中的白领也可以享受到乡村田园般的生活。

日本乡村远程办公

日本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经验总结

总结

回顾日本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虽然各个阶段的发展举措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早期规模化、机械化农业并不适应部分日本乡村的小农经营模式,以及日本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两国国情也不一样,但是日本的乡村振兴整体思路还是值得中国有选择的进行参考借鉴的。

1. 中日乡村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城乡关系上的差距

中日乡村发展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村庄风貌、基础设施层面的差距,而更深层次在于乡村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就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层面的巨大差距,总体来看,日本已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日本乡村地区生活成本较低且可以实现本地就业和本地城镇化,城乡之间已经实现了“配套设施共享+社会福利均等+收入水平均富”日本农民可以说是“住在乡村的市民”

2. 仅从“物质环境”层面借鉴日本经验不可取

对比发现,中国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如果仅仅只是学习日本的村庄环境营造、借鉴日本的乡村旅游项目,仅仅从村容村貌、道路交通、设施配套等物质层面来推动村庄发展绝不可能实现村庄的全面振兴

日本的“造村运动”绝对不是简单的从村庄风貌上净化、美化、亮化、绿化,而是从村落实际出发,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或生态优势,从市场需求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村和优质农产品,并且有专门的农业发展协会指导农产品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将乡村和城市消费市场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体系。

3. 乡村振兴不能孤立“就乡村论乡村”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能仅从乡村着手,而应该立足乡村,面向城市,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不是两个对立面,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乡村发展的也相对较好。

纵观日本乡村振兴的历程可以发现,日本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在强调城乡之间的交流,例如城市产业向农村导入、乡村如何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和农产品、城市白领向农村的转移等等。特别是进入到乡村第二阶段则注重产业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城乡产业互动频繁,乡村旅游加速城乡交流,到了第三阶段,则主要依托都市圈的发展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向高端农业、品牌农产品等满足都市高端消费需求的现代农业方向拓展。

中国乡村发展的发展经历了脱贫攻坚、城乡统筹、乡村振兴等,与日本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说目前所处阶段类似于日本乡村振兴1.0阶段向2.0阶段过渡期,前期主要依托扶持和引导,同时强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展望未来中国乡村振兴需要跳出乡村谈乡村,以都市圈、城市群等建设为契机,进入都市带动的高级阶段,瞄准都市消费和产业配套,依托都市辐射带动,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4. 唯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要素资源和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设施的均等化

乡村全面振兴的终极愿景应该是实现城乡一体、城乡贫富差距消除、城乡设施共建共享、城乡社会保障无差别。

文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


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国家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聚焦城市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决策咨询和文旅项目策划,从业10余年,操盘各类实战案例100多项。


---- 往期推荐 ----

1. 乡村振兴:绕不开的悖论与困局

2. 世人皆知"胡焕庸线",谁人可知河南版"胡焕庸线"更为神奇?

3. “郑开同城化”只是假象,背后是一盘大棋

4. “郑开同城化”应规避四大误区

5. 河南彰显“中原雄心”,中国“第五极”呼之欲出

6. “总部”缺失的郑州,究竟能走多远?

7. 河南18地市:谁一鸣惊人?谁默默无闻?

8. 廿载风云巨变:河南18地市,谁快速崛起?谁加速衰落?

9. 河南179个产业集聚区究竟该何去何从?

10. 资源型城市:“转型增长”OR“持续收缩”?

11. 县的未来在何方:“省直管”OR“撤县设区”?

12. 未来10年,谁将成为“中原第一县”?

13. 河南104个县的城市定位,谁一鸣惊人?谁默默无闻?

14. 近30年河南进步最快的三个县,有你家乡嘛?

15. 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加速集聚,1881个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16. 郑州航空港区崛起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谁?

17. 河南究竟应该向长三角学习什么?

18. 耕地“红线”究竟应该向文物“紫线”学习什么?

19. 郑洛西发展带呼之欲出,三门峡究竟该怎么办?

20. 从“河南温州”到“中原标杆”:许昌究竟都做对了什么?

21. 南北差距拉大,黄河流域的未来在何方?

22. 为何投资150亿的郑州二砂文创园无法成为“太古里”“陶溪川”

23. 河南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举报
评论 0